例句
1.我们准备一起去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2.前来瞻仰这个遗址的游人,无不触景生情、潸然泪下。
1. 仰望。
引
1. 瞻卬昊天,云如何里。
《诗·大雅·云汉》
2. 夫山者,万民之所瞻仰也。
《韩诗外传》卷三
3. 朕奉皇帝,夙夜瞻仰日月,冀望成就。
《后汉书·安帝纪》
4. 这个全人类所瞻仰着的新月亮,一直在以很快的速度环绕着地球,不断发出讯号。
《文化上的友谊竞赛》
郭沫若
5. 此外,每天早晨合家都到殡仪馆,围立在棺外,隔着玻璃盖子,瞻仰母亲如睡的慈颜。
《南归》
冰心
2. 仰慕;敬仰。
引
1. 京师识者咸以为宜复丹邑爵,使奉朝请,四方所瞻卬也。
《汉书·师丹传》
2. 右丞相、长广王湛,研机测化,体道居宗,人雄之望,海内瞻仰。
《北史·齐纪中·孝昭帝》
3. 夙从大导师,焚香此瞻仰。
唐
《谒璇上人》诗
王维
3. 视;观览。
引
1. 狂淫振荡,乃乱其情;贪夫殉财,夸者死权;瞻仰此事,体躁心烦。
汉
《释诲》
蔡邕
“瞻仰”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zhān yǎng,其基本含义是指怀着崇高的敬意、严肃而恭敬地看着某人或某物。这个词语通常用于表达对人或事物的尊敬、敬仰或仰慕之情。例如,人们可能会瞻仰英雄的遗容,者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以示对他们的敬重和怀念。
在古代文献中,“瞻仰”也有仰望、敬视、慕等多重含义。例如,《诗经》中的“瞻昂昊天”描述了对天空的仰望,而在《礼记·祭法》中提到“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表示人们对日星辰的敬视。
此外,“瞻仰”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广泛使用,常用于描述对伟大人物或文化遗产的敬仰之情,如瞻仰天安门、瞻仰岳王墓等。
瞻仰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宗教和文化传统中,尤其是在基督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表现形式。
在基督教中,瞻仰一词主要与圣体瞻仰(Exposition of the Blessed Sacrament)相关。这一传统起源于1200年左右,当时人们开在弥撒中将圣体举过头顶,以抗议某些教士的观点,即圣体在弥撒中直到念诵“这是我的身体”时才被改变为耶稣基督的身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行为逐渐演变成一种值得称颂的善行,人们相信那些在某一天看到圣体的人将获得特殊恩典,如避免突然死亡或失明。到了14世纪,圣体瞻仰在德国地区已经确立,并且在一些教堂中全天候保存在透明圣器皿中供信众瞻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瞻仰”一词的起源与宗教信仰、纪念先人先烈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古代人们在寺庙、教堂等场所瞻仰神明形象,以示崇敬和敬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瞻仰先人遗像或陵墓是重要的行为,体现了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此外,“瞻仰”一词还带有仔细观和欣赏文物、艺术品的含义,反映了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
在不同文化中,瞻仰的表达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各自独特的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和哲学观念。例如,在挪威的天主教圣体圣血瞻仰仪式中,色彩和轮廓与象征意义紧密相关,这一主题源于更古老的瞻仰仪式和艺术家在挪威教堂中的描绘。而在波兰的天主教感恩祭中,对圣体的瞻仰占据了最大的比重,其他瞻仰则被简化,这体现了波兰教会根据自己的传统进行调整的特点。
在印度教中,尊重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Pratuthana(起身欢迎)、Namaskaara(以namaste的形式致敬)、Upasangrahan(触摸长辈或教师的脚)、Shaashtaanga(完全俯卧,脚、膝盖、腹部、胸部、额头和手臂触地)和Pratyabivaadana(回应问候)。这些形式反映了印度教对长辈和精神导师的尊重,及财富、家族名誉、年龄、道德力量和精神知识在获得尊重中的重要性。
在天主中,圣体的展示和瞻仰在不同节日和礼仪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如在复活节期间的三日庆典中,圣事被安放在圣体宝座上,然后被圣衣包裹,伴随着圣歌“荣耀的语言,神秘的奥秘”,在瞻仰过中被带往存放圣事的地方。而在大五旬节的圣事弥撒中,圣事被转移到所谓的“上帝的坟墓”,在瞻仰圣体宝座上的圣体时,圣体篮被覆盖上一年的白色圣衣。
在斯里兰卡马纳兰姆叙利亚文手稿中,关于圣体瞻仰节的赞美诗表达了对圣体的崇敬和对圣事的感激之情,歌词中提到了圣体的神圣性和圣事的神圣性,以及对圣体的瞻仰和圣事的庆祝。这反映了斯里兰卡马纳兰姆叙亚文文学本地化发展的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瞻仰活动的形式和意义丰富多样,涵盖了宗教、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多个方面。以下是这些形式和意义的详细分析:
在宗教领域,瞻仰活动通常与对神圣对象或人物的敬仰有关。例如,在天主教中,圣体瞻仰(Eucharistic adoration)是一种重要的灵性实践,信徒通过持续的祈祷和反思来表达对耶稣基督的敬意。这种仪式不仅为信徒提供了聆听神的话语的机会,还在技术干扰和过度劳动的文化背景下提供了宝贵的灵性空间。
在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或地区,墓穴瞻仰(ziarah kubur)是一种常见的宗教现象,通常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如星期日、斋月开始前和伊斯兰教节日(如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前这种活动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从逝者身上汲取教训并提醒自己关注来世生活的方式。墓穴瞻仰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对世界适度热爱。
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医院环境中的瞻仰服务变得为重要。英国的一家综合医院实施了一种受支持的瞻仰服务,旨在满足因Covid-19疫情而悲痛欲绝的人们的情感需求。这种服务帮助丧亲家庭面对和处理失去亲人的痛苦,并提供了情感支持。
在现代世界中,们通过参观纪念碑和朝圣来缅怀逝者。例如,在意大利的Palermo,人们会在Monte Pellegrino圣人的陵墓上留下信件、花朵和照片等礼物,这些行为被视为一种“朝圣”,是对逝者的缅怀和纪念。此外,围绕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的坟墓所表现出的宗教形式也反映了现代文化中的主观转变,这种形式的宗难以归类于广泛称为“整体环境”或相关“精神革命”的一部分。
在中国国家或地区,祖先崇拜仪式在家庭、墓地和祖祠等仪式空间中继续实践。尽管现代化改变了这些仪式空间的物理形态,但普通民众仍在这些现代空间中继续进行祖先仪式。例如,在春节、清明节等节日期间,人们会举行更正式的祖先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
在基辅普赫佩斯克修道院,瞻仰墓的活动不仅是宗教仪式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互动的重要形式。兄弟会成员间的社会互动特征揭示了神圣物品守护者在神圣场所中的重要角色。此外,圣体瞻仰在葡萄牙王国及其殖民地的政治单元形成中也起到了要作用,体现了社会不同群体在自然组织的层级秩序下的巡游时刻。
现代社会中的瞻仰活动形式样,涵盖了宗教、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多个方面。
“瞻仰”与其他类似词汇(如“敬仰”、“仰慕”)在使用场景上存在一些区别。首先,“瞻仰”通常用于对已故物的尊重,例如瞻仰遗容或人民英雄纪念碑。它强调的是怀着崇高的敬意、严肃而恭敬地看着某人或某物,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仰慕之情。
相比之下,“敬仰”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是对某人或某事的尊敬和景仰,可以是对老、家长、老人等特定人物的敬重,也可以是出于对某种事物的崇敬之情。它侧重于内心的情感和敬意,而不是单纯的视觉观察。
“仰慕”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某人的敬仰和仰慕之情,通常用于描述对某个伟大人物或事物的钦佩和向往。它与“敬仰”类似,但更强调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的感受。
总结来说,“瞻仰”侧重于视觉上的观察和对已故人物的尊重;“敬仰”则更多地体现了内心的情感和敬意,适用于对特定人物或事物的尊敬;
在法律或正式场合中,“瞻仰”这一行为的应用主要体在对历史、文化和宗教的尊重与敬仰上。例如,在纪念场所如纪念碑、纪念馆、烈士陵园等,人们通过“瞻仰”来表达对先烈或历史人物的敬仰和缅怀。此外,在寺庙、宫殿等古迹中,“瞻仰”则用于表达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尊重和敬畏。在特定的件或仪式中,如升国旗仪式,人们通过“瞻仰”国旗来表达对国家的敬仰和尊重;在参观博物馆时,面对珍贵的文物或艺术品,“瞻仰”则体现了对这些文化遗产敬畏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