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通过竞标,这家公司独揽了整个工程。
2.他独揽了公司中所有的决策和计划。
1. 独自掌管;独自把持。
引
1. 谓“皇上当独揽乾纲,不宜委政于众所阿附之元辅”,此则其微意所在,乃陷臣之机阱也。
明
《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
张居正
2. 〔上〕知大权之不可旁落……每遇事必独揽大纲,文忠承志行旨,毫不敢有所专擅。
清
《啸亭杂录·用傅文忠》
昭梿
3. 女师大向来少有专任教员,正是杨荫榆的狡计,这样,则校长即可以独揽大权。
《华盖集·“公理”的把戏》
鲁迅
“独揽”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dú lǎn”,意思是独自把持或掌握。这个词语通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或组织中独自拥有绝对的权威和控制权,不与他人分享或合作。例如,在政治、管理或其他需要决策的场合,一个人如果独揽大权,意味着他或她完全掌握了所有的权力和决策权,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独揽大权”这个成语出自欧阳山的《三家巷》,意指一个人把持着权力,独断专行。该成语常用于贬义,形容过于专横或独断专行的行为,如领导或管理者不听取他人意见,独自做出决策。在不同的语境下,“独揽大权”可以用来批评那些滥用权力、不容许他人参与决策的人。
“独揽”还可以与其他词语结合使用,如“独揽大权”,一步强调一个人在权力上的绝对控制和独断专行的行为。这种权力的集中通常伴随着高度的责任和风险,因为决策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或组织的命运。
《三家巷》是欧阳山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大革命”时期的广州为背景,讲述了周、陈、何三个家庭在动荡时期的生活变化和矛盾斗争。小说通过展现亲戚朋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反映了政治力量的消长和不同阶级、人物精神世界的变迁。
具体到“独揽大权”的历史背景和描述,《三家巷》中有一段描写:“不是我小弟看中这份官职,贪恋这份钱财,可总不能让那些赤化分子独揽大权,为所欲为。”这段话反映了当时些人对权力的渴望和对他人独揽大权的担忧。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五四”运动后和“大革命”时期的广州,讲述了广州城三家巷里位出身于不同阶层的年轻人,怀着救国救民的抱负,最终分化并走上不同道路的故事。小说通过周、陈、何三家的日常生活和复杂关系,展现当时各种政治力量的消长以及不同阶级、不同人物精神世界的变化。
在小说中,欧阳山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革命运动对人物的响及他们对革命的态度,以及阶级力量的分化。例如,周炳作为主人公,他既具有工人阶级的血液,又接受过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这决定了他在革命实践中将逐渐磨练成坚强战士的阶级基础。
总之,《三家巷》通过周、陈、何三家及其社会关系,展现了革命运动对他们的影响及他们对革命的态度,以及阶级力量的分化。
在现代管理学中,独揽大权的决策方式虽然能够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但也存在诸多潜在的风险和后果。以下是一些主的负面影响:
决策失误风险增加:独裁式管理高度依赖于领导者的个人判断,一旦领导者做出错误的决策,整个团队可能遭受大损失。
团队士气受挫:过分强调领导者的权威可能导致团队成员的士气受挫,影响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
法律风险:如果领导者滥用权力或做出违法决策,可能引发法律风险并损害公司声誉。
缺乏员工参与感:当决策过程始终是“领导说了算”的时候,团队成员可能会感到他们的价值被忽视,甚至感到被排斥在外,这会导致他们与组织的目标和愿景脱节
抑制创新精神:这种缺乏参与感的决策过程可能会抑制团队的创新精神,因为成员可能不愿意提出想法和见解,担心自己的贡献不会受到重视。
阻碍未来领导者的培养:独断专行式导不仅会对团队士气和员工流失产生影响,还可能阻碍组织内培养未来领导者的进程。这种领导风格集中了决策权,往往无法为团队成员提供培养战略思维、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的机会。
限制思维多样性:一人决策可能导致思维方式趋于单一,缺乏协作的头脑风暴和多元化视角所带来的创和创造力。
微管理的风险:在独裁领导风格下,存在过度监督和控制任务细节的风险。这种持续的审查可能使员工难以有效地履行其职责,并且在期望员工报告每项小任务完成情况的环境中,自由和创造力往往被扼杀。
组织反应能力下降:高度集权的管理方式在面对变幻莫测的环境态势和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时,常常导致决策滞后,使组织失去了迅速反应的能力,从影响了组织的正常运行。
尽管独裁式管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快速做出决策并保持清晰的方向感,但其潜在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在组织中平衡权力配,避免独揽大权的情况发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明确大权和小权的界限: 管理者明确区分大权和小权。大权通常指的是决策权和关键运行环节的权力,而小权则涉及日常操作和非核心事务。大权应由组织最高领导机构和领导人掌握,以确保决策方向和大局;而运行权和执行权则应分散给中层和基层,以激发团队活力。
责权平衡: 有效的组织管理应确保权力与责任之间的平衡,即有权力的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而承担责任的人必须获得适当的权力通过将权力和责任进行相互制衡,组织能够促进透明度、公正性和高效性。
合理授权: 管理者需根据自身能力合理授权,避免过度集权或放任。集权与分权的平衡对团队效率至关重要。管理者应冷静思考权力结构,确保自己能有效执行决策,同时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实现集权而不专权,放权而不放任的最佳管理风格。
建立监督和反馈机制: 明确和界定每个人的职责范围和权力边界,并建立合适的监督和反馈机制,确保权力的合理行使和责任的有效履行。这种机制有助于防止权力滥用或集中在个别人员手中。
信息共享与经验接: 团队成员间应共享信息、资源和经验,形成透明的文化,通过集体讨论和经验分享减少重大失误。这有于避免权力独揽,并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
一权多授法: 在任命主要负人时,可以给他配上两个副手,主要负责人有一票否决权,但难以拥有一票拍板权。这样可以防止独断专权,从而平衡各方权力。
相互配合法: 在给一个团队配备人员时,充分考虑每个人的作用,通过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人组合,充分发挥他们身上的优点,同时使他们之间相互制约,从而达到工作能力的平衡。
避免权力分化: 设定明确的职责和权限,建立透明的沟通渠道,确保信息的流动和相互理解,减少信息的扭曲和误解,从而降低权力分化的风险。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全面回答“独揽大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是如何被理解和评价的”这一问题。虽然我搜索到的资料涉及了独揽大权的概念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但资料主要集中在中文语境和部分西方语境中,缺乏对其他文化背景的详细探讨。
然而,可以从现有的证据中提取一些相关信息:
刘泽华先生的研究指出,中国古代的权力结构中,君主的地位至高无上,权力集中于君主手中,这种“势位独一”的思想被普遍认同。
西方语境下的理解:
波斯帝国的例子表明,在西方学者的概念中,专制主义主要指国王大权独揽。
其他文化背景下的理解:
虽然我搜索到的资料主要集中在中文和部分西方语境中,但可以得出结论:在中文语境中,“独大权”通常被视为不民主和专制的行为;而在西方语境中,这种行为则与“独裁”紧密相关,通常带有负面评价。
独揽大权的案例在历史上有许多,这些案例展示了独裁领导风格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案例:
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的纳粹政权在二战期间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这是独裁领导滥用权力的极端例子。
约瑟夫·斯大林:斯大林的统治时期,苏联发生了大量的人权侵犯和大规模屠杀,这些行为展示了独裁领导对国家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彼得大帝:俄罗斯的彼得大帝通过独裁手段扩展和西方化他的国家或地区,并建造了新的首都,这些措施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路易十四:法国的路易十四通过建造宏伟的宫殿来控制贵族,但这种行为也导致了国家资源的浪费和经济负担。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通过废除丞相职位来加强中央集权,但这也导致了政治上的独裁专政,最终使大明王朝走向衰落。
董卓:东汉末年的董卓通过废黜皇帝并改立傀儡皇帝来独揽朝政,他的行为不仅未能为国家出力,反而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道德的沦丧。
王莽:西汉末年的王莽试图通过新政改革来巩固权力,但由于官吏与豪富勾结,新政失败,引发天下大乱。
毛泽东:中国的毛泽东通过独裁手段进行土地改革和文化大革命,虽然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但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和人员伤亡。
普京:俄罗斯的普京通过独裁手段维持权力,虽然他在经济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引发了国内外的不满和批评。
金正恩:朝鲜的金正恩通过独裁手段维持政,虽然朝鲜在某些领域取得了进步,但其社会和经济状况仍然受到国际社会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