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公司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2.为提高学习成绩,他制订了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
1. 制定;拟订。
引
1. 在他的心里,应该给自己制订出一部宪法,应该给自己树立起一条明朗有力的生活的律条。
《壮行集·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
魏巍
2. 我们制订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邓小平
“制订”是一个动词,其基本含义是“制定;拟订”,强调的是从无到有的创制过程。它通常用于描述在制定某项计划、政策、制度等过程中,经过系统地研究、商讨、订立等步骤,最终确定出具体的内容、条款、细则等。
具体来说,“制”侧重于起草、设计的过程,强调行为的进程和初步成果。例如,在制定一个初步的计划或方案时,可以使用“制订”。这种用法适用于初创、临时、易变的对象,如学习计划或装修草案,强调细节落实。此外,“制订”常用于描述政府、组织或个人在制定法律、规章、政等时的过程,要求考虑各种细节,确保方案可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
与“制定”相比,“制订”更侧重于创制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例如,“制定”通常用于指已经确定并实施的法规、政策等,强调决策、规定等方面的意义,比较正式。而“制订”则多用于强调行为的过程,如正在起草或设计某个方案或计划。
在实际使用中,“制订”和“制定”可以交替使,但它们的含义和使用环境还是有区别的。如果想要准确地表达一个过程的开始或一个计划的完成状态,最好使用相应的动词和搭配。例如,“他们正在制订下个季度的工作计划”强调的是计划正在拟定阶段,还未最终完成。
“制订”和“制定”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使用例子如下:
在教育领域,制订教学大纲是常见的用法,例如“制订新的课程大纲”。
制定:
制订在法律、政策制定中的应用案例包括:
房屋征收评估报告鉴定工作的规范:根据《上海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细则》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评估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了相关规定的草案,以更好地维护房屋征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一步规范房屋征收评估报告鉴定工作,保障鉴定质量。
公益招投标方案的制订:市民政局每年制订公招投标的方案,该方案包括当年拟提取公益金的具体比率、拟委托的组织、拟资助的项目或资助的范围、具体的实施方法等内容,经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金融领域的规则制定:特里谢先生被要求制定规则,确保欧洲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基于实际需要,而非政治利益。
土地生态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针对中国土地生态安全方面的主要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土地沙漠化等,已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建设工程地面沉降控制标准的制订原则和建议:提出了建设工程地面沉降控制标准的制订原则和建议。
《信托业法》的必要性讨论:讨论了《信托业法》的必要性,以统一市场准入和经营规则,增强监管的致性和权威性。
言语计划的制订过程分析:分析了师生在言语生成、言语理解各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探讨了言语计划的制订过程。
在学术写作中,区分“制订”和“制定”的使用主要依据它们的含义、用法及对象状态的不同。
“制订”则侧重于具体事务制作和拟定,如计划、方案等,更偏向于实际操作层面。它强调从无到有的创制过程,可能需要协商约定或草案阶段。
对象状态:
“制订”的对象通常是初创的、临时的,强调细节落实,不具备强制性;制订偏重于从无到有的创制、草拟而后的立。
语素表示:
因此,在学术写作中,当表达建立或完善某规则或制度时,应使用“制定”;当涉及具体计划或方案时,则使用“制订”。
制订商业计划书在商业计划书编写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明确发展方向:商业计划书是企业发展的蓝图,它帮助创业者和企业家明确企业的目标、愿景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策略。通过制定商业计划书,企业可以确保所有成员都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
吸引投资:商业计划书是吸引投资者的重要具。它详细描述了企业的市场机会、财务预测、运营计划等关键信息,使投资者能够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和潜在回报。
协调资源:商业计划书有助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它定义了各部门的职责和目标,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
风险管理和内部管理:商业计划书包括对潜在风险的评估和应对措施,帮助企业识别并管理可能的风险。同时,它也提供了内部管理的框架,确保企业运营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
财务预测和资金需求:商业计划书中的财务预测部分详细列出了企业的收入、支出、利润和现金流预测,以及资金需求和融资请求。这有助于企业获得贷款或投资,并制定合理的财务策略。
市场分析和竞争策略:商业计划书包含对目标市场的深入分析,包括市场规模、增长趋势、客户群体和竞争对手分析。这些信息有助于企业制定有效的市场进入和竞争策略。
营销与销售策略:商业计划明确了企业的营销计划,包括定价策略、销售渠道、促销活动和广告计划。这些策略有助于企业推广产品或服务,并保持客户忠诚度。
运营计划:商业计划书涵盖了生产流程、供应链管理、设施需求和人力资源计划等内容,确保企业能够顺利实施业务目标所需的步骤和资源。
沟通工具:商业计划书作为一种有效的沟通工具,不仅用于内部管理,也是向外部利益相关者展示企业实力和潜力的重要文件。它有助于获得府部门、内部员工等各方的支持。
后续执行情况评价:商业计划书对项目的后续执行情况起到评价用,可以作为衡量企业经营效果和执行能力的标准。
在现代汉语中,“制订”与“制定”的演变过程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结构上看,“制定”的结构从并列关系变成了动补关系。原来“制”即“定”,“定”即“制”,两者无主次之分,现在“制”为主,“定”补充说明的是“制”这个行为的结果。例如,“裁定”、“测定”、“奠定”等词语中的“定”都指一种结果或状态,而“制订”的结构仍是并关系,不是动补关系。
从搭配对象来看,“制定”与“制订”的搭配习惯大致可概括为:大政方针用制定具体条文用制订。例如,“制定”常常是定出具有强制性和决策性的法令、政策,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而“制订”则强调动作的过程,如“这个方案尚在制订之中,有什么想法,尽管提出来”。
此外,《现代汉语词典》在不同版本中对这两个词的解释也有所不同。例如,在2000年修订本中,“制订”的解释为“创制拟定”,而“制定”的解释为“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而在2005年第5版中,新版本最大的变化是将“制定计划”调整成“制订计划”。
从实际运用情况来看,“制定”侧重于“定出”,强调动作的完成;而“制订”则强调动作的过程。例如,在行文中,只要不是说明处于拟定过程之中,宜用“制定”,说明处于创制拟定过程之中,宜用“制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