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凝滞的意思

níng zhì

凝滞

拼音níng zhì

1.凝滞常用意思: 停止流动;呆滞。

词性动词
近义词 呆滞 , 停滞
反义词 灵活 , 通畅 , 畅通 , 流畅 , 流利 , 流动
例词目光凝滞

例句 1.我什么都想不起来,思路简直凝滞了。
2.他那两颗眼珠仿佛凝滞住了,只是出神地望着窗外。

2.凝滞常用意思: 凝聚。

词性动词
近义词 凝集 , 凝结

例句 1.湖面上雾气朦胧,就连荷叶上也凝滞着晶莹的露珠。

凝滞引证解释

1. 拘泥;粘滞;停止流动。

1.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楚辞·渔父》
2. 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 南朝 梁 《别赋》 江淹
3. 彼俊异之英决,岂凝滞于嫌猜? 唐 《鹘赋》 李邕
4. 况古非今,不达时变,凝滞少断,劳而无功。 宋 《扪虱新话·刘道原能自攻其过》 陈善
5. 自是磊磊落落,轩豁呈露,无秋毫凝滞。 元 《隐居通议·理学一》 刘
6. 从信尝游楚泗间,见粮运停阻者,良由舟人乏食,日历州县勘给,故多凝滞。 《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五年》
7. 一个温婉持重的少妇,面对一条凝滞的护城河,一片迷蒙的烟树。 《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 叶广芩

2. 犹困阻。指疑难。

1. 几卿详悉故实,仆射徐勉每有凝滞,多询访之。 《南史·谢灵运传》
2. 夫论者所以辩疑惑,释凝滞。 唐 《史通·论赞》 刘知

3. 聚结。

1. 今夫冶工之铸器,金踊跃于炉中,必有波溢而播弃者,其中地而凝滞,亦有以象于物者矣。 《淮南子·
2. 咎及于金,则铸化凝滞,冻坚不成。 汉 《春秋繁露·五行顺逆》 董仲舒
3. 大抵此症,起于饮食失调,兼之水土不伏,食积于小腹之中,凝滞不消。 《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
4. 百姓都不做声,眼睛直盯着丧门神,面部凝滞着不可捉摸的表情:恐怖?愤怒?仇恨? 《风暴》 杨朔


凝滞是什么意思

“凝滞”一词的含义较为丰富,主要指停滞不前、不流动或拘泥于某种状态。具体来说,它有以下几个主要含义:

  1. 滞不前:指事物停止流动或发展,无法继续前进。例如,目光凝滞、河水凝滞等。

  2. 拘泥:心思局限于某个范围,难以灵活变化。例如,《楚辞·渔父》中提到的“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表示圣人不会被外界事物所束缚。

  3. 困阻、疑难:指遇到困难或障,难以继续进行。例如,《南史·谢灵运传》中提到的“凝滞”,表示疑惑或困难。

  4. 聚结:指物质或情感在某处积聚,难以散去。

“凝滞”不用于描述物理上的停滞状态,还可以用来形容心理上的拘泥和情感上的积聚。

凝滞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和应用是什么?

在不同文化中,“凝滞”这一概念具有多重含义和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汉语中,“凝”字常用于描述集中注意力或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例如,《庄子·达生》中提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强调了精神集中的重要性。类似地,唐代李朝威的《柳毅传》中也有“凝听翔立”的描述,表示聚精会神地倾听。这些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依然广泛使用,如“凝神沉思”、“凝神定气”等。

“凝滞”也可以指停止或静止的状态。江淹在《别赋》中写道:“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形容船只和车辆在水边和山侧停滞不前。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如“凝坐”(静坐)、“凝停”(静止)等。

在文化旅游领域,“凝视”作为一种文化体验形式,能够引发旅游者的主体性参与和沉浸感。萨特曾指出,如果人们不注视某个风景,它将停滞在默默无闻的状态中,直到有另一个意识来唤醒它。这表明“凝视”不仅是一种视觉行为,更是一种文化和心理上的互动。

在文学作品中,“凝视”常用来描绘人物专注地观察远方或某物的情景。例如,南朝梁江淹的《步桐台》中提到“凝望”,表示人物对远方的专注。此外,郭沫若在《今昔·再谈中苏文化之交流》中也提到中国作家将目光凝注于中国旧有的文学遗产,强调了专注和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凝注”一词除了表示注视或凝视外,还可以指物质或能量的聚集状态。例如,在古代文献中,“凝注”被用来描述物质通过某种方式聚集在一起的状态。这种用法在现代科学和工程领域也有应用,如血液凝结过程中的“凝注”现象。

“凝滞”在不同文化中不仅涵盖了集中注意力、停止静止等基本含义,还扩展到了艺术验、文学创作和科学应用等多个领域。

凝滞一词的历史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凝滞”一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从其构成的两个字——“凝”和“滞”的演变中窥见一斑。

“凝”字的本义是结冰,引申为水坚也,如《说文》所述。在古代文献中,“凝”还表示凝聚、积聚,如沙石凝积、地势无所宜。此外,“凝”也表示集中、注目、注视,如“凝听翔立”、“凝盼”、“凝目”、“凝眺”、“凝眼”、“凝瞳”。最后,“凝”还表示停止、静止,如“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

“滞”字的本义为水流不畅,引申为积压、停止、阻塞、静止、郁积、凝聚、陷入、暂时停留、落等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滞”还表示反应迟钝、固执、拘泥、深奥等含义。

结合以上信息,“凝滞”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用法可以追溯到汉代。例如,《楚辞·渔父》中提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这表明在古代“凝滞”一词已经具有了拘泥、粘滞、停止流动的含义。南朝梁江淹的《别赋》中也有“舟凝滞於水滨,车逶迟於山侧”的描述,进一步说明了“凝滞”一词在古代的用法。

在心理学中,凝滞状态对个体有何影响?

在心理学中,凝滞状态对个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思维和行为上的显著变化。凝滞状态通常与抑郁症相关,表现为思维反应变慢、思路受阻、交流困难等。这种状态可能导个体变得寡言少语,说话速度明显变慢,与人交流变得困难,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工作能力。

此外,凝滞状态还可能引发长时间的行动抑制,表现为行动迟缓、懒散、无心做事、外表不整,甚至不愿与人交往。在极端情况下,患者可能进入抑郁性僵硬状态,表现为沉默不语、一动不动、不主动进食或饮水。

长期处于凝滞状态的个体可能会出现身体和心理上的负面影响。例如,长期的停滞状态可能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特别是那些长期处于高压境下的人。这种状态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以应对长期的高压环境,但同时也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心理学家建议关注个人生活方式,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压环境下,以减少凝滞状态的发生。

凝滞与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哲学上被解释?

在哲学上,凝滞与流动性之间的关系被解释为一种动态平衡和相互转化的过程。根据,Ingold的观点指出,正是由于停滞或黏着现象的存在,有形物体才能在流动的世界中诞生。这表明凝滞并非完全的静态,而是在流动中起到关键作用,是物质世界构成性力量的一部分。进一步述了流动性概念的哲学发展史,提到洛克和休谟对流动性的双重概念——“合生”和“转化”的解释,以及康德对其的明确阐述,尽管怀特海认为康德的描述是错误的。这表明流动性在哲学上被视为一种复杂且多维的现象,既包括实体内在构成的“合生”,也包括从具体存在物到另一具体存在物的“转化”。

中穆旦诗歌的解读则从时间的角度探讨了凝滞与流动的关系,指出凝滞的时间使人窒、死亡,而流动的时间则使人惶惑、漂移、变形。这反映了在现代时间意识下,个人在流动、漂移、不确定的外部世界中的悲剧性处境,相对凝滞的传统,现代的“我”更加渺小,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中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将“流动”理解为“液化”,意味着在现代性面前,所有的传统整体性瓦解,变成了碎片、汇入了现代性的大潮之中处于不稳固、不定形、不确定的状态。这与中提到的长期国债市场提供的流动性水平远超其他市场,时间作为物质流动的副产品,虽然成为度量标准,但其并非推动力,真正的推动力是性,即熵的观点相呼应,都强调了流动性在现代性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凝滞与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在哲学上被解释为一种动态平衡和相互转化的过程,既包括实体内在构成的“合生”,也包括从具体存在物到另一具体存在物的“转化”。

如何通过科学方法测量或评估凝滞现象?

要通过科学方法测量或评估凝滞现象,可以采用多种实验和理论方法。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科学方法:

凝胶滞缓实验是一种关键的科学方法,用于研究凝胶材料的动力学行为和流变特性。通过测量凝胶样品在外加力用下的反应速度和滞后效应,可以获取凝胶的流变参数和力学性质,如黏度、屈服应力和剪切模量等。该实验基于凝胶受力后的非弹性行为,涉及凝胶的流变和动力学过程。

在非稳态条件下,可以通过观察特定量(如粒子数量或浊度)变化率来测量凝结速率及其随时间的变化。例如,使用流超显微镜(如Coulter计数器)来测量粒子直径超过1 μm的粒子的凝结速率。这种方法适用于快速凝结,并且可以结合光学密度测量来提高精度。

落球法是一种用于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方法。通过测量小球在液体中下落的时间,可以计算出液体的粘滞系数。这种方法要求精确测量小球下落的时间,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测定溶液的近似凝固点,可以计算出溶质的摩尔质量。实验步骤包括调节精密数字温度测量仪,控制寒剂温度,测定溶剂和液的凝固点。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溶液中的凝滞现象。

使用高温溶解与凝固现象的可视化测试设备,可以模拟各种物质的升温和冷却过程,观察溶融和凝固等变化。这种方法能够记录不同热处理历史条件下的观察结果,并提供视频记录功能。

在金属制造过程中,计算机数值分析(如粒子法)用于理解并控制流动、传热、凝固等多种复合现象的相互作用。这种方法允许描述各种复合现象,并能够处理复杂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