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严冬时节,湖面凝结成了厚厚的冰层。
2.空气中的水蒸气,必须依附在灰尘上,才能凝结成小水滴。
1. 气体变为液体或液体变为固体。
引
1. 所谓后者,非谓其底滞而不发,凝结而不流,贵其周于数而合于时也。
《淮南子·原道》
2. 上清凝结下乾坤,为瑞为祥表致君。
五代
《贺雪》
齐己
3. 想初间地未成质之时,只是水,后来渐渐凝结。
《朱子语类》
4. 河东解盐盐池,但候南风凝结,不假人力。
清
《枣林杂俎智集·逸典·食盐》
谈迁
5. 〔潭水〕像一块正在凝结的玉,澄澈而看不见底。
《漫游小五台·峰回路转》
侯金镜
2. 纠结;集聚。
引
1. 临凝结而能断,操绳墨而无私者,干人也。
晋
《抱朴子·行品》
葛洪
2. 千岩万壑来几上,中有绝涧横天河。粤从混沌元气判,自然凝结非镌磨。
元
《赋张秋泉真人所藏研山》
赵孟𫖯
3. 此刻看来还可救,止不过,忧悲凝结在心胸。
《再生缘》
4. 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从来却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
《画水绣水》
杨朔
“凝结是一个多义词,主要指物质状态的改变,具体包括以下几种含义:
物理现象中的凝结:指气体或蒸汽在冷或受压后变成液体的过程。例如,水蒸气在空气中冷却时会凝结成水滴,形成云朵。这种过程通常发生在温暖潮湿的空气接触冷表面时,如窗户上的雾气。
化学和生物学中的凝结:在化学中,凝结可以指多个分子结合形成更大分子的过程,如蛋白质的凝集。在生物学中,凝结常指血液凝固的过程,即血小板和其他成分聚集形成血栓。
文学和心理分析中的凝结:在文学中,凝结有时用于描述对作品或口语的缩写或化。在心理分析中,凝结可能指用一个词或图像代表多个想法、记忆、情感或冲动。
其他领域的凝结:在矿物加工中,凝结是指悬浮微粒聚集形成较大单元并沉降的过程。在气学中,凝结核是促使水蒸气凝结的微粒。
“凝结”涉及物质状态的变化,从态变为液态或从液态变为固态,并且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应用和解释。
凝结在物理现象中是指物质从气态(蒸汽)转变为液态过程。这一过程通常由气体分子失去能量并相互靠近,从而形成液滴或液态物质。具体来说,当气体分子的温度降低或压力增加时,它们的动能减少,使得分子间的吸引力占主导地位,导致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液滴。
凝结过程可以通过冷却或压缩气体来实现。例如,在自然环境中,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遇到冷表面时会凝结成露水或气。此外,凝结也可以发生在液体表面,如汽车挡风玻璃上的水滴。
凝结是蒸发的逆过程,即从液体到气体的转变相反。在化工生产中,凝结常被用作一种手段,通过使用低成本的或空气作为冷凝介质来降低其他物质的温度。
凝结是一个放热过程,因为气分子在形成液滴时释放能量。
化学和生物学中的凝结机制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反应类型、参与分子及反应条件等方面。
在化学中,凝结通常指的是两个或多个分子通过失去水分子(或其他简单分子)形成更复杂、更大的分子的过程。这种反应称为水合成或脱水反应,是有机化学中常见的反应类型之一。例如,氨基酸通过形成肽键连接成蛋白质,甘油与脂肪酸通酯键结合形成脂质。这些反应通常涉及特定的化学基团(如-H和-OH)的结合,并且可能需要催化剂或酶来促进反应。
相比之下,在生物学中,凝结不仅包括上述化学反应,还涉及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是通过单体之间的凝结反应形成的。这些生物大分子的凝结过程往往涉及特定酶,这些酶能够识别并催化特定类型的化学键形成。此外,生物学中的凝结还可能涉及DNA在细胞分裂前的紧密折叠,以适应较小的空间。
另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凝结在生物学中的应用。生物学中的凝结不仅用于合成生物大分子,还与水循环和DNA结构变化等自然现象相关。例如,水蒸气在冷却过程中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也被称为冷凝。
在文学和心理分析中,凝结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应用和解释。
在文学领域,凝结通常指的是通过简短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例如,唐诗宋词等经典文学形式中,作者通过凝炼的语言展现韵律美和意象美。这种凝结不仅体现在语言的巧妙运用上,还在于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寓意,通过象征和凝结的手法得以体现。此外,凝结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还包括象征手法的运用、意象的营造以及情感的表达。
在心理分析中,尤其是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凝结(condensation)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凝结是指梦境中的一个思想或图像可以代表多个潜在元素的过程。具体来说,凝结是两个或多个事件导的位移现象,其中显性内容的一个方面可以通过一种称为凝结的过程,代表多个潜在元素。弗洛伊德认为,梦境中的凝结导致了多个主题或概念的组合成为一个梦的符号。这一过程不仅涉及思想和图像的转移,还涉及情感和欲望的转化。
此外,心理分析批评家们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理论,试图通过分析心理力量来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他们认为作者的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创造过程,并将特定细节和角色与作者过去可能主导其心理的图像对应起来。这种方法被称为“过度确定性”,反映了符号起源的理论。
总之,在文学中凝结是一种通过简短的语言表达丰富情感和深刻寓意的艺术手法;
矿物加工中的凝结过程主要涉及将液态或半固态的矿物材料通过冷却或其他物理化学手段转变为固态的过程。这过程在不同的矿物加工领域中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加热与熔化:首先,需要将矿物原料加热至其熔点以上,使其变为液态。这一步骤在金属冶炼和某些非金属矿物的加工中尤为常见。
冷却与凝固:当矿物达到熔点并转变为液态后,接下来是冷却过程。冷却可以自然进行,也可以通过使用冷却设备加速。在冷却过程中,矿物开始凝固,即从液态转变为固态。这一程通常伴随着体积收缩、溶质元素再分配、气体溢出等现象。
结晶与晶生长:在凝固过程中,液态矿物中的原子或分子会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形成晶核,随后这些晶核逐渐长大,最终形成具有特定结构的晶体。一过程称为结晶。结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过冷现象,即液态矿物需要低于理论结晶温度才能开始结晶。
固结与硬化:对于某些矿物材料,如水泥,其凝结和硬化过程还涉及水化反应。水泥与水混合后,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逐渐析出晶体,使水泥浆体逐渐失去塑性并硬化。
后处理:凝固后的矿物产品可能还需要经过进一步的热处理或机械加工以达到所需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例如,在属加工中,铸件可能需要进行热处理以改善其机械性能。
在气象学中,凝结核的作用及其形成机制是云形成和水环中的关键因素。凝结核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颗粒,它们为水蒸气提供了一个非气态表面,使其能够凝结成云滴或雾滴。这些微粒可以是尘埃、盐粒、烟尘等大气中的微小颗粒。
凝结核的主要作用是降低水蒸气达到饱和状态所需的过饱和度。在纯净的大气中,水蒸气需要达到较高的过饱和度才能凝结,而凝结核的存在显著降低了这一临界值。例如,某些吸湿性较强的凝结核(如盐核)可以在相对湿度低于100%时就开始吸附水分,从而促进云滴的形成。
凝结核的形成机制涉及多种因素。首先,凝结核通常由具有吸湿性的物质构成,这些物质可来源于海洋中的水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含硫氧化合物、以及城市中心高强度车辆排放的有毒粉尘。当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一定值时,这些吸湿性物质会始吸附水蒸气分子,增大体积并降低能见度,形成雾状物。
此外,凝结核的形成还与大气中的温度变化和气上升运动密切相关。随着空气上升,其周围环境的温度逐渐降低,当空气冷却到一定程度时,水汽就会开始凝结。太阳辐射对地表的影响也会通过热对流引起的绝热膨胀、地形抬升或锋面冲击等方式影响凝结核的形成。
总之,凝结核在云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