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讨教的意思

tǎo jiào

讨教

拼音tǎo jiào

1.讨教常用意思: 请求他人指导、教育自己。

词性动词
近义词 请教 , 求教 , 就教 , 领教
反义词 指教 , 赐教

例句 1.当你遇见难题时,你应该向有经验的人讨教。
2.他决定向专家当面讨教这个专业性的问题。

讨教引证解释

1. 犹请教。

1. 可同姊到汝房间,讨教姊姊书和史。 清 《精卫石弹词》第二回 秋瑾
2. 就是要和老兄彻夜长谈,讨教文才武艺。 《再生缘》第二回
3. 一见到外地来实习的农校学生,他就凑过去向他们讨教饲养管理的知识。 《凤凰坡上》 萧乾


讨教是什么意思

“讨教”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tǎo jiào,意为向他人请教或寻求指教。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清代秋瑾的《精卫石弹词》中,表示向他人请教知识或技能。在现代汉语中,“讨教”通常用于表示向他人请教知识、技能或经验,体现了虚心学习的态度。

“讨教”由“讨”(求取)和“教”(指导)两个汉字组成,常用于形容学生向老师、长辈或专家请教问题的情景。例如,小学生向老师请教数学问题,大学生向教授请教专业问题等,均体现了“讨教”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需要注意是,“讨教”与“请教”虽然意思相近,但使用场合和语气有所不同。“请教”是一种敬辞,多用于书面语,表示请求别人指教或接受教化。而“讨教”则更多用于口语场合,有时带有不尊重的意味。

“讨教”的近义词包括“请教”、“求教”、“就教”、“指导”、“叨教”、“请问”、“请示”等。这些词语都表达了向他人请或请求指导的意思。

讨教的历史演变和文化背景是什么?

“讨教”一成语的历史演变和文化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教育和学习传统。在中国古代,教育主要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学生向教师请教知识、学问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传统逐渐演变,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请教”,即向他人寻求知识、建议或指导的行为。

在古代文献中,“请教”一词多次出现,反映了当时学术交流的频繁和尊重知识的态度。例如,《论语·佾》中记载:“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此处的“敢问”即有请教之意,是弟子向孔子请教的方式。此外,孔子与老子之间的学术交流也是“请教”文化的重要体现。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曾多次向老子请教礼制、仁、道、乐等中国文化元素,这些内容不仅涉及礼仪,还深入中国文化的根本。

孔子向老子请教礼制的故事在多个古籍中都有记载,包括《礼记》、《庄子》和《史记》等尽管关于孔子与老子的年龄和时代存在争议,但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一种正常现象,即学者之间相互请教、共同探讨学问。孔子在向老子请教后,其道业大进,受到更多人的尊崇,拜师学习的人数迅速增加。

“讨教”一词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文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向老师请教问题,以求得更深入的理解和知识。这种行为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尊重和追求知识的表现。例如,小学生向老师讨教数学问题,初中生向学长讨教学习方法,高中生向老师讨教作文写作技巧,大学生向教授讨教专业问题等。

讨教在不同地区和方言中的使用差异有哪些?

根据提的信息,无法回答关于“讨教”在不同地区和方言中的使用差异的问题。

如何区分讨教和请教在现代汉语中的具体用场景?

在现代汉语中,“讨教”和“请教”虽然都表示向他人请求指导或建议,但它们的具体应用场景有所不同。

  1. 讨教
  2. 口语场合较多:讨教通常用于较为口语化的场合,尤其是在非正式的对话中。
  3. 挑衅或谦虚的语气:讨教有时带有挑衅的意味,例如“我倒要像你讨教讨教”,这用法显得较为亢奋。此外,讨教也可以用于完全不懂的情况下,表示乞求教导,但这种用法较为谦虚。
  4. 讨论的含义:讨教还含讨论的意思,可以用于双方共同探讨问题。

  5. 请教

  6. 书面语和正式场合:请教更多地用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如书信、报告等。
  7. 虚心学习的态度:请教通常带有虚心学习和请教的态度,例如“虚心请教”。这种用法显得更加文雅和客气。
  8. 请求指教:请教的基本含义是请求教,适用于各种正式的交流场合。

总结来说,讨教更多用于口语和非正式场合,有时带有挑衅或谦虚的语气;

讨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使用案例有哪些?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讨教”一词的使用案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成语和典故
  2. 移樽就教:出自《镜花缘》第二十一回,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例如:“也罢,我们‘移樽就教’罢。”
  3. 以莛叩钟:出自汉·东方朔《答客难》,比喻学识浅薄的人向知识渊博的人请教。例如:“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

  4. 历史人物的故事

  5. 白居易:唐朝著名诗人,每作诗前会先念给牧童或老妇人听,反修改,直到他们认可才定稿。他虚心求教于人民群众,使他的诗通俗易懂,为后人传诵。
  6. 梅兰芳:京剧大师,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深厚造诣,还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不因自己是外名演员而自傲。一次在演出,他听到一位老年观众说“不好”,便用专车接老人回家,请他指正,称他为“老师”。
  7. 杨时:宋代学者,四岁入村学,七岁能写诗,八岁能作赋,人称神童。他赴浏阳县令途中,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一次与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他们一起去老师家请教,即使在隆冬天寒地冻,他们依然恭敬侍立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8. 孔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学问渊博,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他学问出众却还要问。孔子回答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子贡不明白为什么把孔圉称之为“文”,孔子解释说,孔圉聪而又虚心好学,从不因为向不如自己的人求教而感到羞耻,所以称之为“文”。
  9. 唐伯虎:明朝著名画家和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他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然而,由于沈周的称赞,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一次吃饭时,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从此潜心学画。

  10. 古代文献中的引用

  11. 《清波杂志》 :宋代周煇《清波杂志》卷六中提到:“范忠宣公亲族间子弟有请教於公者,公曰:‘惟憸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是为修身之要。’”
  12. 《东周列国志》 :第一百五回中提到:“秦王大悦,尊尉缭为上,与之抗礼,衣服饮食,尽与己同,时时造其馆,长跪请教。”

讨教与其他近义词(如求教、教)在语气和使用场合上的具体区别是什么?

讨教与其他近义词(如求教、就教)在语气和使用场合上的具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气上的区别
  2. 讨教:语气相对直和明确,有时甚至显得有些苛刻。它更强调询问者的主动性和表达自己的需求,希望得到答案或更多的信息。
  3. 请教:语气更加委婉和礼貌,强调对被询问者的尊重和礼貌,保持一种和谐、友好的语气。
  4. :语气较为谦虚,强调请求指教,通常用于表达对对方知识或经验的尊重。
  5. 就教:语气较为正式,常用书面语,表示前往受教或接受教导。

  6. 使用场合的区别

  7. 讨教:多用于口语场合,尤其是与年长者或权威者交流时,可能会显得更加直接。
  8. 请教: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特别是在学术交流或上级请示时,显得更加文雅。
  9. 求教:适用于各种场合,但更常见于正式或半正式的书面语中,如学术论文或信函。
  10. 就教:主要用于古代文献或正式的书面语中,描述学生向老师求教的情景。

  11. 文化因素的影响

  12. 在某些文化中,与年长者、权威者交流时,使用“讨教”的方式会更受欢迎;而在其他文化中,尊重和礼貌非常重要,因此“请教”的方式会更加合适。

讨教与其他近义词在语气和使用场合上存在明显的区别。讨教语气直接且有时苛刻,适合口语场合;请教语气委婉且礼貌,适合书面语和正式场合;求教语气谦,适用于各种场合;就教语气正式,多用于古代文献和正式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