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敦睦的意思

dūn

敦睦

拼音dūn mù

1.敦睦常用意思: 促使和睦、亲善。

词性动词
近义词 亲善 , 和睦 , 亲睦 , 和好 , 融洽
例词敦睦邦交

例句 1.清代京官庆贺新春的团拜,初衷在于敦睦情谊。

敦睦引证解释

1. 亦作“敦穆”。亲厚和睦。

1. 弟及诸妇闻之,悉叩头谢罪,遂更为敦睦之行。 《后汉书·独行传·缪肜》
2. 是以仁经义纬,敦穆于闺庭;金声玉振,寥亮于区宇。 南朝 齐 《褚渊碑文》 王俭
3. 以友于名堂,盖有志乎敦睦者。 明 《友于堂铭》序 方孝孺
4. 陛下有帝尧敦睦九族之德,而东山敢对陛下倡言汉武巫蛊之祸。 清 《玉光剑气集·敢谏》 张怡

2. 亦指使亲厚和睦。

1. 敦睦九族,平章百姓,不闻以鬼神道治天下,惟陛下省察。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
2. 说来说去,无非是什么取缔排日运动,敦睦两国邦交那一套。 《三家巷》三五 欧阳山


敦睦是什么意思

“敦睦”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dūn mù”,其基本含义是亲善和睦,即指人与人之间、家庭成员之间或国家之间的友好、和谐相处。具体来说,“敦”有注重、加深的意思而“睦”则表示和睦、亲近、友爱。因此,“敦睦”可以理解为通过努力使关系更加亲密和和谐。

在古代文献中,“敦睦”常用于描述家庭、宗族或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例如,《三国志·明帝纪》中提到:“古者诸侯朝聘,所以敦睦亲亲,协和万国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诸侯通过朝聘来加深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以促进国家间的和谐。

“敦睦”也可以用于描述个人之间的关系,如兄弟姐妹之间的亲密和睦。《后汉书·独行传·缪肜》记载:“弟及诸妇闻之,悉叩头谢罪,遂更为敦睦之行。”这里指的是兄弟之间通过相互尊重和友爱来维持和谐的关系。

在现代语境中,“敦睦”不仅限于家庭和宗族内部,还扩展到国际关系中。例如,“敦睦邦交”这一成语强调国家之间友好、和睦、互助的外交关系,体现了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原则。

“敦睦”是一个涵盖广泛意义的词汇,既可用于描述家庭、宗族内部的亲密和谐,也可用于描述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它调通过共同努力和相互尊重来实现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敦睦”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应用和例子如下:

  1. 《后汉书·孔融传》 :“圣恩敦睦,感时增思。”这句话表明了孔融对国家之间友好关系的重视,强调了亲厚和睦的重要性。

  2. 《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敦睦亲亲,协和万国。”这句话说明了魏明帝时期,国家之间通过敦睦亲厚的方式,实现了万国的和谐。

  3. 《后汉书·独行传·缪彤》 :“弟及诸妇闻之,悉叩头谢罪,遂更为敦睦之行。”这句话描述了缪彤的家庭成员在听到他的教诲后,纷纷叩头认错,并开始践行和睦相处的行为。

  4. 《左传·成公十六年》 :“上下和睦,周旋不逆。”这句话强调了君臣之间的和谐相处,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和睦关系的重视。

  5. 《明史·职官志二》 :“务各期以敦伦善行,敬业乐群,以修举古乐,成均之师道。”这句话说明了明代官员在任职期间需要注重人伦关系的和谐,并以身作则,促进社会的和谐。

  6. 《孟子·滕文公上》 :“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句话描绘了孟理想中的邻里关系,强调了共同生活中的互助与友爱。

“敦睦”在现代外交政策中是如何体现的?

“敦睦”在现代外交政策中主要体现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和区域治理中。这一念源自中华文明的传统智慧,强调和睦相处、诚信相待、相互成就和仁爱和平。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智慧,提出了亲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即睦邻友好、诚心诚意、互惠互利、开放包容,为新时代全面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具体来说,中国在国际国内各个场合多次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秉持“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并以此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新时代以来,中国在外交方略上秉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理的方向发展。

此外,中国高度重视周边外交,始终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首要位置,视周边为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通过加强友好往来和团结合作,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国一直追求和传承的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决定着中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关键角色定位。

在具体实践中,中国通过多个多边对话机制,促进了本地区的睦邻合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为沿线国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推动了经济发展。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人文交流也更加紧,架设起民心相通的桥梁。

如何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促进家庭和社会的“睦”?

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促进家庭和社会的“敦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家庭教育实践活动
  2. 举办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如阳谷县博济桥街道谷南社区妇女儿童家园举办的“教育始于关系,让亲子之间心心相印”活动,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互动交流,帮助家长掌握有效沟通技巧,避免教育误区,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3. 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山西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所规定,家庭是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参加家庭育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家庭教育能力,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4. 社会实践与家庭道德实践活动

  5. 在教学中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家庭道德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回家给父母洗脚、做家务劳动、与父母谈心等,让学生在家庭实践中体验人与人之间的爱与被爱,为正确处理和化解亲子关系中的矛盾奠定情感基础。
  6. 社会实践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通过“家-校-社”理念指导下的角色和能,促进家校合作,解决家长与学校间的障碍,凝聚各方力量,帮助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7. 弘扬中华传统化和家庭美德

  8. 通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家庭美德,如湖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与光谷第八小学联合举办的家庭教育活动,强调父母和睦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深远,鼓励家长用知识、行动和游戏全方面陪伴孩子。
  9. 弘扬孝道文化,通过媒体宣传、政府支持、社区活动和学校教育等方式,加强孝道文化的传播和实践,形成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

  10. 校家社协同育人

  11. 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成效。家长要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注重家庭建设,为女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家庭环境,树立科学家庭教育观念,掌握正确家庭教育方法。
  12. 学校要积极拓展校外教育空间,利用社会资源展各类实践活动,如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志愿服务等,丰富学校课堂和课后服务内容。

  13. 家庭教育课程和指导

  14. 推出家庭教育课程,如蕲春县妇女联合会推出的新父母课程,强调“抓大放小”的重要性,并提出十条准则来指导夫妻和家长与孩子相处,营造温暖的家氛围,重视沟通交流,避免争吵,树立规矩,以身作则等。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敦睦”的含义和实践何异同?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敦睦”的含义和实践存在一定的异同。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

中华文化背景下的“敦睦”

  1. 传统美德与儒家思想
  2. 在中华文化中,“敦睦”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特别是家庭、邻里和国家之间的和睦关系。儒家思想中的“仁”和中庸”理念,提倡人们在道义和情感上相互尊重和关爱,追求中和与和平。
  3. 例如,《礼记·礼运》中的“讲信修睦”和《左传·隐公六年》中的“亲仁善邻”都体现了这种思想。

  4. 家庭与邻里关系

  5. 在家层面,和睦相处意味着孝顺公婆、兄弟姐妹之间的和谐。在邻里关系中,和睦则表现为“敦亲睦邻”,即用诚恳真挚的态度对待亲人和邻居。
  6. 现代社会中,虽然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功能弱化使得邻里关系发生了变化,但“互动互信不互扰”的新型邻里关系仍然被提倡。

  7. 国际关系

  8. 在国际层面,中华文明推崇“亲仁善邻”,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友好来和合作。丝绸之路就是这种理念的具体体现。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和谐”

  1. 多语言视角
  2. 在西方语言中,“和谐”一词的翻译和使用各有侧重。例如,在塞尔维亚语中,“和谐”更多地用于描述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而在阿拉伯语中,“和谐”则包含“一致”、“和睦”、“融洽等多重含义。

  3. 社会与国际层面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和睦”定义为保持对共情、共生、热忱、团结等基础原则的承诺,以实现国际安全与社会包容。这与中华文化的“敦睦”理念有相似之处,但更强调文化多样性和国际间的和平存。

异同点总结

  1. 共同点
  2. 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无论是家庭、邻里还是国际关系,都追求一种融洽友好的状态。
  3. 两者都重视诚信、尊重和关爱,认为这些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

  4. 差异点

  5. 中华文化更注重内倾性和中庸之道,强调通过道义和情感上的相互尊重来实现和谐。
  6. 西方文化则更强调个体之间的平等和自由,虽然也追求和谐,但更多地通过法律和社会制度来保障这种状态。
  7. 在国关系中,中华文化的“敦睦”更多地体现在传统的外交思想和历史实践中,如丝绸之路;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通过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来促进平与合作。

“敦睦”与“和谐”、“友好”等概念有何区别和联系?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问题“‘敦睦’与‘和谐’、‘友好’等概念有何区别和联系?”。我搜索到的资料主要集中在“友好”、“和谐”和“和善”等概念的定义和用法上,但没有直接提到“敦睦”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