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宾服的意思

bīn

宾服

拼音bīn fú

1.宾服常用意思: 服从;归附。

词性动词
近义词

例句 1.他从不宾服于任何人的权威和压力。

2.宾服常用意思: 〈方〉佩服。

词性动词
近义词 佩服

例句 1.她十分宾服邻居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好还懂礼貌。

宾服引证解释

1. 归顺;服从。

1. 故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诸侯国,莫不宾服。 《管子·小匡》
2. 匈奴称藩,百蛮宾服。 《汉书·食货志上》
3. 当夷狄宾服之时,则必思兼爱休息。 宋 《上光宗皇帝札子》 叶
4. 仰赖吾主洪福,现在四夷宾服,国泰民安。 清 《后南柯·宫议》 洪楝园

2. 佩服;服贴。

1. 岂不闻为官者,打一轮皂盖,列两行朱衣,亲戚称羡,乡党宾服。 元 《猿听经》第三折
2. 那给人家作了媳妇儿,怎么叫公婆不疼、家里上上下下的不宾服呢? 《红楼梦》第八四回
3. 你不用不宾服,早早晚晚你一定能……那个时候你就服嘴了! 《八月的乡村》六 萧军


宾服是什么意思

“宾服”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解释:

  1. 归顺、服从:这是“宾服”最常见和基本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如《庄子·说剑》、《史记·秦始皇本纪》等,常用来描述诸或边远部落按时朝贡天子,表示依附和服从的状态。例如,《汉书·食货志上》中提到“匈奴称藩,百蛮宾服”,形容匈奴等少数民族归顺于中央政权。

  2. 佩服、服贴:在一些方言和现代用法中,“宾服”也可以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佩服和认可。例如,在胶东方言中,“宾服”常用来表达对某人的敬佩之情。

  3. 五服之一:在古代的行政区划中,“宾服”是五服之一,指的是封男爵的领域。这种用法主要见于古代的地理和政治制度中。

  4. 哀求饶恕,愿意服从:在某些文学作品和戏剧中,“宾服”还可以表示哀求饶恕并愿意服从的情境。例如,在元代戏剧《延安府》中,提到哀告宾服,表示愿意接受惩罚。

宾服”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多种含义,既可以表示归顺、服从,也可以表示佩服、服贴,甚至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还有其他特殊的用法。这些含义都体现了“宾服”这一词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宾服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应用和例子是什么?

在古代文献中,“宾服”一词具有多种具体应用和例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服从与归顺
  2. 在《庄子·说剑》中提到:“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这表明宾服可以表示臣民对君主的服从和听从。
  3. 《管子·小匡》记载:“故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诸侯国,莫不宾服。”这句话说明了各部落和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归顺。
  4. 《汉书·食货志上》也提到:“匈奴称藩,百蛮宾服。”这表示匈奴和其他少数民族对汉朝的臣服。

  5. 佩服与服贴

  6. 在元代无名的《猿听经》第三折中提到:“亲戚称羡,乡党宾服。”这表明人们对其行为或成就的佩服和认可。
  7. 《红楼梦》第八四回中描述:“那给人家作了媳妇儿,怎么叫公婆不疼、家里上上下下的不宾服呢?”这里指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与服从

  8. 政治制度中的应用

  9. 在西周时期,宾服是外服制度的一部分,用于描述居于侯国境内的外族人。例如,《国语》中提到“侯卫宾服”,表明这些外族人需要向侯国或中央政权缴纳贡赋并履行一定的义务。
  10. 《周颂·清庙》中的“敬侯明德”显示了侯服的政治经济职能,即向王室贡献物资和服劳役。

  11. 历史文献中的解释

  12. 《国语·楚语上》中提到:“蛮夷戎狄,其不宾也久矣。”韦昭注释为:“宾,服也。”这表明“宾”有服从的意思,而“宾服”则是同义连文。
  13. 《尔雅·释诂》也有类似的解释:“宾,服也。”进一步确认了“宾服”的含义。

  14. 其他文献中的例子

  15. 在《礼记·乐记》中提到:“暴民不作,诸侯宾服。”这表示诸侯对天子的归顺。
  16. 清代洪楝园的《后南柯·宫议》中提到:“仰赖吾主洪福,现在四夷宾服,国泰民安。”这表明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归顺。

“宾服”在古代文献中主要用来描述臣民对君主的服从和归顺,同时也用于表达对他人的佩服和认可。

宾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场景有哪些?

“宾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场景如下:

  1. 使用频率
  2. “宾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书面语和成语中。例如,在成语“哀告宾服”中,”宾服”的意思是跪地求饶。

  3. 使用场景

  4. 书面语:在一些正式的书面语中,”宾服”可以用来表示服从或归顺。例如,《庄子·说剑》中有“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
  5. 成语:在成语中,”宾服”常用于描述一种服从或归顺的状态。例如,“告宾服”。
  6. 文化研究:在文化研究文章中,”宾服”也被用来表示服从或佩服。

宾服作为五服之一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意义是什么?

宾服作为五服之,其历史背景和政治意义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历史背景来看,宾服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尚书·禹贡》中,最初用于国家行政区域划分,以天子为中心,每五百里为单位划分为五个等级的区域,这五个等级分别是甸服、侯服、宾、要服和荒服。宾服位于侯服之外,这里的居民被认为是王的宾客,通过进贡来表示对王的尊敬和服从。这一层次的划分,更多地体了对王朝的敬仰和亲近。

从政治意义来看,宾服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周边地区的管理和控制方式。宾服指由前王朝的王族组成的诸侯之国(他们被新的王朝视为宾客,故称宾服)。这种制度不仅清晰表达了家族亲疏关系,还满足了国家管理需要,维持社会稳定。宾服制度通过差别化管理,如贡期、贡品都各有不同,反映了古人心中“天下”格局的理念,也体现了皇极端扩张的愿景。

此外,宾服制度在周代的确存在,并且在西周初年可能经历了继承商代内外服制方式到重新建构五服制的转变。这种制度在秦朝之后依然延续,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政治形态的一大特色。它塑造了皇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巩固了统治阶级的地位。

在元代剧中,宾服一词是如何表达哀求饶恕并愿意服从的情境的?

在元代戏剧中,”宾服”一词常用于表达哀求饶恕愿意服从的情境。这一用法源自古代诸侯或边远部落按时朝贡以表示依服、服从的传统,后来泛指归顺、服从。

具体来说,在元代无名氏的戏剧《延安府》第一折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见他慌悚踌躇,左支右吾,跪在街衢,哀告宾服。”。这段话描绘了一个角色在极度惶恐和犹豫中,跪在街道上,向对方哀求饶恕并表示愿意服从的情。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角色内心的恐惧和无助,也展示了其对对方权威的尊重和顺从。

宾服一词在不同方言中的含义和用法有何差异?

“宾服”一词在不同方言中的含义和用法存在一定的差异。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1. 古汉语中的含义
  2. “宾服”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指诸侯或边远部落按时朝贡,表示依服、服从。例如,《史记·五帝本记》中提到“诸侯咸来宾从”,这里的“宾从”即指归顺、服从。
  3. 此外,“宾服”也可以泛指归顺、服从,甚至包括哀求饶恕,愿意服从的情况。

  4. 现代方言中的含义

  5. 在粤语中,“宾”字的发音为“ban1”,而“服”字的发音为“fu5”。因此,“宾服”在粤语中的发音为“ban1 fu5”,但其具体含义并未在我搜索到的资料中详细说明。
  6. 在潮州话中,“宾”字的发音为“bing1(ping)”或“biang1(piang)”,而“服”字的发音为“fu5”。因此,“宾服”在潮州话中的发音为“bing1(ping) fu5”或“biang1(piang) fu5”,同样没有具体的含义说明。

  7. 其他方言中的含义

  8. 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其他方言中的具体发音和含义,但可以推测,“宾服”在不同方言中的发音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义仍然围绕着“服从”、“归顺”的概念展开。

综上所述,虽然“宾服”一词在不同方言中的具体发音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义主要集中在“服从”、“归顺”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