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清明前后,桃花、杏花、李花都陆续开放了。
例句
1.工程前后仅用了半年时间,领导们都很惊讶于工人们的效率。
例句
1.屋子前后都是槐树,每到花开的时候,到处都有着槐花香。
1. 用于空间,指事物的前边和后边。
引
1. 惟予一人无良,实赖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
《书·
2. 戎人之前遇覆者奔,祝聃逐之。衷戎师,前后击之,尽殪。
《左传·隐公九年》
3. 卢君一日见碧空澄澈,望见仙人乘鹤而过,别有数鹤飞在前后。
明
《珍珠船》卷四
陈继儒
4. 天色已明,只见山下两个人,前后走来。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5. 那儿前后有两间房间。
《革命春秋·北伐途次》六
郭沫若
2. 下边与上边。
引
1. 𫖒……天子直,公侯前后方,大夫前方,后挫角,士前后正。
《礼记·玉藻》
3. 表示时间的先后。即从开始到结束的一段时间。
引
1. 赵孝成王时,而秦王使白起破赵长平之军前后四十余万,秦兵遂东围邯郸。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2. 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施佛。
唐
《论佛骨表》
韩愈
3. 计二老母前后同居已四十余年。
明
《复士龙悲二母吟》
李贽
4. 三仙姑前后共生过六个孩子,就有五个没有成人,只落了一个女儿,名叫小芹。
《小二黑结婚》三
赵树理
5. 某二十岁前后,已看得书大意如此,如今但较精密。
《朱子语类》卷一〇四
6. 他道我孩儿,注该今夜三更前后三尺土下板僵身死。
元
《桃花女》楔子
王晔
7. 辛李皆南渡前后人,相去不远。
明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三·辛稼轩》
胡应麟
8. 从太阳的角度看起来,大约已经是九点钟前后的样子。
《沉沦》五
郁达夫
4. 指自前到后的经过、过程。
引
1. 青洪君感君前后有礼,故要君,必有重遗君者。
晋
《搜神记》卷四
干宝
2. 于是把月娘骂他一节,前后诉说一遍。
《金瓶梅词话》第四六回
3. 这可就是天理昭彰、自害自身了,于是众人往前后一想,真正一丝不错。
《红楼梦》第一〇三回
5. 向前与向后;俯仰。
引
1. 〔孔子〕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裣如也。
《论语·乡党》
6. 指大小便。
引
1. 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沈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
《灵枢经·邪气藏府病形》
7. 犹轻重;尊卑。
引
1. 不是说句不顾前后的话: 当初东府里太爷,倒是修炼了十几年,也没有成了仙。
《红楼梦》第一二〇回
8. 指随从;侍卫。
引
1. 置季子于冥昧之处,尚不取金,况以白日,前后备具,取金于路,非季子之操也。
汉
《论衡·书虚》
王充
2. 帝者之后,前后宜备;帝者之子,官属宜盛。
《纪妖》
“前后”一词在中文中具有多重含义,涵盖了空间、时间、过程等多个方面。具体来说:
空间上的含义:在空间上,“前后”指的是事物的前边和后边,也可以表示一前一后的顺序,或下边与上边的关系。
时间上的含义:在时间上,“前后”可以表示从某一时稍前到稍后的一段时间,或者从开始到结束的一段时间。例如,“全场演出前后用了两小时”。
过程上的含义:此外,“前后”还可以用于描述从某一事件开始到结束的过程,如“前前后后受敌”。
总共的概念:在某些情况下,“前后”也可以表示总共的次数或总量,如“她前后来过四次”。
尊卑关系:在尊卑关系中,“前后”表示贵贱或位分的高低,以及长辈和晚辈的关系。
正面和背面:在描述物体时,“前后”还可以指正面和背面。
“前后”一词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含义,根据不同的语境,其具体意义也会有所不同。
“前后”在不同方言中的含义和用法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时间概念的表达上。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在描述时间序列时,“前”表示早于某事,“后”表示晚于某事。例如,“解放前后”指的是解放前后的一段时间。
泰语中的“前后”:
泰语中没有“前”表示时间序列的概念,而是用“先”(ก่อน)来表达早于某事,用“后”(หลัง)来表达晚于某事。例如,“结婚前和结婚后不一样”。
对比分析:
“前后”一词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和演变过程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从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含义来看,“前后”最初主要表示空间上的前后关系。如,在《诗经》、《淮南子》等古代文献中,“前”和“后”常用于描述位置关系,如“帷幕之外,目不能见十里之前”。这种用法表明“前”和“后”在古汉语中首先是对空间的描述,因此常与其他方位词连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前后”逐渐被引入时间概念中。例如,《吕氏春秋·长见》中提到“古今前后一也”,这里的“前后”象征着时间上的次序,即时间上的古今之分犹如空间上的前之分。这种隐喻表明,古人将时间视为流动的河流,面向未来的一面是“前”,面向过去的一面是“后”。
此外,关于“前”和“后”的时间认知研究指出,“前”表示早期或先前,而“后”表示晚期或后面。这种认知模式在古代汉语中得到了体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表达方式从隐晦到明显地发展。
在语法功能上,“前”和“后”作为方位词,在句子结构中也有丰富的应用。例如,《诗经》、《仪礼》等文献中展示了这些方位词作为前置词补语的使用。这表明“前”和“后”不仅在空间上具有指示作用,在时间上也具有重要的语法功能。
总结来说,“前后”一词在古代汉语中经历了从空间指示到时间次序的演变过程。最初,“前后”主要用于描述空间位置,随后逐渐引入到时间概念中,成为表达时间顺序的重要词汇。
在现代汉语中,“前后”与其他词汇结合形成固定搭配或成语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词+量词+前后:这种格式通常用于表示时间的概数,例如“十一前后”、“春节前后”等。这种搭配方式只能与表示时点的数词或数词短语结合,不能与表示时段的数词或数词短语结合。
成语中的前后搭配:成语往往通过前后搭配的形式来表达递进、因果、对比或对应关系。例如,“前有后,后有辙”这个成语就通过“前”和“后”的搭配来形象地描述一种因果关系。
方位词的使用:在一些固定搭配中,“前”和“后”可以作为方位词单独使用,如“朝南”、“往后”。此外,“前头”和“后头”也可以作为复合方位词出现。
语义功能的固定搭配:在语料库研究中,通过检发现,“前后”常与其他词汇形成固定搭配,这些搭配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并且在语义功能上也有一定的关联性。
固定搭配的语境应用:在完型填空题等语言测试中,考生需要根据上下文信息选择或填写正确的词汇,这其中包括利用特定的词组搭配,如“前后照”。
在法律语言中,“前后”这一表达具有特定的时间和顺序含义。根据《法令の用字・用語に関するガイドライン》(内閣法制局决定基于的表記基準と仮名遣い),”以前”、”以後”、”以降”等词汇用于时间限定时,通常包含基準点的时间,而”前”和”後”则不包含基準点时间。
具体来说,“以前”指的是某个时间点之前的时间段,例如“4月1日前”即指3月31日以前的时间段;“後”则指某个时间点之后的时间段,例如“4月1日後”即指4月2日以后的时间段。这种用法在法律文件中非常常见,以确保对时间的精确描述和理解。
此外,在法律术语中,“ex post facto”(事后法)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在某事发生后才进行惩罚的法律。这种法律通常在行为发生后才被立法者宣布为犯罪并实施惩罚,因此其核心在于时间上的“后”。
要理解“前后”一词在中文中的深层含义,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包括时间隐喻文化背景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应用。
从时间隐喻的角度来看,“前”和“后”汉语中具有丰富的隐喻意义。根据Sirindhor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enter的研究,“前”可以表示过去或未来,而“后”则通常表示过去。这种时间隐喻不仅体现在日常语言中,还广泛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例如,在《红楼梦》中,“前文本”和“后文本”的概念被用来解释经文本的生成和接受过程。这种时间隐喻的多样性使得“前后”的理解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化背景。
从文化背景来看,“前后”的理解也受到文化的影响。李培禹主编的《爱在爱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学读本(散文卷)》指出,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语言的细微之处,这些精微的地方无法准确地转换到另一种语言中。因此,理解“前后的深层含义需要对特定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此外,在文学作品中,“前后”一词使用往往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彭成广在其论文中提到,《红楼梦》中的“元文本逆影响”现象表明,经典文本的解读会受到后来文本的影响。这种现象说明了“前后”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即后续作品对前作的补充和影响。
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例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前后”的深层含义。例如,在《红楼梦》中,第一回和第一百二十回都强调了此书的“元文本逆影响”,这表明经典文本的解读会受到后来文本的影响。这种现象不仅体现了“前后”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也揭示了文化背景对言理解的影响。
总之,通过时间隐喻、文化背景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应用,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前后”一词在中文中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