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中等的意思

zhōng děng

中等

拼音zhōng děng

1.中等常用意思: 处于中间等次;居于上等与下等之间的。

词性形容词
近义词 平平
例词中等学校

例句 1.他的学习成绩中等,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差。

2.中等常用意思: 普通的;不高不低的。

词性形容词
近义词 普通 , 平淡 , 一般 , 平平
例词中等个头

例句 1.他的相貌平平,个子中等,算不上俊男。

中等引证解释

1. 介于上等与下等或高等与初等之间的等级。

1. 公于上等,侯伯于中等,子男于下等。 《周礼·秋官·司仪》
2. 别遣官经画市籴,中等户以下免之。 《宋史·食货志上三》
3. 此地向来买卖都是大市中等银色。今老兄既将上等银子付我,自应将色扣去。 《镜花缘》第十一回
4. 绍兴中等以下的人家大都能安贫贱,敝衣恶食,终岁勤劳,其所食者除米而外唯菜与盐,盖亦自然之势耳。 《看云随笔·苋菜梗》 周作人

2. 形容(身材)不高不矮。

1. 她生得中等身材,体态轻盈。 《中年颂》 理由


中等是什么意思

“中等”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和应用。根据不同的语境,“中等”可以表示以下几种意思:

  1. 等级划分:在等级划分中,“中等”通常指介于上等下等、高等与初等之间的中间层次。例如,在古代文献《周礼·秋官·司仪》中提到的等级划分,侯伯属于中等。

  2. 身材特征:在描述人的身材时,“中等”用来形容不高不矮的个体。例如“他的个子中等,不算高也不算矮”。

  3. 教育水平:在教育领域,“中等教育”是指介于初等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教育阶段,通常包括初中和高中阶段。

  4. 收入水平: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等收入群体”是指收入水平处于中位数附近的群体,通常是指收入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的人群。

  5. 一般性描述:在一般性描述中,“中等”也可以表示普通、一般的意思,如“中等程度”、“中等规模”等。

“中等”一词在中文中有丰富的含义,其具体意义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中等教育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是什么?

中等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但其正式纳入教育体系在1902年。1897年,中国建立了第一所中学,而直到1922年,我们所称的中学(即对应高中阶段的教育机构)才首次出现。尽管只有四十年的历史,中学教育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等教育受到了苏联模式的影响,但随后逐渐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文化大革命期间,中等教育受到批判,但在1977年达到高峰,有6700万名学生。1978年,全国各类中学统一改组为四年制定向教育学校,并通过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为全体中学生行升学和就业准备。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再次转向国外,学习那些在中学教育大众化方面先行一步的国家的经验。这一时期,中学教育不仅成为选拔精英学生进入大学的场所,而是成为一个自主学习的水平,更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人发展。1985年,政府颁布学校教育法,重新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在中学阶段设三类学校:普通中学4年,主要实施大学预备教育;中等专科学校4~5年,实施普通中等教育和专业教育;职业学校3年,培养技工。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萌芽期、震荡期、高速发展期和成熟期。从1950年到2013年,全国中职学校数量减少了近3000所,但同时西藏地区新增了7所中职学校,反映出区域职业教育需求的增加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也在增长,社会对中等职业的认可度逐步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未来将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总之,中国中等育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从引入外国模式到形成本土化模式的转变,并在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完善。

中等收入群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情况如何?

全球中等收入群体的分布情况呈现出显著的地理差异和区域特征。根据多项研究和报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中国: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根据瑞士信贷研究院的报告,按绝对值计算,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达到1.09亿人,数量上全球第一。此外,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财富总额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显示出其经济实力和中产阶级的迅速扩张。

  2. 东欧和南美:这两个地区也是中等收入群体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例如,白俄罗斯和罗马尼亚的中等收入人口比例分别从2001年的21%和6%上升至2011年的53%和25%。南美国家或地区如阿根廷、厄瓜多尔、秘鲁和巴西的中等收入人口比例也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3. 印度和其他亚洲国家或地区:尽管印度的贫困率有所下降,但其中收入群体的增长相对有限。印度的中等收入人口比例仅从2001年的1%上升至2011年的3%。相比之下,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增长更为显著,这表明中国在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4. 非洲:非洲是全球最贫穷的地区之一,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相对较低。2011年,非洲的中等收入人口仅占总人口的6%,与2001年基本持平。尽管非洲的贫困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大多数人口仍处于贫困或低收入状态。

  5. 北美和欧洲:北美和欧洲的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较高。例如,2011年,北美有42%的人口处于高收入水平,而欧有25%的人口处于高收入水平。此外,欧洲的中等收入人口比例从2001年的20%上升至2011年的24%,显示出该地区中等收入群体的稳步增长。

  6. 全球总体趋势:全球中等收入人口从2001年的3.99亿增长至2011年的7.84亿,其中国贡献了2.03亿。然而,尽管全球中等收入人口数量增加,但中等收入群体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仍然较小。

在古代文献中,“中等”等级划分的具体标准和应用是什么?

在古代文献中,“中等”等级划分的具体标准和应用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领域。以下是几个主要的例子:

在唐代,县的等级划分主要依据户口数量。唐初武德年间,以5000户以上为上等,2000户以上为中等,1000户以下为下等。到了开元十八年,标准提高到6000户以上为上县,3000户以上为中县,不满2000户为下县。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了九品中正制,这是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品级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级,共九级。具体来说,中等分为中上、中中、中下三级。朝廷据品级高低任命官职,大官多由品级高的人担任,品级低的人多担任小官。

宋代在考核各级官员时,基本实行“三等考第”之制,即上、中、下三个等次。这种制度主要是因为唐代以来,在常规考课中获得“上”、“”考的官员数量很少,再各自区分出三等,显然缺乏实际意义,徒增工作难度。

在《左传》中,人被分为十等,每一等级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规范与义务。例如,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等,每一等级都要服从上级。

梁朝朱异确立了州县分品制度,将各州分为五个品级,并根据面积大小确定行政长官的等级。同时,唐制也确立了太守的等级制度,将州县分为畿、赤、望、紧、雄、上、中、下等九个等级。

“中等”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有何异同?

“中等”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存在一定的异同。在印度南部城市马杜赖,自1990年代初以来,阶级类别一直在变化,包贫穷者、无产者、中等阶层、富裕阶层等。这些概念足够接近,可以作为近似等价物进行研究,因为它们都定义了与上层和下层相对立的级,最重要的是,“中庸”被赋予相同的行为和态度特征。

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中,“中等社会”相当于中产阶级,主要指民族资产阶级。这一概念不仅是直观的结果,更是理性抽象的产物,从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两个方面定义了处于同社会层次的人所组成的复合体。

在英国和法国,受访者对“中产阶级”或处于中等水平”的自我定位存在显著差异:英国社区中人们更倾向于将自己描述为处于中等水平,而法国受访者则更愿意承认自己是中产阶级。尽管在表达社会地位的方式上存在差异,但这种中产阶级社会地位是如何被与其他人、当地背景和个人经历联系起来的,在两个国家中都有相似之处。

在阿根廷,Jauretche认为,在谈论中等阶级时存在一个术语问题,因为这个词不够准确。他建议使用更通用的词“中间阶级”,将其描述为从高等到低级的不同阶层之间的混合体。他还指出,大多数法西斯主者、共产主义者以及解放主义者和阿米尼亚克等理论家都承认中等阶级内部的巨大差异,该阶级由医生、教师、国家官员、银行职员等组成,他们比商店员工有更大的社会地位,而这些员工又仓库工人高。

在传播学的现代体系中,中国、印度、伊斯兰和罗马帝国被定为中等水平(intermediate)。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宗教信仰超越了对神的拟人化观念,形成了更普遍的社会系统结构。然而,伊斯兰帝国的广泛传播表明,它始终处于多宗教、多民众和多文化的状态,这使得伊斯兰作为一个单一的世俗教派的形成变得困难。

在亚里士多德《範疇論》中,“中”存在於互斥且對立的相反者之間,不屬於本質或量範疇。在《尚書》和《中庸》中,“中”分別代表人心與道心相合為一,以及喜怒哀樂之情未發。作總結道,亞里士多德的“中”接近於量的關係,而《尚書》和《中庸》的“中”則代表人心和道心相合而為性之理。

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中庸”的概念与“平衡”、“稳定”和“理性选择”等概念有相似之处,但它们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差异。例如,“权力平衡”和“威胁平衡”更多地指两个以上的行为体之间的权力对比或威胁对比,而“利益平衡”则更关注单元层次上的成本-收益权衡。

“中等”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存在一定的异同。在印度南部城市马杜赖,“中等阶层”被定义为与上层和下层相对立的阶级,并被赋予相同的行为和态度特征。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中,“中等社会”当于中产阶级,主要指民族资产阶级。在英国和法国,“中产阶级”或“处于中等水平”的自我定位存在显著差异。在阿根廷,“中间阶级”被描述为从高等到低级的不同阶层之间的混合体。在传播学的现代体系中,中国、印度、伊斯兰和罗马国被定义为中等水平。在亚里士多德《範疇論》中,“中”存在於互斥且對立的相反者之間。

如何科学地测量和定义“中等身材”的标准?

要科学地测量和定义“中等身材”的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指标,包括身高、体重、BMI(身体质量指数)、腰臀比等。以下是详细的步骤和方法:

  1. 身高和体重
  2. 身高是评估身材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成年男性的理想身高范大约在170-180厘米之间,女性则在155-165厘米之间。
  3. 体重可以通过数字秤测量,确保被测者赤脚并穿着最少的衣物。

  4. BMI(身体质量指数)

  5. BMI是目前评价营养状况最普遍和最重要的方法。计算公式为BMI = 体重(kg) / 身高(m)^2。
  6. 对于东方成年人,BMI在18.5到22.99之间被认为是正常的,而23.0到24.99为超重,超过25.0则为肥胖。

  7. 腰臀比

  8. 腰臀比是评估身体脂肪分布的重要指标。正常的腰臀比男性应在0.85到0.9之,女性则应在0.67到0.8之间。
  9. 测量腰围时,应从脐部中心水平绕一圈;臀围则在臀部最突出处水平测量。

  10. 其他体型指数

  11. 可以使用其他体型指数如胸围/坐高/骨盆宽、肩宽等来进一步评估体型。
  12. 还可以参考皮褶厚度等指标来估计体内脂肪量。

  13. 统计分析

  14. 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确保数据的正态分布,并计算95%置信区间以反映正常范围。
  15. 对于非正态分布的数据,可以使用Spearman和Kendall秩相关性检验来评估相关性。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较为全面地评估一个人是否符合“中等身材”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