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股栗的意思

股栗

拼音gǔ lì

1.股栗常用意思: 腿发颤。形容非常害怕。

词性动词
近义词 震颤 , 颤栗 , 发抖

例句 1.听完她讲的鬼故事后,众人无不胆颤股栗。

股栗引证解释

1. 亦作“股慄”。大腿发抖。形容恐惧之甚。

1. 〔郅都〕至则族灭𬑗氏首恶,余皆股栗。 《史记·酷吏列传》
2. 畔臣见之,当股栗惭愧。 《后汉书·窦融传》
3. 人言魏勃勇,股栗向小儿。 宋 《答王定国》诗 苏轼
4. 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 《三国演义》第四二回
5. 时移境换迭相望,心空股栗神魂迁。 清 《游九华山放歌》 黄景仁
6. 周大欲动,秦二畏缩而股栗。 《卓文君》第三景 郭沫若


股栗是什么意思

“股栗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gǔ lì,主要用来形容因紧张、害怕而两腿发抖的状态。个词语常用于描述人在极度恐惧或紧张时的表现,例如在古代文献中提到的“曹军闻之,尽皆股栗”,即曹操的军队听到张飞的巨吼后,全都吓得两腿发抖。

“股栗”也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使用,如“汗洽股栗”,形容因害怕或恐惧而汗流浃背,双腿颤抖的样子。此外,“股栗”在一些成语中也有应用,如“肤粟股栗”,表示皮肤上起疙瘩,大腿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需要注意的是,“股栗”中的“股”指的是大腿,“栗”则有发抖、哆嗦的意思。因此,“股栗”整体上表达了一种因恐惧或紧张而导致的生理反应。

股栗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应用和例子主要体现在形容人因恐惧或紧张而颤的状态。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魏勃)因退立,股而栗,恐不能言者,终无它语。” 这里描述了魏勃因恐惧而两腿发抖,不停地哆嗦的状态。

  2. 《新民说·论私德》 :“夫至以行恶为荣,则洪水猛兽,足喻斯惨耶?君子念此,肤粟股栗矣。” 这里梁启超用“肤粟股栗”来形容君子在思考行恶为荣的后果时的恐惧和不安。

  3. 《跋韩立道所藏兰亭序》 :“虽单于不觉自失,况余子有不汗洽股栗者?” 这里宋·陆游用“汗洽股栗”来形容人们在面对单于时的害怕和恐惧。

股栗与其他类似表达(汗洽股栗、肤粟股栗)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股栗与其他类似表达(如汗洽股栗、肤粟股栗)的区别和联系要体现在描述恐惧或害怕时的具体表现和细节上。

  1. 汗洽股栗
  2. 解释:汗流浃背,两腿颤抖。
  3. 特点:强调了因恐惧而产生的生理反应,即出汗和腿部的颤抖,形象地描绘了人在极度害怕时的全身反应。
  4. 用法: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对危险或恐怖情境时的反应。

  5. 肤粟股栗

  6. :皮肤上起疙瘩,大腿发抖。
  7. 特点:除了腿部的颤抖,还增加了皮肤起疙瘩的细节,更细致地描述了恐时的全身反应。
  8. 用法:同样用于形容人在极度恐惧时的状态,但比“汗洽股栗”更加细腻和具体。

  9. 联系

  10. 这两个成语都用来形容恐惧或害怕的状态,只是在描述恐惧的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汗洽股栗”侧重于生理上的出汗和腿部颤抖,“肤粟股栗”则增加了皮肤起疙瘩的细节,使得描述更为全面和生动。

  11. 区别

  12. 表现细节:“汗洽股栗”只强调了出汗和腿部颤抖,而“肤粟股栗”则增加了皮肤起疙瘩的细节。
  13. 使用场合:两者都可以用于形容极度恐惧的状态,但“肤粟股栗”在描述恐惧时更为细腻和具体,适合在需要强调恐惧程度的场合使用。

股栗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场景有哪些变化?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关于“股栗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场景有哪些变化”的问题。

栗的成语来源和历史背景是什么?

成语“股栗”主要来源于成语“股战而栗”,其出处为《史记·齐悼惠王世》。该成语描述了魏勃在恐惧中无法说话的情景,具体表现为两腿发抖,不停地哆嗦,形容恐惧异常。

“股战而栗”中的“股”字意为大腿,而“栗”字意为发抖。整个成语结构为偏正式,感情色彩为贬义,常用于形容极度恐惧的情境。该成语在现代汉语中较为生僻,但其历史背景和来源清晰明确。

此外,与“股栗”相关的其他成语还包括“不寒而栗”,该成语出自《史记·酷吏列传》,形容非常恐惧,不冷而发抖。另一个相关成语是“汗洽股栗”,来源于宋代陆游的《跋韩立道所藏兰亭序,形容害怕、恐惧的样子。

如何解释股栗在心理学上对人的影响?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问题。我搜索到的资料主要讨论了白栗花疗法和马栗的误食行为,但没有直接涉及股栗在心理学上对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