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自己的意思

自己

拼音zì jǐ

1.自己常用意思: 人称代词。

词性代词
近义词

自己引证解释

1. 代词。自身;本身。

1. 初,弘景母梦青龙无尾,自己升天。 《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
2. 坐卧兼行总一般,向人努眼太无端。欲知自己形骸小,试就蹄涔照影看。 唐 《咏虾蟆》 蒋贻恭
3. 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 明 《杂说》 李贽
4. 我记着这样的话: 为了人类,牺牲自己。 《新生·四月十七日》 巴金

2. 自己人。

1. 别说外话,咱们都是自己,我才这么着。 《红楼梦》第四二回
2. 部队却胜利地冲了过去,自己伤亡很少,倒把敌人打死很多。 《山中历险记》 邓洪

3. 知己亲近;关系密切。

1. “乘早不必多那个事,我告诉你句好话!”他很“自己”的说。 《柳屯的》 老舍
2. 铁锁见他说得很自己,也愿意受他的照顾,只是见他穿着军人的衣服,怕跟上当了兵。 《李家庄的变迁》三 赵树理


相关词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威福自己

自己是什么意思

“自己”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所不同。以下是关于“自己”的详细解释:

  1. 心理学和哲学视角
  2. 在心理学中,“自己”通常被定义为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这些模式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
  3. 哲学上,“自己”指的是个体的意识和经验的核心,试图回答“我是谁?”、“我来自哪里?”以及“我要去哪里?”等问题。

  4. 自我概念

  5. 自我概念是指一个对自己属性和身份的认知,构成了个人对自我的理解和评价的基础。
  6. 自我概念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三个部分,分别涉及个人对自己身体特、心理特征和社会角色的认知。

  7. 文化和社会视角

  8. 在文化和社会的境中,“自己”可以指个人的独特性或本质,即个人的独特身份和个性。
  9. 自我还涉及到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身份认同,以及如何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实来完善自己。

  10. 语言学和日常用法

  11. 在日常语言中,“自己”可以作为代词使用,指代人自己或某事本身,例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
  12. “自己”也可以表示独立自主的状态,如“自己谋生”、“自己下厨”等。

  13. 宗教和精神层面

  14. 在宗教和精神领域,“自我”可能与灵魂或本我相关联,探讨个人存的更深层次意义。

  15. 自我实现与成长

  16. 自我实现是指一个人成为自己,即通过自我认知和长达到一种更真实、自主和自由的状态。
  17. 自我实现的过程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自己”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代词,它还涵盖了从个体认知到社会互动的多个层面。理解“自己”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领域以全面把握其丰富内涵。

心理学中“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如何影响个体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

在心理学中,个体的自我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对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和理解,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这种自我认知决定了我们的处事风格和行为模式进而影响我们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

自我认知的清晰度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在际关系中表现出更加积极和自信的态度。例如,具有高自尊和自信的人更容易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而自尊心较低的人可能更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此外,情绪管理能力也是关键因素之一,情绪稳定和积极的个体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自我接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关键,它不仅涉及心理层面的开悟,还包括通过科学认知和有意识的行为控制来确保人格发展的健康和平稳。自我接纳能够帮助个体修复亲密关系,并通过自我觉知和倾诉内心秘密来实现这一目标。

人格特质也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产生深远影响。积极健康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职业成功,保持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例如,外向性格的人可能更倾向于社交活,而内向性格的人可能更擅长独立思考。

自我心理学强调自我功能的重要性,包括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过自我反思和疗愈来改善生活质量。和谐发展的自我赋予个体克制冲动、容忍情绪、判断预判、忍耐和共情能力等正面品质。

总之,个体的自我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对其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加强自我认知能力,个能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自信心,有效应对挑战,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

哲学上,“自己”的意识和经验核心是如何定义个体身份和目的的?

在哲学上,个体身份和目的的定义与“自己”的意识和经验核心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从多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我”被定义为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包括个人的特征、态度、信念、价值观能力和经验等。这种自我意识使人能够区分自己与他人和环境的不同,并在行为和决策中起到指导作用。自我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可以随着时间和经历的改变而变化。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自我是一个关于个体身份和存在的概念,涉及个的思想、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能力,以及个体在社会和文化中的角色和地位。自我也与个体的自由意志、道德责任和个体的意义和目的有关。例如,笛卡尔提出的“我思考,所以我是”的论断强调了心灵的重要性,认为心灵优于身体,强调了不确定性在自我认知中的作用。

此外,自我概念的重要性在于它影响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表达自己和与朋友互动的方式,甚至影响我们做出决策的方式。自我概念包括对自我潜在能力和品质的认识,以及作为自我动力的自我建设,特别是在社会背景下。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的清晰感知,包括思想、信念、力和情感,这使我们能够理解他人如何看待我们,以及我们对他们的态度和反应。

因此,个体身份和目的的定义与“自己”的识和经验核心紧密相关。自我意识不仅包括对个人特征和能力的认知,还包括对生活意义的反思和评价。通过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形式,个体可以形成关于生活意义的自我理解。这种自我理解有助于个体塑造自己的人生,以自己的思和行为塑造自己的人生。

总之,个体身份和目的的定义与“自己”的意识和经验核心密切相关。我意识不仅包括对个人特征和能力的认知,还包括对生活意义的反思和评价。

自我概念中的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自我概念中的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是相互作用的,共同构成了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的意识,包括对身体特征、健康状况等的认识,这种自我意识在婴儿期开始形成,并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性格等心理特点的认识,情感体验上表现为自豪、自尊或自卑。社会自我则是个体对所属群体地位、名望的意识,以及对家庭、亲友和经济政地位的认识,情感体验上表现为自豪或自卑。

这三个自我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共同构成个体自我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生理自我与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之间的关系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焦点。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之间的关系表明,体的自我认知和评价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受到他人期望和评价的影响,塑造自我形象。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观和规范对个体的自我认同产生重要影响,个体会根据社会期望塑造行为和态度以获得认可。

因此,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文化和社会视角下,个人的独特性和本质如何通过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来体现?

在文化和社会视角下,个人的独特性和本质通过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来体现的方式是多维度且复杂的。首先,身份认同的形成是一个涉及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目实现能力的过程。这种认同不仅基于个人的内在特质,如性格、信念和价值观,还受到社会文化和家庭的影响。例如,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个体需要学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找到自己的社会角色,这包括职业选择和人际关系建立等方面。

社会角色在个体身份认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传统社会中,个人的身份认同往往由其社会地位决定,即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及其相关角色或活动决定了他们认为者重要的背景。然而,在现代社会,尽管人们仍然以社会角色来定义自己,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本真性理想,试图发掘自己内在生成的存在方式。这种内在生成的存在方式不可能是社会派生的,而是必须是个人内在生成的。

此外,符号在塑造身份也起到了关键作用。符号可以证明一个人的存在意义和身份价值,通过对符号的识别可以加强特定的身份感。例如,傣族的水泼节就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它不仅是国家认同的象征,也是傣族人对水的崇拜和对灾难的净化意识的体现。

身份认同的构建是通过日常互动完成的,通过身份构建形成的身份是我们对自己最大的认可。身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使我们相互认同但又独特的因素。符号不断强化个人的身份感,也凝聚群体的身份感。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价值实与自我认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句流行语“一个人最强大的武器不是外界的认可,而是对自我的认同”深刻揭示了个体心理的重要性,反映了现代社会对内心界的探索。历史上,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都强调了个体认知和自我实现的价值。

总之,在文化和社会视角下,个人的独特性和本质通过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来体现的方式是多维度且复杂的。身份认同的形成是一个涉及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目标实现能力的过程,受到社会文化和家庭的影响。社会角色在个体身份认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符号在塑造身份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宗教和精神领域中,“自我”与灵魂或本我的关联是如何探讨个人存在的深层次意义的?

在宗教和精神领域中,”自我”与灵魂或本我的关联探讨了个人存在的深层次意义。这一问题在不同的哲学和宗教体系中有着不同的解释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表明了自我意识的重要性,而康德则认为自我意识和存在是同时存在的两个现象。这种观点在宗教信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灵魂被视为自我意识的来源,承载着人的感觉、思想和情感。这种灵魂本体论与生命本体论的探讨揭示了宇宙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问题,以及宗教信仰在其中的作用。

从宗教的角度来看,自我与灵魂的关系被描述为一种旅程,始于灵魂在远古时期的旅程,但由于业力和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冲突,旅程演变成了轮回。这一过程被称为“转内”,即灵魂观察者感知其真的本质。佛教教义中的“诸法无我”则从根本上否认自我的存在,认为身体由物质组成,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部分,而是神识随业力流转。而在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中,自我常被译为“我”,强调真正的内我在常住不变、清净不染的状态下需要苦修苦行追求达到“梵我合一”的境界。

此外,哲学上对灵魂的定义也提供了对自我存在的理解。灵魂被视为一种精神或非物质实体,与人的意识和行为密切相关,代表着人的本质,是人的自我,是人的精神和意识的基础。人类的本我、自我、超我分别对应着兽性、人性、神性,灵魂就是自我分,对应人类的人性。

总之,宗教和精神领域中对“自我”与灵魂或本我的关联的探讨揭示了个人存在的深层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