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这个请求他说什么也不答应,大家只好作罢。
2.我等了半天他还没回来,只好留个纸条就走了。
1. 犹就;便。
引
1. 当时不把女儿嫁与周三,只好休。
《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
2. 仅可;只可。
引
1. 阔处只三尺,倏然足吾事……只好携桡坐,唯堪盖蓑睡。
唐
《奉和鲁望渔具十五咏·舴艋》
皮日休
2. 爱惜微官将底用,他年只好写铭旌。
宋
《王巩屡约见访不至以诗见寄次韵答之》
苏轼
3. 我家家事向来不见怎的,只好度日。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
4. 批点传奇者,每遇游山玩水、赏月观花等曲,见其止书所见不及中情者,有十分佳处只好算得五分。
清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
李渔
3. 仅有;刚好。
引
1. 才说话时,只好向午,这怎么就黄昏了?
《西游记》第三三回
2. 到次日,果然同到一个人家,领出一个女子来——年纪只好十五六岁,人物也还中中——见了礼。
《平山冷燕》第五回
4. 只能;不得不。
引
1. 分付舟师把船撇开去,到海中间些走,不可近他。这叫做是避之则吉。元帅只好是这等小心。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六八回
2. 垃圾堆上不常有好东西可拾,乞讨更是不容易的事,于是他只好偷了。
《松子》
丁玲
“只好”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来表示在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的情况下,只能采取某种行动或做出某种决定。它通常用于表达无奈、被迫或无能为力的情境。
从语义上看,“只好”可以表示“只能”、“不得不”,在特定情况下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必须采取某种行动。例如,在《红楼梦》中,“只好”一词被用来表示“只能”、“只得”、“不得不”等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只好”也可以用于描述人们在面对困难或不利情况时,别无选择,只能采取某种措施或行动。
在句法上,“只好”通常用作副词,修饰动词性短语,如“我只好去图书馆看书”。此外,“只好”还可以用于主语前,表示主语没有别的选择,不得不这样做。
“只好”与“不得不”在使用上有相似之处,但“只好”的语气相温和,表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出某种选择。例如,“我今天发烧了,只好请假”。而“不得不”则表示一种更强烈的无奈感,如“因为父母强烈反对,他不得不和女朋友分手”。
在实际应用中,“只好”常用于描述在极端情况下,人们不得不采取的措施,比如在无法获得帮助时,只能自己完成所有工作,或在火灾中不得不砍树当柴烧。此外,“只好”也可以用于描述在特定情境下,人们无选择,只能接受他人的提议或忍受某种痛苦。
“只好”是一个表达无奈、被迫或无能为力的词,常用于描述在特定情境下人们必须做出某种选择或行动的情境。
在古代汉语中,“只好”一词的使用情况和含义较为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表示“只有;只能”:这是“只好”最常见的一种用法。例如,在《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中提到:“当时不把女儿嫁与周三,只好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不能把女儿嫁给周三,那么只能选择休妻。
表示“就,便” :在某些情况下,“只好”也可以表示“就,便”的意思。例如,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宝玉表示“只好点这些戏”,这里的“只好”就是指他只能选择这些戏。
表示“仅可;只可”:在古代文献中,“只好”还可以表示“仅可;只可”的意思。例如,苏轼在《王巩屡约见访不至以诗见寄次韵答之》中写道:“爱惜微官将底用,他年只好写铭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只能写铭旌来纪念自己的官职。
表示“仅有;刚好”:在某些语境下,“只好”也可以表示“仅有;刚好”的意思。例如,在《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中提到:“我家家事向来不见怎的,只好度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们家的事务一直很糟糕,只能勉维持。
表示“只能;不得不”:在古代汉语中,“只好”还可以表示“只能;不得不”的意思。例如,在《西游记》第四十一回中提到:“原来龙王私雨,只好泼得凡火;妖精的三昧真火,如何泼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龙王只能泼得凡火,而无法泼得妖精的三昧真火。
表示“刚好” :在某些情况下,“只好”也可以表示“刚好”的意思。例如,在《红楼梦》中提到:“才说话时,只好向午,这怎么就黄昏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们刚刚说话时还是中午,现在却已经是黄昏了。
综上所述,“只好”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和含义多种多样,主要体现在表示“只有;只能”、“就,便”、“仅可;只可”、“仅有;刚好”“只能;不得不”以及“刚好”等方面。
“只好”与“不得不”在汉语中都是用来表达某种无奈或必须采取某种行动的词语,但它们在具体使用场景和语义上存在一些区别。
附加义:表示“将就;勉强”,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接受某种结果或状态。例如“垃圾堆上不常有好东西可拾,乞讨更是不容易的事,于是他只好偷了。”
“不得不”:
口语交流:用于描述在无奈的情况下,只能采取某种行动。例如:“垃圾堆上不常有好东西可拾,乞讨更是不容易的事,于是他只好偷了。”
“不得不”:
“不得不”通常位于动词之前,如:“我得不今天晚上去工作。”
与动词、副词、动态助词共现情况:
“不得不”也可以与动词、副词、动态助词共现,如:“我不得不天晚上去工作。”
固定格式:
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好”和“不得不”虽然都表达了无奈或必须采取某种行动的意思,但在具体使用场景和语义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在现代汉语中,“只好”有多种常见的搭配和用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一些情境中,“只好”也用于描述由于某些原因而不得不做出的决定或为。例如:“每逢集日,街上人山人海,赶集人行走尚且不易,过往车辆只好缓缓而行。”。
表示勉强接受:
“只好”还可以用来表示在面对不如意的情况时,只能接受现状或另做打算。例如:“事到如今,也只好继续干下去了。”。
表示刚好或仅有:
在某些情况下,“只好”也可以用来表示刚好或仅有。例如:“才说话时,只好向午,这怎么就黄昏了?”。
表示只能或不得不:
“只好”还可以用来表示只能或不得不。例如:“垃圾堆上不常有好东西可拾,乞讨更是不容易的事,于是他只好偷了。”。
与其他语的搭配:
在不同的方言中,“只好”一词的表达方式和含义可能有所不同。我们可以看到“只好”在现代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只有;只能”,表示在无可施的情况下,只能采取某种行动或选择。然而,在不同的方言中,这个词语可能会有细微的变化。
例如,在日语中,“只好”可以被翻译为“~しかない”,用来表示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相当于“只有…”或“只好…”。这种表达方式在日语中非常常见,用于强调某种无奈或唯一的选择。
此外,方言土语的使用也会影响“只”的表达。在一些方言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特定的词汇或短语来替代“只好”,以突出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例如,在某些地区,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地方方言中的词汇来表达“只好”,从而使得文学作品更具地方色彩和个性。
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也表明,不同文献在方言上的差异可能导致语法上的不同。这意味着在古代文献中,“只好”一词的使用和含义可能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反映了历史地域上的变化。
在文学作品中,“只好”一词常用来表达无奈、无计可施或只能这样做的情感。以下是一些应用案例:
《滥竽充数》 :在《滥竽充数》的故事中,南郭先生因为不会吹竽,混在演奏队伍中得到了俸禄,但最终还是“只好逃走了”。这里的只好”表达了南郭先生的无奈和悲哀,因为他失去了工作,也因为自己的不学无术。
《画龙点睛》 :在“画龙点睛”的故事中,“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这里的“只好”表明了张僧繇在完成画作时的谨慎和专注,以及他技艺的高超。
《西游记》 :在《西游记》第五九回中,描述了孙悟空的神通广大,使得凡人无法停,而孙悟空则“正好不得住也”。这里的“只好”反映了孙悟空超凡脱俗的能力,与凡人的局限形成鲜明对比。
李白的《将进酒》 :李白在仕途不顺之后,发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感叹,并且“只好将‘五花马,千金裘’一起换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里的“只好”表达了李白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无奈和洒脱。
柳永的词:柳永在前途无望的情况下,发出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感慨。这里的“只好”反映了柳永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和对人情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