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只得的意思

zhǐ

只得

拼音zhǐ dé

1.只得常用意思: 只好;不得不。

词性副词
近义词 只有 , 只好 , 只能

例句 1.河上没有桥,我们只得在岸边等待船夫。
2.人们只得向有关部门发电报,请求援助。

只得引证解释

1. 犹仅有;只有。

1. 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 唐 《武夷山》诗 李商隐
2. 他当日来的时候,只得头上几茎黄毛,身上还是光光的。 《儒林外史》第二七回
3. 那时,他只得三十四岁,正做着县里育婴堂董事的父亲还没死,金凤姐尚未买来,儿子只有三岁。 《动摇》一 茅盾

2. 只好;只能;不得不。

1. 宋江统率三十六将,往朝东岳,赛取金炉心愿。朝廷不奈何,只得出榜招谕宋江等。 《宣和遗事》前集
2. 倘其父终不肯变,亦只得随顺其间,相几而动。 明 《复晋川翁书》 李贽
3. 腹中生了蛔虫,弄得黄瘦异常,只得经常用草药蒸鸡肝当饭。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沈从文


只得是什么意思

“只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主要含是“别无选择,不得不”。在不同的语境中,“只得”可以表示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只能做某事。例如,我们只得把会议延期”。

此外,“只得”也可以表示“只好”,即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只采取某种行动或状态。这种用法通常出现在描述无奈或被迫采取某种措施的情境中,如“走投无路,只得自杀”。

在语法上,“只得”是一个副词,它原是一个动词短语,经过词汇化过程,逐渐演变成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形式。它常用于表达一种被动选择的情境,当事人在面对多种可能性时,只能选择其中一种。

“只得”的近义词包括“好”、“只能”和“不得不”,这些词在使用上都表达了类似的无奈或被迫的状态。在实际使用中,“只得”和“只好”虽然概念义相同,但在情感表达上在细微差别,前者可能更强调结果的唯一性和被动性。

“只得”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的词语用于描述在特定情境下,当事人别无选择,只能采取某种行动或状态。

“只得”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和演变历史是什么?

“只得”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和演变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并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

  1. 唐代的使用
  2. 在唐代,李商隐的武夷山》诗中提到:“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簫鼓几时回。”这里“只得”表示仅有、只有。
  3. 外,《儒林外史》第二十七回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用法:“他当日来的时候,只得头上几茎黄毛,身上还是光光的。”这同样表达了仅有或只有之意。

  4. 宋代及以后的发展

  5. 到了宋代,《宣和遗事》前集中有记载:“朝廷不奈何,只得榜招諭宋江等。”这里的“只得”已经用于表示不得不的意思。
  6. 明代李贽在《复晋川翁书》中写道:“倘其父终不肯变,亦得随顺其间,相几而动。”这表明“只得”开始用于表示无奈和必须接受现实的情况。

  7. 明清期的演变

  8. 在明清白话小说中,“只得”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用于描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无奈选择。例如,在沈从文的《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中提到:“腹中生了蛔虫,弄得黄瘦异常,只得经常用草药蒸鸡肝当饭。”这里“只得”表只能如此。
  9. 此外,《红楼梦》第五十八回中也有类似用法:“薛姨妈只得也挪进园来。”这说明“只得”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以表达人物的无奈和不得已。

  10. 现代汉语中的固定搭配

  11. 现代汉语中,“只得”常与动词结合使用,形成固定搭配,如“只好”、“只能”、“不得不”,这些搭配反映了“只得”的语法化过程。
  12.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只得”的解释包括仅有、只有、只好、只能、不得不等多种含义,这表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多功能性和广泛应用。

“只得”在古代汉语中经历了从表示仅有、只有到表示无奈和必须接受现实的过程,并在明清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

“只得”与其他近义词(如“只好”、“只能”、“不得不”)在情感表达上的具体差异有哪些?

“只得”与其他近义词(如“只好”、“只能”、“不得不”)在情感表达上的具体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情感色彩
  2. “只得”通常带有无奈和被迫的情感色彩。例如,在句子“不管你乐意不意,你只得放弃这个计划”中,使用“只得”表达了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不得不做出某种决定的情感。
  3. “只好”则更多地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情绪。例如,“只好安慰他”中的“只好”表示说话者不愿意但又不得不采取的行动。
  4. “只能则相对中性,强调的是唯一的选择或事实上的限制,没有明显的负面情绪色彩。例如,“我只能努力工作赚钱”中的“只能”表示这是唯一可行的选项。

  5. 句法结构

  6. “只得”和“只好”都可以用于主语前或形容词后,但“只得”更常用于描述一种被迫的状态,而“只好”则更常用于描述一种无奈的选择。
  7. “只能”通常用于描述一种事实上的限制,如“只能自己照顾自己的健康”,这种用法强调的是唯一性而非被迫性。

  8. 语境适用性

  9. “只得适用于描述在特定情境下别无选择的情况,如“不管你乐意不乐意,你只得放弃这个计划”,强调的是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必须做出的决定。
  10. “只好”则常用于描述在面对困难或不利情况时,别无选择只能采取某种措施或行动,如“监狱为了容纳更多犯人,只好增加囚犯的数量”。
  11. 只能”则更多用于描述一种事实上的唯一性,如“我只能努力工作赚钱”,强调的是唯一可行的选项。

  12. 语气强度

  13. “只得”和“只好”都表示没有其他选择,但“只得”的语气可能稍强一些,带有更强的无奈感。例如,“刚下飞机,还没找到宾馆,行李只得寄存在朋友那”中的“只得”表达了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必须寄存行李的情感。
  14. “只能”则相对中性,语气较为平和,如“我没钱,只能努力工作赚钱”,强调的是唯一可行的选项而非被迫性。

在现代汉语中,“只得”有哪些常见的语法结构和搭配?

在现代汉语中,“只得”是一个常用的词语,用于表达无奈或勉接受某种情况。它通常出现在以下几种语法结构和搭配中:

  1. 主谓结构
  2. “只得”可以作为谓语,直接表达一种无奈或勉强的状态。
  3. 例如:“他只得接受了这个结果。”
  4. 这种用法在成语“服服帖帖”中也有体现:“这几下直打得王贵服服帖帖,只得依他教训。”

  5. 动宾结构

  6. “只得”可以作为动词,后面接宾语,表示某种行为或动作。
  7. 例如:“他只得离开这里。”
  8. 这种用法在成语“髀肉复生”中也有体:“有一次,刘备和曹操交战失利,失掉了地盘,只得投奔皇族刘表。”

  9. 连谓结构

  10. “只得”可以与其他动词连用,形成连谓结构,表示一系列的无奈或勉强的行为。
  11. 例如:“他只得走过去,只得坐下。”
  12. 这种用法在成语“服服帖帖”中也有体现:“大家想不到她说这几句话,惊异得服服帖帖跟他进门。”

  13. 定语结构

  14. “只得”可以作为定语,修饰名词,表示某种状态或结果。
  15. 例如:“这是一个只得的结果。”
  16. 这种用法在成语“服服帖帖”中也有体现:“这几下直打得王贵服服帖帖,只得依他教训。”

  17. 状语结构

  18. “只得”可以作为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某种程度或方式。
  19. 例如:“他只得默默地走开。”
  20. 这种用法在成语“服服帖帖”中也有体现:“大家想不到她说这几句话,惊异得服服帖帖跟他进门。”

“只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和理解有何差异?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只得”一词的翻译和理解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文化背景、语言习惯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汉语中的“只得”往往承载着一种无奈或被迫的选择。例如,在潘天鸿的故事中,由于中考成绩不佳,他不得不选择就读职业高中。这种情况下,“只得”表达了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无奈和接受。而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其具体含义,因为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词汇来完全表达“只得”的这种情感色彩。

在翻译策略上,对于汉英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如“福娃”,通常采用音译加解释性译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保留了原词的文化特色,也使得译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然而,当涉及到像“只得”这样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词汇时,仅仅依靠音译可能无法完全传达原文的情感深度和文化背景。

此外,在英汉成语翻译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翻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处理这些文化负载词。如果直接翻译无法准确传达原意,翻译者可能会采取意译法。例如,在处理一些特定的文化现象或情感表达时,翻译者需要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以确保目标语言读者能够理解并产生共鸣。

因此,“只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和理解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何处理文化负载词以及如何传达原文的情感色彩上。

关于“只得”的使用,有哪些著名的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的例子?

关于“只得”的使用,有以下著名的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的例子:

  1. 在王朔的作品《起初·纪年》中,他描述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因为旧学知识不深,无法化古代历史文献典籍所录材料,所以只得尽可能把“例行封赏宴飨”等环节事无巨细地写出来,以免露怯。

  2. 在胡俊松编剧的《上甘岭》创作过程中,由于冠期间军队医院实行封闭管理,他只得在老岳父的病房里,通过视频参加了前两次创作会议。

  3. 《史记·儒林列传》中,伏生在秦时焚书后,流亡汉定,求其书时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并以此教于齐鲁之间。

  4. 在《将相和》的教学评课稿中提到,“只得”的“得”的读音有误,应该是“di”,否则这堂课就非常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