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这是一个有着淳朴民风的白族村寨。
2.很久以前,这个村寨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无名荒滩。
1. 四周有栅栏或围墙的村庄。
引
1. 这种泛灵崇拜同样也体现在村寨布局上,诸如设在村寨上方的“寨神林”,这是建寨时首先要确定的寨神住所,起到保护人、粮、畜的作用。
《中国民居》
单德启
2. 乡亲们下船后很快隐没到岩石后面去了,不知从什么小径通到各自的村寨去。
《山水屐痕》
吴冠中
拼音:cūn zhài
词性:名词
解释:指位于偏远地区的小型村落,通常由若干户人家组成,有时也指有围墙或防御设施的村庄。
例句:他们一行人穿过山林,终于到达了那个古老的村寨。
近义词:村落、村庄
反义词:无
村寨通常指的是位于偏远或农村地区的小型聚居地,主要由少数家庭或社区组成。村寨通常规模较小,人口密度较低,居民多以农业、手工艺或传统生活方式为主。村寨可能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有时也指某些少数民族或原住民的聚居地。在中国,村寨尤其常用于描述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如苗寨、侗寨等。
村寨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军事和文化意义。首先,村寨是古代中国基层社会组织的重要形式,尤其在偏远地区,村寨往往是村民自治的单元,负责管理土地、资源和社会秩序。其次,村寨在军事防御中也扮演了关键角色,特别是在战乱时期,许多村寨建有防御工事,如围墙、瞭望塔等,以保护村民免受外敌侵扰。此外,村寨也是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传承地,许多地方的风俗、节庆和手工艺都在村寨中得以保存和发展。总的来说,村寨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村寨的典型建筑风格通常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村寨建筑风格:
木质结构:许多村寨的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常见于山区或森林地区。木质结构通常采用榫卯技术,既环保又抗震。
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风格常见于气候湿润的地区,如中国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房屋建在高脚柱上,既可以防潮,又能防止野兽侵袭。
石砌建筑:在山区或石材丰富的地区,村寨建筑常使用石块砌筑,既坚固耐用,又能融入自然环境。
土坯房: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土坯房是常见的建筑形式。使用当地土壤制作的土坯,既经济又环保,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
茅草屋顶:在一些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村寨,房屋顶部常使用茅草覆盖,既能遮阳又能通风。
四合院式布局:在一些汉族村寨,常见的建筑布局是四合院,四面围合,中间有天井,既私密又便于家族生活。
这些建筑风格不仅反映了当地的自然条件,也体现了居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村寨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多重角色。首先,它们是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载体,保留了独特的建筑风格、习俗和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其次,村寨往往位于自然环境中,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此外,村寨还提供了一种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吸引人们寻求宁静和与自然的连接。在一些地区,村寨也是社区合作和自给自足生活方式的典范,展示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总的来说,村寨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地,也是经济、生态和社会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村寨的文化遗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记录与整理:通过文字、影像、录音等方式详细记录村寨的传统习俗、建筑风格、手工艺、民间故事等文化遗产。
教育与宣传:在村寨内开展文化遗产的教育活动,特别是针对年轻一代,让他们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通过媒体、展览等方式对外宣传村寨的文化特色。
社区参与:鼓励村寨居民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形成社区共识,共同维护和传承文化传统。
政策支持:争取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确保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
旅游业结合: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将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资源,既能为村寨带来收入,也能提高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保护意识。
法律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文化遗产不被破坏或滥用,同时对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进行法律制裁。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承村寨的文化遗产,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