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您给的恩典,我感激不尽,不会忘记。
2.我家祖上一百世的祖宗,都感激二位大人的恩典。
例句
1.他当真是事出有因,恳求你恩典他吧。
1. 谓帝王给予臣民的恩惠。
引
1. 被恩典之特优,顾人言而甚愧。
宋
《谢除使相判相州表》
韩琦
2. 只有一遭,最奇异的,乃是上皇登极,恩典下颁,致仕官皆得迁授一纸。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3. 题本上去,亏得皇上的恩典,没有交部。
《红楼梦》第一〇二回
4. 只是夫人随身侍婢还来不齐,既蒙恩典,愿得尽观。
《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
5. 二诸葛道:“那也可以,不过还得请区长恩典恩典,不能叫他跟于福这闺女订婚!”
《小二黑结婚》十
赵树理
“恩典”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其含义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有所不同。在宗教语境中,尤其是基督教中,“恩典”通常指上帝对人类的无条件恩惠和怜悯,是一种无偿的礼物,不基于人的行为或成就。这种恩典是通过耶稣基督的牺牲和复活显现的,使人类得以救并获得与上帝的关系。
在古典文学和现代汉语中,“恩典”也有更广泛的意义,通常帝王或上级对下属或臣民的恩惠、慷慨或仁慈。例如,在《诗经》中,“恩典”最初指的是君主对百姓的恩惠,后来扩展到对他人慷慨的表达。
在基督教神学中,恩典被视为上帝的爱和怜悯的体现,即使人类因罪而配受惩罚,上帝却选择以恩典拯救他们。这种恩典不仅是一种能力或力量,更是一种爱和善意的表现,是上帝主动施予的礼物。
恩典还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怀,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表达,强调对他人的仁慈和宽容。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会感激朋友或老师给予的“恩典”,即一种特殊的帮助或支持。
“恩典”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概念,涵盖了从宗教信仰到人际关的多个方面。它不仅是上帝对人类的无条件恩惠,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和关怀的表现。
恩典在不同宗教中被理解表达的方式各有特色,但都强调了神的慈悲、怜悯和宽恕。以下是对恩典在不同宗教中的理解与表达的详细探讨:
在基督教中,恩典被视为上帝对人类的无条件礼物,是救赎罪人的源泉。基督教认为,恩典是上帝自发、慷慨、自由且完全出乎意料的恩惠、爱和宽容。最明显的表现是通过耶稣基督的牺牲,使人类从罪恶中获得永生。恩在天主教和新教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实践,天主教强调通过圣事(如洗礼)赐予恩典,而新教则倾向于非制度化的机制。恩典与律法、救赎、自由意志和道德任等概念密切相关。
在伊斯兰教中,恩典通过“rahmah”体现,调上帝的慈爱和宽恕。《古兰经》开篇章《开端章》开头是“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这节经文强调了恩典和怜悯是真主的基本属性,强调他对人类的仁慈和宽恕。穆斯林相信通过虔诚、祈祷和善行寻求真主的恩典是获得救赎和精神成长的关键。
在印度教中,恩典被视为实现精神自我实现的终极关键,甚至被某些古代智者视为超越轮回束缚的唯一途径。印度教徒相信神灵的恩典,通过祈祷、仪式和虔诚的行为给予信徒祝福、保护和指导。恩典在印度教中也与“kripa”相关,代表神的慈悲和恩赐。
在佛教中,恩典概念体现在净土宗的教义中,通过信奉阿弥陀佛的名号,人们可以获得救赎和觉悟。佛教将恩典与菩萨的形象联系起来,强调慈悲和服务。佛教认为一切众生内在具有慧德和启蒙潜力,等待通过内在转变来发现。
在犹太教中,恩典象征着上帝的怜悯慈悲,即使对不配的人也给予恩典。诗篇103:8指出,“耶和华有怜悯,有恩典,不轻易发怒,且有丰盛的慈爱”。犹太人教义强调忏悔、祈祷和善举的重要性作为得到神的恩典和恩惠的方式。
在锡克教中,恩典通过“kirpa”体现,代表神的慈悲和恩赐。
恩典不仅在宗教中有所体现,在艺术和文化中也有广泛的象征意义。例如,在基督教中,鸽子和十字架是恩典的象征分别代表圣灵和耶稣基督的牺牲。在印度教中,莲花象征恩典从困境中升起,保持内在纯洁。佛教将恩典与菩萨的形象联系起来,强调慈悲和服务。伊斯兰教中,“Barakah”一词的阿拉伯书法象征着神圣的恩典和丰饶。
恩典是一个跨越文化和宗教的普遍概念,象征着神圣的恩惠、内在美和慈悲的生活方式。它在不同宗教中都强调了神的慈悲、怜悯、宽恕和精神赋权的主题,为个人提供精神成长、救赎和与神的和解的机会。
在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中,恩典扮演了多重角色,涉及个人成长、社会关系和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恩典被视为一种无条件的爱和眷顾,能够促进个人的心理健康和情感福祉。例如,Dr. Ellen Weber在其文章中提到,恩典是一种来自更高力量的无条件之爱,旨在促进全人类的福祉。这种爱能够帮助人们超越错误,以善意和关怀的方式生活,并在面对焦虑和压力时提供独特的回应。此外,上帝恩典的心理学解释也指出,这种无缘无故的眷顾会让人产生深深的被接纳感和心理平静感,减无用感和自责感,培养内在价值感和无条件的爱。
在社会学研究中,恩典被视作一种社会风度和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社交恩典:什么是社交恩典?》一文指出,社交恩典是指在我们遇到的每个人上看到上帝的形象,并以这样一个形象代言人应有的尊严和尊重对待他们。这种恩典不仅体现在对自我的关怀,也体现在对周围人的善意,即使微小也能激发我们对人性的敬畏。耶稣基督在世上传道时,为我们提供了完美的社会恩典典范,展现了对人类尊严的强烈尊重、对人类弱点的同情理解,以及超越社会障碍的变革之。
此外,恩典在现代人文主义和哲学中也有重要地位。康德哲学中的恩典概强调了理性与道德自律之间的关系。康德认为,为了实现心灵转变,人们需要发挥理性的主动性进行道德自律,同时基督的称义恩典又是人们进行转变时必不可少援助。这种恩典信仰在现代人文主义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不仅是基督教神学的核心观念,也是人文自由观的重要结构线索。
总之,在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中,恩典不仅是一种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的促进因素,也是社会关系和人文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和体现恩典,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宽容与体谅他人:恩典教导我们如何宽容和体谅他人,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友善和和谐。当我们面对他人的错误或困难时,可以选择理解和宽恕,而不是报复或指责。这种宽容不仅有助于修复人际关系,还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
分享幸福与成功:当我们拥有恩典时,我们愿意分享自己的幸福和成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不仅能够带来内心的满足感,还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感恩与珍惜:恩典让我们看生活中的美好和祝福,教会我们珍惜每一个与我们交织在一起的人和事物。当我们怀有感激之心时,我们会更加满足和幸福,因为我们知道生命中的一切都是一种恩赐。
通过榜样学习:向孩子解释恩典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时,可以通过耶稣的牺牲来展示上帝无条件的爱。强调上帝无论我们如何,都爱我们,这是为什么当我们做不好的事情时,祂会感到痛苦的原因。鼓励孩子记忆约翰福音3:16并通过绘画和手工艺来理解。
提升宗教仪式的质量:参与集体祈祷、学习圣训、诵读古兰经、祈祷和布施等宗教仪式,可打开更大的恩典之门。保持良好的行为和道德,效仿先知穆罕默德的高尚品质,将获得他人的同情和信任,从而拓宽恩典的机会。
定期布施:布施不仅不会减少财富,反而会得到真主的补偿,因为布施是帮助他人减轻负担,从而获得真主的恩典。
行正义与谦卑:上帝要求我们行正义、行善、谦卑地与祂同行。即使对方不感激或理解回报的成本,仍向他人展现爱与怜悯。在工作中寻找机会,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要展现出恩典和宽容。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活动教授恩典:设置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并承诺奖励,以此来展示恩典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通过阅读圣经章节,讨论人类无法达到上帝要求的完美圣洁,以及耶稣为我们的罪付出了代价,引导青少年理解恩典的慷慨和救赎的力量。
接受宽恕和救赎:接受宽恕和救赎的重要性,鼓励个人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寻求上帝的宽恕,同时将这种宽恕扩展到他人,促进社区内的爱与和谐。
数算福分与回顾过去:花时间反思生活中许多福分,无论是大是小。考虑那些来你快乐和感恩的人、经历和事物。记住上帝在过去对你的信实,回想祂何时为你提供、保护你,并回答你的祷告。
恩典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包括神学理论的发展、教会历史中的应用以及不同宗教团体对恩典的理解和实践。
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改革家强调了恩典之约的概念,认为救恩是通过信仰获得的,而不是通过行为实现的。这一观点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中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推广
教会历史中的应用:
时代论(Dispensationalism) :时代论将恩典时代分为七个时期,每个时期对应启示录中的七教会。这种观点认为,从主耶稣第一次降临到第二次再来,都是恩典时代的组成部分。
不同宗教团体对恩典的理解和实践:
恩典的历史演变过程涉及从早期基督教时期的初步形成,到中世纪神学的发展,再到宗教改革时期的深化,以及不同宗教团体对其独特理解与实践的探索。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恩典的概念确实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差异:
改革宗教义: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和“恩典独有”,认为人类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救赎,只有通过信仰上帝的恩典才能得救。
印度教中的恩典:
印度教徒可以通过虔诚的奉献和对神的崇拜获得恩典,这种恩典被视为一种微妙的礼物,而非简单的满足愿望。
跨文化解:
荣誉-羞耻文化:对于重视荣誉-羞耻文化的读者,现代对“恩典”的理解与圣经中charis的概念存在脱节。为了更好地传达charis的意义,可以向读者解释patronage和惠关系的内在动态,并使用强调社会互惠和patronage的词汇。
其他宗教中的恩典:
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恩典的理解和应用存在显著差异。基督教中的恩典强调无条件的宽恕和爱,而印度教中的恩典更多地与个人行为和精神实践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