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凿凿的意思

záo záo

凿凿

拼音záo záo

1.凿凿常用意思: 确实;可靠。

词性形容词
近义词 确切 , 确凿 , 确实 , 切实 , 准确 , 真实

例句 1.他对你的指控凿凿有据,你岂能抵赖得了。
2.这则报道言之凿凿,情之切切,让人感动不已。

凿凿引证解释

1. 鲜明貌。

1. 扬之水,白石凿凿。 《诗·唐风·扬之水》
2. 上除青青芹,下洗凿凿石。 宋 《浚井》诗 苏轼

2. 高峻貌。

1. 万山丛丛石凿凿,官居破屋巢烟萝。 宋 《送子文杂言》诗 范成大

3. 形容水声。

1. 绿树暗蒙蒙,流水鸣凿凿。 宋 《暑雨》诗 沈辽

4. 确实。

1. 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 宋 《〈凫绎先生诗集〉叙》 苏轼
2. 言之凿凿,确可信据。 清 《聊斋志异·段氏》 蒲松龄
3. 实则《隋书》虽不为王通立传,而唐人言之凿凿,不得谓实无其人。 《中国文学批评史》三 郭绍虞


相关词 言之凿凿 凿凿有据 言辞凿凿 人言凿凿

凿凿是什么意思

“凿凿”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záo záo”,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

  1. 鲜明的样子:形容事物非常清晰、明确。例如,《诗经·唐风·扬之水》中提到“白石凿凿”,意指白石非常鲜明。

  2. 确实可信:形容事情非常确实,不容置疑。例如,成语“言之凿凿”用来形容说话非常确实可信。

  3. 高峻的样子:形容山石等高耸的样子。例,宋代范成大的诗中提到“万山丛丛石凿凿”,形容山石高峻。

  4. 形容水声:形容水流的声音清晰可闻。

“凿凿”还可以作为形容词,表示事物非常明确、真实,如“证据确凿”。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直接回答关于《诗经》中“凿凿”的具体使用和文化背景的问题。我搜索到的资料主要集中在“凿”字的起源、演变、用法以及相关成语和诗词中的应用,但没直接提到《诗经》中的具体使用情况。

然而,可以从我搜索到的资料中推断出一些与“凿”字相关的化背景和用法:

  1. 字义与用法
  2. “凿”字在古代文献中有多重含义,包括穿木、挖掘、开通、穿凿附会、戳、舂米使之精、冲刷、敲击、捶打等。
  3. 在《诗经》中,“凿”字可能用于描述开凿、挖掘等动作,如《诗·豳风》中的“二之日鑿冰冲冲”,描述的是在冬季凿冰取水的情景。

  4. 文化背景

  5. “凿”字在古代文献中常与劳动、生活密切相关如“凿井”、“凿壁偷光”等成语,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勤劳和刻苦精神。
  6. 在《诗经》中,“凿”字的使用可能体现了古人对然的探索和改造,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7. 诗词中的应用

  8. 在诗词中,“凿”字多用于描述开凿、挖掘、凿井、凿石等动作,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探索和改造,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成语“言之凿凿”的历史来源和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情况如何?

成语“言之凿凿”的历史来源和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情况如下:

历史来源

成语“言之凿凿”出自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段氏》。原文中提到:“言之凿凿,确可信据。”。此外,清代纪昀在《阅微堂笔记》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宋儒据理谈天,自谓穷造化阴阳之本,于日月五星,言之凿凿,如指诸掌。”。这些文献表明,“言之凿凿”最初用于形容说话有真凭实据,非常确实。

现代汉语中的应用情况

在现代汉语中,“言之凿凿”常用来形容说话有根有据,确信无疑。它是一个中性成语,可以作谓语或分句使用。例如:- 许多事情今天看来确实显得离奇,但他们言之凿凿,不由人不相信。- 这本书言之凿凿,字字珠玑,引人入胜。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 千真万确
  • 毋庸置疑
  • 铁证如山
  • 凿凿有据
  • 无庸置疑
  • 信誓旦旦
  • 言辞凿凿
  • 千真万确

反义词

  • 捕风捉影
  • 空中楼阁
  • 水中捞月
  • 信口雌黄
  • 不足为凭
  • 道听途说
  • 无稽之谈
  • 信口开河

使场景

“言之凿凿”常用于形容论据、证据等确凿无疑的情况,也可形容人的话有力、有信服力。例如,在法庭上依赖确凿的证据,在术研究中依赖实验证据,在辩论中提供确凿的论据等。

注意事项

  1. 成语的正确读音为“yán zhī záo záo”,不能读作“yán zhī zuò zuò”。
  2. 成语的正确写法为“言凿凿”,不能写作“言之作作”。

宋代范成大诗中提到的“山丛丛石凿凿”具体描述了哪些自然景观?

宋代范成大诗中提到的“万山丛丛石凿凿”具体描述了以下自然景观:

  1. 万山丛丛:这四个字描绘了群山密集、连绵起伏的景象。范成大通过“万山丛丛”四个字,形象地表现了山脉的集和连绵,给人一种山峦叠嶂、群峰环绕的感觉。

  2. 石凿凿:这里的“凿凿”形容石头的高峻和坚硬。范成大用“石凿凿”来形容山石的高耸和坚硬,突出了山石的质感和形态,给人一种山石如刀削般峭拔、坚硬的印象。

“凿凿”形容水声的具体例子有哪些,这种描述方式在古代文学中是否常见?

没有直接提到“凿凿”形容水声的具体例子。然而,我们可以从相关文献中找到一些与水声和“凿”字相关的描述。

在唐代韦应物的《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中,有提到“凿崖泄奔湍”,这句诗描绘了嘉陵江水声的来源,即大禹凿开山崖,使水急湍奔腾直泻,发出巨响。这种描述方式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凿凿”一词,但通过“凿”字表达了水声的强烈和震撼。

此外,在先秦佚名的《扬之水》中,有“白石凿凿”的描述,虽然这里的“凿凿”更多地形容石头的光洁和坚硬,但也可以联想到水声对石头的冲刷和激荡。

关于古代文学中是否常见这种描述方式,从我搜索到的资料来看,“凿”字在古代文学中确实常用于描述与水声、水流相关的场景。例如,《梦溪笔谈》中提到“水凿之穴”,描述了水流冲刷形成的洞穴。这些描述方式在古代文学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描写自然景观和水文现象时。

“据确凿”这一表达在法律和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其对结论的影响。

在法律和学术研究中,“证据确凿”这一表达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它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判决结果和结论的可靠性。证据确凿是指证据真实、可靠,无法被合理质疑,能够充分支持案件的关键事实。以下是“证据确凿”在法律和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其对结论的影响的详细分析:

1. 法律程序中的重要性

(1)确凿证据与陪审团判决

在法律程序中,确凿证据是陪审团作出判决的基础。如果证据不确凿,陪审团可能会因为合理的怀疑而释放无辜者,或者错误地判有罪。例如,文章提到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陪审团可能会释放囚犯。这表明确凿证据对于确保司法公正至关重要。

(2)确凿证据与法律适用

确凿证据不仅影响陪审团的判决,还影响法官对法律的适用。如果证据不确凿,法官可能会因为合理的怀疑而驳回指控或减轻刑罚。例如,在余华英重审二审死刑事件中,重审的焦点集中在证据确凿性、法律适用准确性和审判程序合规性上。这表明确凿证据是法律适的基础。

(3)确凿证据与司法公正

确凿证据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关。如果证据不确凿,可能会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例如,辛普森杀妻案中,尽管证据确凿,但美国法律体系通过程序上的瑕疵使辛普森无罪释放,体现了法律的秩序性。这表明确凿证据在维护司法公正中的重要性。

2. 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1)确凿证据与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在学术研究中,确凿证据是得出可靠结论的基础。如果研究数据不确凿,研究结论可能会被质疑,甚至被推翻。例如,在科学研究中,实验数据必须经过严格验证,才能得出可信的结论。

(2)确凿证据与学术诚信

确凿证据是学术诚信的重要体现。如果研究者故意隐瞒或篡改数据,会导致研究结论不可靠,损害学术界的声誉。例如,在医学研究中,确凿的临床试验数据是药物审批和临床应用的基础。

3. 对结论的影响

(1)确凿证据与判决结果

确凿证据直接影响判决结果。如果证据确凿,法院通常会作出有利于指控方的判决;如果证据不确凿,法院可能会作出有利于被告方的判决。例如,在民事诉讼中,确凿证据是判决胜诉的关键。

(2)确凿证据与学术结论

确凿证据直接影响学术结论的可信度。如果研究数据确凿,研究结论通常会被广泛接受;如果数据不确凿,研究结论可能会被质疑或推翻。例如,在心理学研究中,确凿的实验数据是支持理论的基础。

结论

“证据确凿”在法律和学术研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判决和结论的基础,也是维护司法公正和学术诚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