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质朴的意思

zhì

质朴

拼音zhì pǔ

1.质朴常用意思: 朴实;不做作。

词性形容词
近义词 朴素 , 简朴 , 朴实 , 古朴 , 淳朴
反义词 华丽 , 华美 , 奢华 , 浮华
例词语言质朴
例词勤劳质朴

例句 1.祖父为人质朴忠厚,大家都很敬重他。
2.这篇文章简练而质朴,将朋友情谊描绘得尤为动人。

质朴引证解释

1. 亦作“質朴”。朴实淳厚。

1. 此皆圣人所继天而进也,非情性质朴之能至也。 汉 《春秋繁露·实性》 董仲舒
2. 无余质朴,不设宫室之饰,从民所居。 汉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赵晔
3. 皇代质朴,祸难不作,结绳为信,人知所守。 《晋书·纪瞻传》
4. 巧辩纵横而可喜,忠言质朴而多讷。 宋 《为君难论下》 欧阳修
5. 此郡僻处万山中,风俗质朴,混沌未凿。 清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纪昀
6. 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相关词 质朴无华

质朴是什么意思

“质朴”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zh pǔ”,主要用来形容一种自然、朴素、未经修饰的状态。具体来说,“质朴”可以指一个人的天真自然、心无旁骛,或者指事物的本真、不加琢的状态。

在古代文献中,“质朴”常被用来描述人的性格或品性,如“民风质朴”、“性情质朴等,强调其淳厚、朴实无华的品质。这种状态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态度,比如在教育中,质朴被视为种回归本真的教育理念,主张教育应保持朴实、本色和单纯实在的样态。

此外,“质朴”也与自然和纯真艺术风格相关联,它代表着一种自信得无需用华丽的外表去修饰的状态。在现代汉语中,“质朴”常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行为,以及事的本真状态,与之相对的是华丽、浮华等。

“质朴”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美学追求,它强调简单、真实和自然,而不是过度装饰或虚饰。这种理念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内心的纯净和真实。

质朴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应用和例子是什么?

在古代文献中,“质朴”词常用于形容人物的朴实无华或淳厚的品质。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汉代文献
  2.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实性》中提到人物的质朴性格。
  3. 赵晔在《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中也使用了“质朴”一词。
  4. 汉书中的夏侯胜和韦贤被描述为为人质朴,不拘小,简朴无华。

  5. 唐代文献

  6. 唐代窦臮在《述书》中多次使用“拙”、“质”、“朴”等标准来论书。
  7. 唐代杜甫的《五盘》诗中也体现了对质朴美的追求。

  8. 宋代文献

  9. 宋代欧阳修在《为君难论下》中提到人物的质朴品质。
  10. 黄庭坚在《李致尧乞书书卷后》中主张“凡书要拙多于巧”,强调书法中的质朴之美。

  11. 清代文献

  12. 清代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中使用了“质朴”一词。
  13. 清代傅山提出“宁拙毋巧”的口号,大力倡导拙朴之美。
  14. 清代王澍在《竹云题跋》中称赞颜真卿“不使巧,不求媚……规绳矩削而独守其拙,独为其难”,进一步强调了书法中的质朴之美。

  15. 鲁迅作品

  16. 鲁迅在《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使用了“质朴”一词,描述了乡村生活的纯朴氛围。

质朴理念在现代教育中的具体实践和案例有哪些?

质朴理念在现代教育中的具体实践和案例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

  1. 桂林市平山第二小学的英语教学: 在桂林市平山第二小学,英语组资深教师张秋燕老师展示了“约高效,回归质朴”的教学理念。这节课看似寻常,实则内藏深意,充分体现了质朴的教学风格,旨在提升教学质量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 浦东新区观澜小学的“双新”课堂: 观澜小学在浦东新区实施了“新课程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体现了坚守教育初心的质朴信念与拥抱教学改革的决心。该校通过创新与实践,大胆探索教学新技能,展现了朴教育的成果与风采。

  3. 石桥小学的“质朴课堂”: 石桥小学刘思雨老师介绍了“质朴课堂”的教学范式,强调课堂教学中落实“有爱”“有趣”的质朴课堂目标,并结合课例详细诠释了“质朴课堂”的内涵。这种教学模式注重互动学习、精练精评以及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时间。

  4. 上海市市八初级中学的“勤朴”课程: 上海市市八初级中学自2016年起开始打造“勤朴”特色课程,从最初的1.0版本到目前正在构建的2.0版,不断融入创新元素,突出综合实践和跨学科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经历,培育学生的责任感和能力。

  5. 福州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的班主任工作: 福州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的三位“最美班主任”王瑞琳、郑钰敏和陈嘉欣展示了卓越的教育能力和高尚的师德。她们通过温暖的话语、真切的关心和坚定的指引,为学生找到成长方向,体现了质朴的情怀和良知守望。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质朴的生活态度和美学追求?

在现代社会中实现质朴的生活态度和美学追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真实:质朴活强调超越物质追求,注重内心的平和与真实。现代人往往被欲望所驱使,生活变得粗糙,失去了对自然美的感知。质朴的生活方式能够让人远离矫揉造作与虚情假意,回归自然本性,展现最美。

  2. 简化生活方式:远消费主义,减少物品拥有量,重视人际关系,享受自然,是实现简单生活的重要途径。节约用水,少用车多走路,少吃肉多吃蔬菜,减少娱乐活动,也是实现简单生活的关键。

  3. 淳朴、简单、厚道的生活态度:淳朴意味着回归自然,展现真实的自我;简单是一种智慧,让我们学会放下不必要的负担;厚道是一种原则,要求我们诚实守信、正直善良。这些共同构成了生活的真谛。

  4. 心灵的朴素:心灵的朴素对于感受天地之美至关重要。通过亲近自然来丰富内心世界,发现美、感受美、创作美。

  5. 美学理想与物质生活的平衡:美学不仅仅是视觉享受更是一种深层次的触动人心的力量。在物质丰富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被物质诱惑所包围,忽视了生活美学的价值。真正的幸福不仅仅是物质满足,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充实和满足。

  6. 简朴生活的定义与实践:简朴生活是指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不被物质欲望所束缚,注重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式来放松身心,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

  7. 东方质朴的生活美学: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一种闲逸清爽的人文生活。通过描述居住空间的设计理念,展现了这种美学的体现。

  8. 简单生活的概念:简单生活倡导对物质的审慎与节制,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内在幸福。它意味着摆脱繁琐的物质追求,享受简单快乐,拥有颗淡定的心。

质朴与自然、纯真的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质朴与自然、纯真的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首先,质朴之美是一种不假雕饰、具有天然之美的艺术风格,它强调自然、简朴、纯真、平淡和清逸等特征。这种美学观念源于对自然的崇尚和对简静生活的追求,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

在艺术创作中,质朴之美追求本色状态,不拘形式,重在内容,蕴藉含蓄,是最有力量的美。例如,樊萍的工笔花鸟画作品通过生动的情态把握和艺语言的有力概括,传达出自然世界的本真、朴素与淡然。杨健生的作品则以清纯、质朴的形象塑造青春女性,与自然环境交相辉映,构成人和谐的美好境界。

此外,朴素之美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与儒家、道家哲学的渊源关系密,并受到佛学主张的影响。朴素之美超越了时代和国界,追求的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朴素,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朴素。

在现代设计中,质朴与自然美学的应用也十分广泛。通过使用原生态材料、自然色彩和简洁线条,质朴设计不仅营造出返璞归真的美感,还能提升居住环境的舒适度,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长久的幸福。

质朴与自然、纯真的艺术风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质朴之美强调自然、简朴、纯真的美学特征,追求本色状和内容的深度,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

在当代社会,质朴理念面临哪些挑战和批评?

在当代社会,质朴理念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形式主义与涂层策略的泛滥:现代性和城市社会的发展虽然带来了文明的进步,但也催生了形式主义和涂层策略的问题。这些现象表现为对形式的乱用、用或盗用,导致社会运行和精神生活的深层危害。形式主义不仅是一种价值理念和社会规则的偏差,也是人们行为的偏差。在消费主义和涂层策略盛行的社会中,质朴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但其回归和实践却面临诸多困难。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唯物史观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不变革经济基础,不真实推动社会关系的合理化,那么所谓的合理制度与美好观念营建,便很可能只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形式变革、涂层性进步。这意味着质朴理念在面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时,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进步。

  3. 社会道德和人性的退化:在追求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过程中,金钱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准,导致了社会道德和人性的退化。工业革命带来的商业欺诈、竞争中的刁难和忌妒、贿赂和金钱成为社会权力的杠杆,以及卖淫和通奸的增加都反映了社会的堕落。这种现象在改革开放以来尤为明显,质朴理念在这种背景下显得尤为脆弱。

  4. 观念断层与思维混乱:随着经济浪潮的冲击,受利己主义价值观念的侵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被扭曲,甚至有人连基本的道德底线都沦丧。当好的观念被抛弃,而能够比抛弃了的更好的观念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观念断层带来的思维混乱和缺失效应就不为奇了。

  5. 质朴理念的定义与争议:质朴(Qualia)是指感官体验的特性,些特性使得体验者能够感受到它们的存在。然而,质朴的存在与否是当代哲学中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丹尼·丹尼特通过一系列思想实验试图证明质朴的存在,但同时也提出了质疑质朴作为独立概念的合理性。这种哲学上的争议也影响了质朴理念在现代社会中的接受和实践。

  6. 文明的质朴性缺失:现代社会在追求繁荣和新奇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文明的质朴性。文明的生成与发展受到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质朴制约,再复杂、再繁荣的文明生态、文明样态,其基础都是各类物性材料、装备、装置;再多样、再繁杂的文明生活,其基本内容都是人的生老病死。然而,在一个多样繁荣的时代,人们似乎在忘却文明的质朴性,这使得朴理念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但又难以实现。

质朴理念在当代社会面临的主要挑战和评包括形式主义与涂层策略的泛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社会道德和人性的退化、观念断层与思维混乱、质朴理念的定义与争议以及文明的质朴性缺失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