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她经常穿一件米色的外套,显得既朴素又大方。
例句
1.我们不应该舍弃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例句
1.他这几句朴素的话包含了深刻的哲理。
1. 质朴;无文饰。
引
1. 广平、巨鹿、乐成王车骑朴素,无金银之饰。
《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
2. 性好朴素,不尚虚饰。
《周书·文帝纪下》
3. 则彼知轮奂绚烂者,固不知兹轩之朴素也。
明
《素轩记》
高启
4. 看惯颐和园、北海的人,乍到这儿,觉得湖山又朴素,又秀气,另有种自然的情调。
《京城漫记》
杨朔
2. 俭朴;不奢侈。
引
1. 先帝笃尚朴素,服不纯丽,宫无高台,物不雕饰。
《三国志·吴志·陆凯传》
2. 高祖承微接乱,光膺天历,以朴素自处,故后宫员位多阙。
《陈书·皇后传序》
3. 公(谢泌)深慕虚无,朴素恬简。
宋
《玉壶清话》卷四
文莹
4. 他的生活简单朴素。
《一颗红心》
巴金
“朴素”一词在中文中有多重含义,主要指质朴无华、俭朴不奢侈的生活态和外貌特征。具体来说,“朴素”可以用来形容颜色、式样等不浓艳、不华丽的状态,也可以用来描述生活简朴、不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
从字面上看,“朴素”由“朴”和“素”两个字组成。“朴”指的是未经雕琢的原木,象征着自然和纯粹;“素”则是指没有染色的白帛,代表原始状态的纯净。因此,“朴素”整体上强调的是简单、自然、做作的状态。
在古代文献中,“朴素”常被用来形容衣、生活方式等,如《庄子·天道》中提到的“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强调了朴素是万物之根本。此外,朴素也常用于容人的性格或品味,表示一个人坦率、真诚、不矫揉造作。
在现代汉语中,“朴素”仍然被广泛使用,用来描述衣着、生活方式等,强调简单、节俭、真实和纯粹。例如,形容屋子陈设得简单朴素,或者表达对朴素而文静生活的向往
总之,“朴素”一词涵盖了穿着、生活方式和性格上的简约与朴实,强调内在品的纯净与美好。
朴素在不同文化中表现和理解存在显著的异同。从东亚文化来看,朴素辩证法对自我概念的影响尤为明显。东亚人(如日本和中国)在自发的自我概念和隐含的自我信念中表现出更大的变化和整体性,并且更容易同时拥有矛盾的自我认知。这种文化差异完全由个体在朴素证法水平上的差异所中介,表明东亚文化更倾向于接受心理矛盾,表现出更大的内部不一致性。
拉丁美洲,朴素主义的态度则显得矛盾。罗多认为朴素主义缺乏理想,无法成为道德标准,因为它推崇功利主义,将“好”与“有用”等同起,导致朴素主义成为一种狭隘、排他性的伦理标准。这表明拉丁美洲对朴素主义的理解与东亚有所不同,更注重理想和道德原则。
在中国历史上,朴素主义与文明主义并存。中原农耕文化代表了文明,文雅而精致;北方游牧文化则代表了朴素,质朴而粗犷。儒家文化强调修饰和社会等级差别,而道家则提倡朴素,认为朴是人生的至境,是体道的终极指向。这种对比显示了中国内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朴素的理解差异。
日本文化中,朴素主义精神表现为谦逊天真,善恶分明,并且能够使文明生活和朴素主义相互协调。这与东亚其他地区对朴素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同样强调了内在的质朴和对外在奢华的排斥。
总体而言,朴素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和理解呈现出多样性。东亚文化更倾向于接受心理矛盾和变化的整体性;拉丁美洲则关注理想和道德原则;中国内部则有文明主义与朴素主义的对立;而日本文化则强调谦逊和内在质朴与文明生活的协调。
在现代社会中实践朴素的生活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减少物质欲望:孟子曾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减少对物质追求,避免被物欲所牵绊。通过整理物品、捐赠不需要的物品以及避免不必要的购物,可以有效减少烦恼。
简化生活:简单生活并不意味着匮乏,而是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心的平静。可以通过读书、写作运动、学习新技能等方式丰富自己的生活,同时保持生活的简洁和宁静。
自给自足:斯里拉·普拉巴达瓦提倡通过种植自己的食物、喝牛奶等方式来实现自给自足,从而减少对复杂社会系统的依赖。这种生活方式不仅能够带来更多的自和幸福,还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追求精神满足:简单生活的核心在于求精神上的满足,而非物质财富。通过减少对外物的依赖,我们可以获得更大的自由和内心的平静。
社区合作: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合作社等方式,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助合作。例如,在社区花园种植食、通过食品合作社购买食品等,这些都能帮助我们过上更可持续和健康的生活。
自愿简朴:自愿简朴是一种选择,意味着减少物质拥有、减少金钱支出,并更多地关注人际关系和社区联系。这种生活方式不仅能减少压力和孤独感,还能来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
总之,在现代社会中实践朴素的生活方式,需要从少物质欲望、简化生活、自给自足、追求精神满足、社区合作以及自愿简朴等方面入手。
朴素与简约主义在设计领域中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它们共同体现了对简洁美学的追求,但其哲学背景和文化内涵有所不同。
简约主义:简约主义则源自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理念,特别是在20世纪初期由密斯·凡德罗提出的“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的设计原则。它强调通过减少元素来传达更多信息,追求简洁、高效的设计形态和结构。
设计风格:
朴素与简约主义都追求通过简化复杂元素来提高使用舒适度和功能性。它们都试图通过去除多的装饰,恢复事物的原始面貌,并通过最简单的方式进行净化。
哲学思想:
尽管两者在文化背景和具体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共享着非常相似的“同质”性质。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意识形态中,都追求基于“简化”“内涵”表达。这种简化传达的深刻美学内涵,追求设计与道的统一。
现代应用:
尽管朴素与简约主义在设计领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具体表现形式,但它们都致力于通过简化复杂元素来提升设计的功能性和美学价值。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人物以朴素著称,他们的生活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典型例子:
张仲实:他是关中贫苦农民的儿子,其朴素的生活态度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衣着朴素,生活简朴,待人接物谦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朴素的生活准则不仅体现了他的个人品德,也影响了周围的人。
季文子:春秋时期鲁国正卿,身居高位却能节俭朴素他的家人不穿绸缎,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这种节俭的生活方式成为后世勤俭节约美德的典范。
范仲淹:宋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以节俭朴素的生活作风闻名。尽官至参知政事,但他仍保持简朴的生活方式,并告诫子女要自奉俭约,不营私。范仲淹的这种生活态度不仅影响了他的家庭,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庆龄: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宋庆龄,始终保持着勤俭节、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广州大元帅府时,她和孙中山吃着简单的饭菜,住着简陋的房子。新中国成立后,她仍保持这种优良作风,在家穿着朴素的衣服,吃着简单的饭菜。她的这种生活态度不仅体现了个人的高尚品格,也激励了无数人。
孙中山:在武昌首义后,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生活简单朴素,堪称世人楷模。他努力扫除封建帝王奢华铺张和官吏贪污腐败的陋习,力主简朴廉洁,不讲排场。这种生活态度不仅影响了他的政府建设,也对后世产生了深的影响。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以朴素凝练的语言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在诗中描绘了理想的田园生活场景。陶渊明淡泊名利,不畏权贵,毅然弃官归,体现了孤傲风骨。他的生活态度和作品对后世诗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心理学中,朴素性格的人通常具有以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