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我们不能因为一点小错误就抹杀别人的功劳。
2.这是任何人都抹杀不了的、不容置辩的事实。
1. 见“抹摋”:勾销;扫灭。
引
“抹杀”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mǒ shā”,其基本含义是完全勾销、一概不承认或彻底消除某事物的在或价值。例如,“抹杀事实”指的是完全否认或消除某个事实的存在。这个词常用于描述对某人或某事的否定态度,强调其不被可或不被接受。
此外,“抹杀”也可以引申为将某事做到绝地,使其没有回的可能。在文学作品中,“抹杀”一词也常用于描述对个人行为或历史事件的否定,如唐代韩愈的《贞曜先生墓志铭》中提到的“抹杀”。
总结来说,“抹杀”的主要意思包括:完全勾销、一概不承认、彻底消除某事物的存在或价值,并可以引申为将某事做到绝地,使其无法回头.
抹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和含义变化显著,从古罗马时期的“记忆抹杀”政策到现代的学术争议,其含义和应用范围经历了多次演变。
在古罗马时期,“记忆抹杀”政策是一种政治手段,旨在通过剥夺逝者家属的葬礼和纪念活动来防止政治人物被公众铭记。例如,Caio Graco的反对者被禁止举行葬礼,甚至被禁止表达哀悼,其房屋也被摧毁,以迫使人们遗忘。这种政策不仅限于个人,还扩展到对整个家族和国成员的记忆抹除,如销毁图像、禁止展示雕像、从铭文中删除名字等。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抹杀的概念逐渐与宗教和道德问题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出埃及记》中,“to blot out”一词被用来描述对人类死亡的描述,通常表示人们不会被记住。这种用法反映了当时对罪恶和惩罚的观念,即通过抹去名字或记忆来惩罚罪犯。
进入现代,抹杀的含义进一步扩展到学术和历史研究领域。例如,在19世纪末期,日本学者白鸟库吉因批判传统史学而受到批评,其方法被称为“抹杀”,导致重野安绎、久米邦武等人辞去东京大学的职位。这种用法带有强烈的贬义,暗示对历史事实的歪曲或否认。
此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记忆抹杀”政策也被重新审视。革命者试通过摧毁旧制度的象征物(如君主雕像)来抹去旧贵族的记忆,从而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然而,这一过程并非总是彻底,许多被摧毁的雕像仍然存在,这表明杀并不总是能够完全消除记忆。
抹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和含义变化反映了社会、政治和化背景的变化。
“抹杀”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范围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功绩与贡献:在现代汉语中,“抹杀”常用于形容对他人集体的功绩和贡献进行否定或消除。例如,在描述历史事件时,可能会提到某人或某个群体的成就被抹杀,即他们的贡献被忽视或否认。
文化与传统:在文化保护的语境下,“抹杀”可以指对特定文化、传统或习俗的消除或破坏。例如,在全球化进程中,某些国家或地区和地区特有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可能被抹杀,即被同化或消失。
个人行为与评价:在文学作品和日常交流中,“抹杀”常用来描述对个人行为或情感的否定。例如,某人可能说“你抹杀了我的温柔”,表示对方的行为让自己感到被忽视或伤害。
政治与社会:在政治和社会语境中,“抹杀”可以指对某些观点、意见或群体的压制和消除。例如,某人可能会批评某个政党的政策“抹杀了人民的声音”,即压制公众的意见和权利。
历史事件:在历史事件的描述中,“抹杀”可以指对某些重要事件或人的遗忘或否认。例如,有人可能会说“不能抹杀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即强调不应忘记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成语与典故:在成语和典故中,“抹杀”也有应用。例如,“贪天之功”这一成语就包含了抹杀人或领导力量的意思,即把功劳归于自己。
其他具体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抹杀”还可以用于描述一些具体的场景,如“抹杀误会”、“抹杀敌人”等,表示彻底消除或消灭某种情况。
“抹杀”与其类似词汇(如“否认”、“消除”)的区别和联系可以从它们的定义、用法和语境中进行分析。
语境:抹杀多用于正式或严肃的场合,涉及对重要事实或原则的否认。
否认:
语境:否认多用于日常对话或辩论中,涉及对具体事实观点的质疑。
消除:
在文学作品中,抹杀(erasure)作为一种达手法,常被用来否定个人行为或历史事件。抹杀不仅涉及对文字、档案和其他记忆媒介的物理消除,还可能通过虚构故事来取代历史事实,从而达到否定的目的。例如,在否认大屠杀的历史叙述中,抹杀者试图用虚构的故事取代证词和历史记录,制造一种“用虚构取代现实”的话语体系。
抹杀在文学中的应用也体现在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系统性遗忘上。例如,乔治·威尔的《1984》中,真理部系统地重新编写历史文件,以符合不断变化的国家宣传,这种做法被称为“记忆洞”(memory hole),是对历史的系统性抹杀。此外,抹杀还可以通过避免提及某个个体及其作品来实现,试图从集体记忆中抹去他们的存在。
在阿尔及利亚文学中,Samir Toumi的小说《抹去》通过虚构手法揭露了青年一代在尚未克服的过去中挣扎的现实。小说中的镜像没有反映事中心人物的面容或轮廓,象征着整个隐藏的青年的异化,他们因历史合法性与僵化的政治思想而心理受伤。这种抹杀不仅是对个人的否定,更是对整个社会和本体论危机的隐喻。
此外,抹杀在处理奴隶制和种族主义主题时也具有重要意义。M. NourbeSe Philip的《Zong!》通过抹去1781年Zong号奴隶船事件的细节,挑战了官方叙事和历史记录,揭示了英国对奴隶制的参与被神话化为传教扩张的借口。这种抹杀通过直接引用源文本实现了个人情感转化为政治力量,试图构建一个关于这一事的故事,即使它无法完全讲述。
总之,在文学作品中,抹杀作为一种表达手法,通过物理消除、构替代、系统性遗忘和避免提及等方式,广泛应用于否定个人行为或历史事件。
在法律语境中,“抹杀”一词的应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证据、记录或法律行为的消除或销毁上。例如,在阿根廷刑法中,抹杀行为可能涉及对现有资料的破坏,改变其意义或解释。此外,“抹杀”在商标法中也被提及,指的是对商标标识功能的中抹杀,这可能损害商标所有者维护商品品质和信誉的努力,甚至可能误导公众,损害消费者利益。
在更广泛的法律术语中,“expunge”一词被用来描述从个人犯罪记录中移除逮捕或定罪的行为,这一过程被称为“expungement”或“expunction”。这表明在刑事司法系统中,抹杀行为可以用于清除个人的犯罪历史,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在法律语境中,“抹杀”一词的应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证据、记录或法律行为的消除或销毁上,这可能涉及对个人犯罪记录的清除、对商标标识功能的损害,以及对法律文件修改或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