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得志的意思

zhì

得志

拼音dé zhì

1.得志常用意思: 实现了志向或愿望(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词性动词
近义词 得意
反义词 潦倒 , 落拓 , 失意 , 落魄
例词小人得志

例句 1.他这个人,稍一得志就肆意妄为,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
2.他得志后,竟连父老乡亲都不认了。

得志引证解释

1. 谓实现其志愿。

1. “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易·贲》
2. 阖庐既立,得志,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 《史记·伍子胥列传》
3. 故三代之兴,治其兵农军赋,皆数十百年而后得志于天下。 宋 《管仲论》 苏轼
4. 但妾两人郁郁不得志,恒与笔墨为缘。 清 《珠江梅柳记》 周友良

2. 指名利欲望得到满足。多含贬义。

1. 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 汉 《吊屈原文》 贾谊
2. 亨得志专恣,官军守诸关者悉放归,以市恩。 明 《双槐岁钞·己巳御虏诸将》 黄瑜
3. 得志诸公,目不睹坟典,不过少年持敲门砖,猎取功名,门既开,则弃去。 清 《聊斋志异·于去恶》 蒲松龄
4. 他带着一脸小人得志的奸笑,拍着马子怀的肩头说:“爷们,那天在集上我怎么跟你说的?” 《艳阳天》第一〇三章 浩然

3. 谓揣度而得其意旨。

1. 方今天下之权命悬于胡亥,高能得志焉。 《史记·李斯列传》


相关词 小人得志 郁郁不得志 少年得志 意得志满

得志是什么意思

“得志”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dé zhì”,其基本含义是实现个人的志愿或愿望,达到自己的目标。在古代文献,“得志”常用来描述成功、满足名利欲望的状态,例如在《易·贲》中提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意指上位者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得志”可以指一个人的志向和抱负得以实现,或者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例如,“少年得志”指的是年纪轻轻就实了自己的抱负或获得了成功。此外,孟子也提到“得志,泽加于民”,即得志时能够造福于民。

然而,“得志”也有贬义的用法,通常指通过不正当手段或欲望如愿后的失常状态,如俗语“得意忘形”所描述的那样。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较为常见,尤其是用来形容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成功的人。

“得志”还可以指揣度而得其意旨,即准确理解并实现某人的意图。

“得志”既可以表示实现志愿或事业成功,也可以指欲望如愿后的失常状态,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在古代文献中,“得志”一词有多种含义和用法,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实现志愿
  2. 例句:《易·贲》:“‘白賁无咎’,上得志也。”
  3. 解释:这里“得志”指的是实现个人的志愿或愿望。例如,《史记·伍子胥列传》中提到伍子胥在帮阖庐建立国家后,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因此被召见并参与国家大事的谋划。

  4. 事业成功

  5. 例句清·黄宗羲《柳敬亭传》:“说书虽小技,然必句(gōu)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6.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是一个小技艺如说书,也需要通过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知识,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即“得志”。

  7. 名利欲望得到满足

  8. 例句:汉·贾谊《吊屈原文》:“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
  9. 解释:这里的“得志”指的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如谗言)获得显赫的地位和权力,通常带有贬义。例如,《新唐书·郭元振传》中提到吐蕃得志后,忠节亦当在贼掌股,意味着他们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了权势。

  10. 揣度而得其意旨

  11. 例句:《史记·李斯列传》:“方今天下之权命悬於胡亥,高能得志焉。”
  12. 解释:这里的“得志”指的是通过揣度他人的心意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李通过揣度胡亥的心意,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13. 小人得志

  14. 例句:南朝·宋·何承天《为谢晦檄京邑》:“使小人得志,君子道消。”
  15. 解释:这个成语指的是道德低下或行为不正派的人取得了权势,通常带有贬义。例如,《大宋宣和遗事·元集》中也有类似的用法。

总结来说,“得志”在古代文中主要表示实现志愿、事业成功、名利欲望得到满足以及揣度而得其意旨等含义。

“少年得志”这一成语的历史背景和使用情境有哪些

“少年得志”这一成语的历史背景和使用情境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从历史背景来看,“少年得志”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朝和清朝的文学作品中,如《甲辰人日立春遣愁一字起十二字止》和《自订时文序》等。这表明该成语在古代文学中已有一定的使用历史。此外,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小说《喻世明言》中的《朝天子》一文中提到了“少年得志易翻船”的说法,进一步说明了这一成语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

关于“少得志”的具体含义,该成语意指年纪轻轻便实现了抱负,出人头地。其中,“少年”指的是年纪轻轻的人,“得志”则指实现志或满足欲望。这一成语常用于描述那些在年轻时就取得了显著成就的人,如西汉名将霍去病、唐代诗人王勃、北宋文学家晏殊等。

然而,尽管“少年得志”看似是一个积极的评价,但也有文章指出其潜在的负面影响。例如,一些文章提到,年轻人一旦得志,可能会习惯于顺境,一旦遭遇困难便容易失去信心,最终可能陷入困境。这种观点强调了顺境与逆境之间的深刻关系,提醒人们在取得成功时仍需保持警惕和谦逊。

此外,与“少年得志”相关的其成语和概念也值得探讨。例如,“江郎才尽”意指才华突然枯竭,而“人各有志”则表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和愿望。这些成语和概念共同构成了对“少年得志”这一现象的多角度理解。

总结来说,“少年得志”这一成语不仅在古代学中有所体现,而且在现代也被广泛使用。

孟子提到的“得志,泽加于民”具体是在哪篇著作中,其上下文和详细解释是什么?

孟子提到的“得志,泽加于民”具体出自《孟子·尽心上》。这句话的上下文和详细解释下:

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讨论了古代圣贤在不同境遇下的行为准则。他指出,当一个人得志时,应该将恩泽施加于百姓,即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为社会带来福祉;而当一个人不得志时,则应专注于个人的修身养性通过自身的品德和行为来影响和教育世人。孟子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强调无论处于何种境遇,士人都应保持道德和义理,以实现个人的本和社会的期望。

具体来说,孟子在与宋勾践的对话中提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段话表明,士人在不得志时应保持道德和义理,不为苟且而失去本性;在得志时则应继续遵循道德和义理,为百姓谋福利,从而实现个人和会的双重目标。

此外,孟子还提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古代圣贤在不同境遇下的行为准则,即在得志时要为百姓带来福祉,在不得志时则要通过个人的修养和行为来影响社会。

在现代汉语中,“得志”用于贬义时的具体例子和语境有哪些?

在现代汉语中,“得志”用于贬义时的具体例子和语境主要集中在成语“小人志”上。这个成语出自南朝宋何承天的《为谢晦檄京邑》,意指道德低下或行为不正派的人取得了权势,常用于形容奸邪之人得到重用,具有显的贬义色彩。

例如,在《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八回中,李宝嘉用“小人得志”形容宝小姐气焰熏天,如同奴才一般的情景。此外,成语“小人得志”还被用来描述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权力或地位的人,如在职场中,小人得志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人往往缺乏长远眼光,容易忘记初心,破坏团队氛围,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得志”如何在不同文化或文学作品中被理解和表达?

在不同文化或文学作品中,“得志”这一概念被理解和表达的方式种多样,反映了人们对于个人抱负实现和成功状态的不同态度和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志”通常指个人的志向、抱负得以实现,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状态。例如,《史记·伍子胥列传》中提到“阖庐既立,得志,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这里“得志”是褒义的,表示伍子胥的抱负得到了实现。同样,《管仲论》中也提到“故三代之兴,治其兵农军赋,皆数十百年而后得於天下”,这里的“得志”同样是指成功和成就。

然而,“得志”也可以有贬义的解释,通常用来形容欲望如愿后的失常状态如俗语“得意忘形”所表达的轻浮和肤浅。这种解释强调了得志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醒人们在成功时要保持清醒和谦逊。

在诗词和成语中,“得志”也常被用来描述年少时的轻狂与自信。例如,有诗句描述少年得的场景,表达了年轻人在实现志愿时的自豪和自信。此外,成语“有志者事竟成,无志者事事空”则强调了有志向的人能够通过不懈努力实现目标,而无志向的人则难以取得成功。

在哲学和道德层面,“得志”还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中提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这表明在得志时要造福天下苍生,在不得志时则要洁身自好提升个人修行。这种观点强调了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应保持善良和正直的品德。

“得志”在不同文化或文学作品中被理解和表达的方式多样,既有积极的褒义解释,也有警示性的贬义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