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一个人失魂落魄地走着,孤独而又无助。
2.眼见自己的阴谋败露了,他失魂落魄地夺路而逃。
1. 魄无所归。比喻惊慌失措。
引
1. 他失魂落魄似的,一天哭好几次。
《南归》
冰心
2. 海鸥在翱翔,在欢叫,好像在抚慰船上惊骇落魄的旅人。
《花城》1981年第2期
1. 穷困失意。
引
1. 〔郦食其〕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2. 他为甚么那样威风,你为甚么这般落魄?
清
《玉搔头·侦误》
李渔
3. 前四句写出驸马公的威风,中四句回忆待诏时的光荣,末尾四句写出自己的落魄。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
郭沫若
2. 放荡不羁。
引
1. 大得财货,以资酒色,落魄无行。
《魏书·
2.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唐
《遣怀》诗
杜牧
3. 〔齐公宪〕性落魄,嗜酒。
明
《五杂俎·人部一》
谢肇
4. 十里扬州落魄时,春风豆蔻写相思。
清
《论诗绝句》之二二
姚莹
“落魄”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主要指穷潦倒而不得志的状态。具体来说,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解释:
穷困失意:这是“落魄”最常见的含义,指是一个人因为经济困难、生活艰难而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从而感到沮丧和失落。例如,《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提到:“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描述的就是这种状态。
放荡不羁:在某些语境下,“落魄”也可以指行为放纵不受约束,表现出一种率性豪放的性格。例如,《魏书·尒朱仲远传》中提到:“大得财货,以资酒色,落魄无行”,形容一个人因财而放荡不。
精神恍惚:此外,“落魄”还可以比喻惊慌失措或精神恍惚状态,如冰心在《南归》中描述:“他失魂落魄似的,一天哭好几次”。
豪迈不拘: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落魄”还被用来形容一种豪迈、不受拘束的性格,如唐代杜牧的《遣怀》诗中所描绘的“落魄江南载酒行”的情景。
“落魄”一词不仅用于描述个人的经济和精神状态,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它常用于形容因失败、挫折或逆而陷入困境、失去往日荣光的生活。在不同的语境中,“落魄”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总体上都指向一种困境中的失意和无奈。
“落魄”一词的历史演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包括其词义的演变、书写形式的变化以及在不同文献中的使用情况。
“落魄”一词的基本含义是形容生活困顿、境况不佳,常用于描述人在经历失败、挫折或逆境后,身份地位、财富状况等都大幅度下降,生活变得贫困、困顿。这一含义在多个文献中得到了体现,如《史记·郦生》中提到的“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以及杜甫《登高》中的“百年多病”,年老体衰,凄苦不堪。
“落魄”一词在汉语史上有不同的书写形式,如“落泊”、“洛度”、“乐托”、“拓落”、“托落”等。这些不同的书写形式反映了古代汉语中音近义通的特点。例如,《通雅》六中提到的“落魄一作落泊、洛度、落度、乐托、拓落、托落”,说明了“落魄”一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多样性。
在古代文献中,“落魄”一词的使用也非常广泛。例如,《淮南子·修身训》记载了杨朱的故事,杨朱为了追求真理舍弃了官位和财富,过着贫困的生活,被人看见在街头行乞时,有人对他说:“你的境况真是落魄啊!”从此,“落魄一词就成为了形容生活困顿的词语。此外,《三国演义》第58回中也有“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的描述。
在现代汉语中,“落魄”一词的含义有所扩展,除了表示潦倒失意外,还可以指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第6、7版中提到“落魄”可以表示放荡不羁。同时,“落魄”还可以比喻惊慌失措的状态,如冰心《南归》中的“他失魂落魄似的,一天哭好几次”。
“落魄”一词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最初的形容生活困顿到现代汉语中的多种含义扩展。
在现代汉语中,“落”一词的含义经历了变化和扩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最初,“落魄”一词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原意是指穷困潦倒而不得志的状态。例如,《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提到:“﹝ 酈食其﹞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 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因经济困难或事业不顺而处于低谷的状态。例如,“他自从失业后,生活变得非常落魄。”
豪迈不拘束的特质:
另一层含义是形容豪迈不拘束。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也较常见,尤其是在描述某些人的性格特点时。例如,“他虽然落魄,但依然保持着豪迈不拘的性格。” 这种用法强调了一个人即使在困境中也能保持自由奔放、不受拘束的特质。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的状态:
在现代汉语中,“落魄”有时也用来形容精神恍惚、心神不宁的状态。例如,“他听到那个消息后,整个人失魂落魄,法接受现实。” 这种用法与“失魂落魄”成语的含义相似,强调了人在遭遇重大打击或惊慌失措时的心理状态。
近义词和反义词的扩展:
现代汉语中,“落魄”的近义包括“潦倒”、“寒酸”、“侘傺”等,反义词则有“发达”、“得志”等。这些词汇进一步丰富了“落魄”的表达方式,使其在不同语境中能够更准确地传达出相应的意思。
成语和相关表达的使用: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落魄的表现形式和理解存在显著的异同。以下是对这些异同的详细分析:
中国化中的落魄:在中国文化中,落魄通常与生活困境紧密相关。例如,小说中描述的落魄状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穷困潦倒、巨大打击后的失魂落魄以及放荡不羁的表面形象来展现。这种落魄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匮乏,还体现在精神上的崩溃和情感上的落。例如,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尽管保留着士绅阶级的文化特征,但最终却落魄到“穷人”的队伍中来。
日本文化中的落魄:在日本文化中,落魄更多地与个人品质和毅力相关。例如,《切腹》中的落魄武士通过切腹自杀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文化背景下的落魄强调的是在逆境中不放弃,即使面对死亡也坚持到底的根性。
中国文学中的落魄:在中国文学中,诗人如李煜和晏几道的词作深刻描绘了真正的落魄情感。例如,李煜的诗句“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表达了对家国的无限感慨和离别之痛。这种落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精神上的痛苦和无奈。
西方文学中的落魄:在西方文学中,落魄的表现形式也有不同。例如,奥维德对霹雳事件的描述以及迈克尔·翁达杰对爱情故事与失魂落魄人心关系的思考,展示了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重大挑战或负面事件时,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力感。这种落魄更多地体现在精神状态的变化上,而非单纯的物质匮乏。
社会分层中的落魄:在社分层的背景下,落魄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例如,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虽然保留着士绅阶级的文化特征,但最终却落魄到“穷人”的队伍中来。这种落魄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困境,还体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
文化差异中的落魄: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背景下,落魄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少女小渔》中,小渔用自己的善良和温柔对待一个颓废、落魄、麻木的洋老头,使他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和做人尊严。这种落魄不仅是个体的困境,更是西方文化差异的一种体现。
多重含义中的落魄:落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多重含义。例如,《魏书·尒朱仲远传》提到的大得财货以资酒色,落魄无行,以及唐杜牧《遣怀》诗中的“落魄江湖载酒行”,都展示了放荡不羁的落魄形象。这种落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精神上的自由和洒脱。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魄表现形式和理解存在显著的异同。中国文化中的落魄更多地体现在生活困境和精神状态的变化上,而日本文化中的落魄则强调个人品质和毅。在文学作品中,中国文学更注重精神上的痛苦和无奈,而西方文学则更注重精神状态的变化。社会分层和文化差异也对落魄的表现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落魄状态对个人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心理健康的影响: 落魄状态往往伴随着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这些情绪会让人感到孤独和无助,因为他们在社交圈中失去了支持和关注。这种心理压力可能导致人们更加内向和封闭,难以与他人建立有效的沟通和联系。
自我认知的挑战: 落魄时,人们往往会经历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这种状态类似于分离型落魄,即个体在经历特殊事件后,出现极端恐惧和自我怀疑,甚至怀疑自己的身份和归属感。这种自我质疑的感觉是一种恐惧感,可能导致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产生怀疑。
人际关系的变化: 落魄时,人们会发现真正关心和支持自己的人并不多。在社交环境中,人们往往基于利益关系来维持联系,当一个人处于低谷时,他们所创造的价值降低,付出大于收获,因此愿意帮助他们的少之又少。这种现象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现实性。
成长与觉醒的机会: 尽管落魄带来许多负面情绪和挑战,但它也可以成为个人成长和觉醒的机会。通过反思和挣扎,人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发现关系的脆弱和自以为是的幼稚。这种经历教会我们珍惜身边真正关心和支持我们的人,并激发我们的斗志与潜能,重新站起来证明自的价值。
行动与自我提升: 面对落魄状态,积的应对策略包括记录和分析自己的感受,明确问题所在,并采取行动解决问题。例如,通过学习新技能和挖掘个人优势来变现状。成功人士往往通过不懈学习和自我提升来摆脱困境,这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
内心平静与真实生活: 落魄不仅仅是外在物质条件的缺乏,更是内心深处的迷茫和挣扎。真正的幸福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实现,而非仅仅满足于外在的物质条件。文章呼吁人们追求自由和真实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想走的路。
总之,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落魄状态对个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带来心理健康的挑战,还促使人们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和成长。
在文学作品中,“落魄”这一词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穷困失意:落魄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因家境贫寒或生活困顿而感到沮丧和失落。例如,《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提到:“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这表明了因家境贫寒而感到的无奈和失落。
放荡不羁:在某些情况下,落魄也可以指一个人行为放纵、不受拘束。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描绘了一个人在江湖中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生活状态。
精神恍惚:落魄还可用来形容人因极度惊恐或心神不定而产生的精神状态。例如,《红楼梦》中描述人物失魂落魄的样子,表达了他们因恐惧或混乱而产生的精神恍惚。
内心消沉:在古诗词中,落魄者常常被描绘为内心消沉、无萦系、达忘机的形象。这些诗句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落魄者在逆境中的坚韧与乐观,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视角。
狼狈颓丧:落魄也可以形容一个人在不得志时的穷困、狼狈颓丧的样子。如,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中描述范睢装作寒酸落魄之状,潜出府门,来到驿馆,徐步而行,谒见须贾,这反映了他在不得志时的狼狈模样。
落魄在文学作品中不仅象征着穷困失意和放荡不羁,还涵盖了精神恍惚、内心消沉和狼狈颓丧等多种情感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