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是一位富有经验的登山者,曾攀登过许多峭拔的山峰。
例句
1.他的文章笔锋峭拔刚劲,展现出了一个文学家的风范和气质。
1. 高而陡。
引
1. 荥阳县南百余里,有兰岩山,峭拔千丈。
晋
《搜神记》卷十四
干宝
2. 余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
宋
《梦溪笔谈·杂志一》
沈括
3. 自清韵轩后,梁空蹬险,山径峭拔,游人有攀跻偃偻之难。
清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
李斗
4. 在那峭拔的山顶,雄峙着我们战士的哨棚。
《高山哨所》诗
李瑛
2. 挺拔。
引
1. 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
唐
《春日山中行》诗
裴说
2. 〔道亨〕年十二,已能赋咏,作《古塔诗》云:“浮屠何代建,峭拔入云端。”
明
《双槐岁钞·性敏善断》
黄瑜
3. 高超不凡。
引
1. 伏以尚书万顷包含,千寻峭拔。膺岳峻河清之数,切饮冰食蘖之诚。
唐
《南海韦尚书启》
黄滔
2. 西岳高僧名贯休,孤情峭拔凌清秋。
后蜀
《贯休应梦罗汉画歌》
欧阳炯
3. 黄鲁直天资峭拔,摆出翰墨畦迳。
金
《刘西嵓汲》
元好问
4. 敬丰姿英伟,谈论峭拔,读书十行俱下,过目不忘。
明
《名山藏·臣林外记·卓敬》
何乔远
4. 形容字体或笔墨雄健挺秀。
引
1. 王荆公书,清劲峭拔,飘飘不凡,世谓之横风疾雨。
宋
《墨庄漫录》卷一
张邦基
2. 落笔清快,行笔劲峻,峭拔而秀,绚丽而雅。
元
《图绘宝鉴·侯翌》
夏文彦
3. 湖山歌舞国,儿女英雄福。宜乎林逋诗,峭拔苦不足。
清
《武林纪游》诗之二
魏源
拼音:qiào bá
词性:形容词
解释:形容山势、笔势等陡峭挺拔,也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文笔刚劲有力。
例句:这座山峰峭拔险峻,攀登起来非常困难。
近义词:陡峭、挺拔
反义词:平缓、柔和
峭拔形容山势、文笔或风格等陡峭、挺拔、高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或感觉冲击。
峭拔在文学中通常用来形容文笔或风格的高峻、挺拔,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冲击力。具体应用包括:
描写自然景观:用来形容高山、峭壁等自然景物的险峻与壮美,如“峭拔的山峰直插云霄”。
刻画人物性格:用来形容人物性格的刚毅、坚定,如“他性格峭拔,不轻易屈服”。
增强语言张力:在诗歌或散文中,使用峭拔的词汇或句式,增强语言的力度和感染力,如“笔锋峭拔,直击人心”。
营造氛围:在叙事或描写中,通过峭拔的笔触营造紧张、激烈的氛围,如“故事发展到高潮,情节峭拔,扣人心弦”。
峭拔的应用使文学作品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峭拔”和”陡峭”这两个词都用来形容地形或物体的高耸和险峻,但它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陡峭:主要用于描述坡度大、近乎垂直的地形或物体。它强调的是一种物理上的陡直感,通常用于形容山崖、斜坡等。例如,陡峭的山崖意味着山崖的坡度非常大,几乎垂直。
峭拔:除了形容地形的陡峭外,还带有一种挺拔、高耸的意味,常用于形容山峰、建筑物等高大而险峻的物体。”峭拔”不仅强调陡峭,还包含一种雄伟、壮丽的美感。例如,峭拔的山峰不仅陡峭,而且高耸入云,给人一种雄伟的感觉。
总结来说,”陡峭”更侧重于坡度的陡直,而”峭拔”则在陡峭的基础上,还包含了高耸、挺拔的意味。
峭拔在自然景观中通常表现为陡峭的山峰、悬崖、峡谷等地貌特征。这些地貌往往具有高耸、垂直或近乎垂直的立面,给人以险峻、壮丽的视觉感受。例如,中国的华山以其陡峭的山壁和险峻的登山路径著称;美国的大峡谷则以其深邃的峡谷和陡峭的岩壁闻名。这些景观不仅展示了自然的力量,也吸引了许多探险者和游客。
“峭拔”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用来形容山势高峻、陡峭的景象。它的构成由“峭”和“拔”两个部分组成:“峭”意为陡峭、高耸,“拔”意为突出、高起。结合起来,“峭拔”常用来形容山势或建筑物的高耸陡峭,后来也被引申为形容人的品格或文笔的刚直、高洁。
在文学作品中,“峭拔”常被用来描绘自然景观,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描写,虽未直接使用“峭拔”,但意境与之相似。宋代以后,“峭拔”一词逐渐被用来形容人的品格或文风,如形容某人的文章风格刚劲有力、不落俗套。
总的来说,“峭拔”一词从最初的形容自然景观,逐渐扩展到形容人的品格和文风,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自然与人文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