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今天的天气真是酷热难耐,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
2.这酷热的天气让人感到无精打采、毫无干劲。
1. 极热。多指天气。
引
1. 正酷热天须扇枕,遇严凝月要温床。
《敦煌变文集·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
2. 时夏日酷热,公饲吴以瓜。
清
《啸亭杂录·朱文正》
昭梿
3. 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
《彷徨·示众》
鲁迅
“酷热”是指天气极其炎热的状态,通常用来描述夏季的高温天气。这个词强调温度非常高,甚至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例如,在夏季,当气温持续升高,空气湿度低,阳光强烈时,就会出现酷热天气。
酷热不仅影响人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如引发中暑、脱水等疾病。因此,在酷热天气中,人们需要采取防暑降温措施,比如减少户外活动、多喝水、避免剧烈运动等。
酷热的近义词包括炽热、炙热、炎热等,这些词语也用来形容极高的温度。在古代文献和现代作品中,“酷热”一词都有使用,如《敦煌变文集》和鲁迅的作品中都有提到酷热天气。
酷热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具体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呼吸系统疾病:高温天气还可能加重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
慢性疾病恶化:
慢性肾病、高血压、Ⅱ型糖尿病:高温天气也可能导致这些慢性疾病恶化。
心理健康问题:
自杀率上:极端高温与自杀率上升有关,尤其是在弱势群体中。
生理功能受影响:
疲劳和精神不振:高天气使人感到疲惫不堪,精神不振,影响工作效率和学习效果。
其他健康问题:
总之,酷热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直接的热相关疾病、慢性疾病的恶化、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生理功能的受影响。
有效预防和应对酷热天气带来的不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减少户外活动: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通常为中午11点到下3点)外出,特别是在阳光直射的情况下。如果必须外出,应选择清晨或傍晚凉爽的时段进行户外活动。
保持室内凉爽:使用空调或风扇来降低室内温度,但要注意合理使用,避免过度消耗电能。同时,保持室内通风,关闭窗帘和百叶窗,以减少阳光直射。
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至少喝八杯水,避免含咖因和酒精的饮料。成人每日饮水量应在2000毫升左右,炎热天气中需适当增加。适量饮用淡盐水也有助于补充流失的电解。
穿着透气衣物:选择轻薄、透气的衣物,如棉质或亚麻材质,浅色衣物可以反射阳光,减热量吸收。穿透气性好的衣物,避免穿多层衣服。
饮食调整:多吃清淡、富含水分的食物,如西瓜、黄瓜和应季水果。减少油腻和重口味的食物摄入,选择清淡的食物有助于身体降温。
适度运动: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选择早晨或傍晚凉快的时候进行户外活动。如果必须在高温下工作,应定时休息,并在阴凉处调整体温,以防中暑。
关注心理健康:长时间的恶劣天气可能引发焦虑和抑郁情绪,及时与人朋友沟通交流,参加一些户内的社交活动,能够有效缓解负面情绪。
特殊人群关注: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在酷暑中尤其脆弱,应尽量待在阴凉环境中,定期接受健康检查。
制定应急划:确保家中有足够的饮用水和食物储备,了解附近的避暑中心或公共设施。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全面回答酷热天气在全球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然而,可以从部分证据中提取一些相关信息:
日本:2024年8月,日本多地遭遇极端高温天气,全国914个观测点中有301个地点的最高气温达到了35度上,创下了自2010年以来的最多记录。具体地区如群马县桐生市和高知县四万十市的气温观测值达到了39.2℃,爱知县丰田市的气温也达到了39.1℃。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极端高温事件明显增多。例如,1994年夏季中国江南地区有20-40天的高温日数,浙江和安徽南部酷暑日数达40-50天。
全球趋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引发了更频繁和更严重的极端气候事件,包括酷热天气。长期趋势数据显示,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导致全球范围内的酷热气事件明显增多。
其他地区:虽然没有具体提到其他地区的酷热天气分布情况,但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不同地区和时间段的酷热天气事件也受到地理位置、大气环流模式和自然变异等因素的影响。
酷热天气在全球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全球气候变暖、地理位置、大气环流模式和自然变异等。
古代文献中对酷热天气的描述具有以下特点:
形象生动的比喻:古人常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描绘酷热天气。例如,“铄石流金”形容高温熔化金石,“焦沙烂石”和“焦金烁石”形容天气非常酷热,“蝉喘雷干”形容酷热干旱。这些成语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反映了古人对天气变化的观察和描述。
文学作品中的描绘:古代诗词中对酷热天气的描绘非常丰富。例如,白居易的《观刈麦》通过农人劳作时的体验,间接描绘了三夏麦收时节的酷热;陆游的《苦热》直接描述了屋顶瓦片如火龙鳞片,太阳不动汗珠融,表达了对酷热的无奈;范成大的《剧暑》借助神话传说中的火神,描绘了极盛大炎热。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古人对酷热天气的深刻体验,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感悟。
历史文献中的记录:古代历史文献中也有多处对酷热天气的记录。例如,《尚书》中提到“哲时燠若”和“豫恒燠若”,描述了君主在不季节的适宜状态;《诗经》中,“谁能执热,逝不以濯”表达了对炎热的厌恶;《礼记》中,“季夏之月,土润溽暑”描述了夏季的湿热气候。这些记录不仅反映了古代人对气候的理解,也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
文化习俗与避暑方式:古代文献中还记载了古人如何应对酷热天气。例如,宋代贵族避暑时使用鼓风机,以及宋代美食如冰雪冷元子、绿豆冰雪甘草汤、凉水荔枝膏等,这些发明和美食不仅消暑解渴,也体现了古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此外,古代还有利用冰块、凉殿、空调房等方法来避暑。
节气与民俗活动:大暑作为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古代文献中对大暑的描述不仅包括自然现象和农作物生长,还涉及民俗活动和消暑方式,如送“大暑船”、火把节、吃特定食物等。这些习俗和活动反映了古人对酷热气的应对方式和文化传承。
现代科学研究中,测量和预测酷热天气的方法涉及多种技术和指标。以下是几种主要的方法:
酷指数(Heat Index):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开发了一套衡量体感“热度”的计量方法,即酷热指数。这个指数不仅考温度,还考虑湿度,能够更接近实际感受到的热度。酷热指数的意义在于,对于人体来说,高温度加上高湿度的组合很容易导致中暑,因此在高酷热指数下,户外活动需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湿球温度(Wet-Bulb Temperature): 湿球度是通过测量空气中的湿度和温度来评估人体通过出汗散热的能力。湿球温度低于空气温度,但能更准确地反映热和湿度对人类的影响。当湿球温度超过95华氏度(约35摄氏度)时,被认为是致命的。科学家使用电子仪器在气象站测量湿球温度,并通过卫星数据进一步研究热点区域。
集合概念(Ensemble Concept): 由于气候的快速变化,预测未来极端天气变得异常困难。科学家使用集合的概念进行研究,即同一天气事件或气候模型多次运行所展示的一系列略有不同的合理结果。集合可以用来预报气,也可以用来评估某些极端事件的可能性。
MaRTy热机器人: MaRTy是一种热监测机器,由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开发,用于研究极端高温对人类身体的影响以及阴影如何改善健康。MaRTy测量平均辐射温度(MRT),即从各个方向影响人体的辐射。该设备在亚利桑那州的酷热天气中进行了测试,发现雨伞是不好的遮阳方式,而遮阳篷和遮阳结构在无法种植树木的地方效果最佳。
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事件的关联: 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正在增加极端天气事件的风险,包括酷热、暴雨和雪。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已显著改变了极端高温的可能性。如果全球平均气温比前工业时代升高2摄氏度,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将发40%的暴雨和暴雪以及96%的酷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