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当讲文明,懂礼貌。
2.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浪费。
1. 应该。
引
1. 君病根深,应当剖破腹。
《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
2. 和沙大国,国王右性,人民炽盛,五谷丰登,菩萨应当降神彼国。
《普曜经·论降神品》
3. 心生愿乐,欲得果食,应当持戒,修诸功德。
《百喻经·斫树取果喻》
4. 闻道求为县,应当学种花。
宋
《雷秘校入阙拟官时将登舟过辇下》诗
梅尧臣
5. 接口便称言得是,至亲同往正应当。
《再生缘》第四五回
6. 你是个得胜者,应当有得胜者的同情与宽大!
《三年》
冰心
2. 承当。
引
1. 其四顷田地,只养自家老小,犹不能赡,岂能应当如此重役。
《元典章·户部十·不得打量汉军地土》
2. 自古道远亲不如近邻。老娘忝为邻居,衣食稍为赢余,日后倘有欠缺,都是老娘应当。
明
《香囊记·起程》
邵璨
3. 谓应事得当。
引
1. 故得道者志弱而事强,心虚而应当。
《淮南子·原道》
拼音:yīng dāng
词性:助动词
解释:表示情理上或法律上必须这样做,有“应该”的意思。
例句:我们应当尊重长辈的意见。
近义词:应该、必须
反义词:不必、无需
“应当”是一个表示义务、责任或建议的词语,通常用于表达某种行为或状态是合适的、正确的或被期望的。它常用于道德、法律或社会规范中,表示某事应该或必须被做。例如,“你应当遵守法律”意味着遵守法律是必要的或正确的行为。
在法律条文中,“应当”和“必须”虽然都表示某种义务或要求,但它们的强制程度有所不同。
应当:通常表示一种建议性或指导性的义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虽然法律期望行为主体按照“应当”的规定去做,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未遵守,可能不会直接导致法律后果,除非法律明确规定未遵守的后果。
必须:则表示一种强制性的义务,行为主体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将直接导致法律上的不利后果。“必须”用语的强制性更强,通常用于那些不容妥协的法律规定。
简而言之,“应当”更倾向于建议性,而“必须”则是强制性的。
在日常用语中,“应当”通常用于表达义务、责任或建议。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使用场景:
表达义务或责任:
“学生应当按时完成作业。”
“司机应当遵守交通规则。”
提出建议或意见:
“你应当多锻炼身体。”
“在公共场合应当保持安静。”
表示期望或假设:
“他应当已经到达目的地了。”
“这个项目应当在下周完成。”
法律、规章或道德规范中的规定:
“公民应当依法纳税。”
“每个人都应当尊重他人的隐私。”
“应当”通常带有一定的正式或规范性,常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
在道德规范中,“应当”用于表达一种义务或责任,指示人们应该如何行为或做出选择。它通常与道德原则、规则或期望相关联,帮助人们区分正确的行为和错误的行为。通过使用“应当”,道德规范能够引导个体或群体在特定情境中遵循公认的道德标准,从而促进社会和谐与公正。例如,“你应当诚实”意味着诚实是一种被普遍认可的道德义务。
在合同条款中,“应当”通常表示一种义务或责任,意味着合同一方必须履行某项行为或遵守某项规定。它比“可以”更具强制性,如果不履行,可能会被视为违约,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例如,如果合同规定“甲方应当按时支付货款”,这意味着甲方有义务在规定的时间内支付货款,否则可能会面临违约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