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什么也没说,只是朝我狡黠地笑了笑,就让我不安极了。
2.他斜睨着双眼,用狡黠的目光看着我,脸上一副得意的表情。
1. 诡诈。
引
1. 健弟狡黠,又夷狄不能同功,将有乖离。
《三国志·蜀志·张嶷传》
2. 其贼狡黠,更当设谋。
《法苑珠林》卷四一引《生经》
3. 杖煞一番老而狡黠者,其后补署,悉用年少,惜身保家,不敢为恶矣。
宋
《唐语林·政事上》
王谠
4. 狡黠阴贼,与魏良卿为莫逆交。
《明史·阉党传·田尔耕》
5. 他原来是大丰银行一个小职员,凭着狡黠和逢迎的本领现在升为潘月亭的秘书。
《日出》第二幕
曹禺
2. 犹机灵。
引
1. 蔡季实殿撰有一仆,京师长随也,狡黠善应对,季实颇喜之。
清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
纪昀
狡黠”一词的含义主要是指诡诈、狡猾,形容人古灵精怪、机灵。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描述人的智慧和策略,如《三国志·蜀志·张嶷传》中的描述。同时,“狡黠”也可以引申为机智、聪明的意思,但通常带有贬义,表示不诚实或难以信任。
总结来说,“狡黠”一词既有贬义的一面,也有褒义的一面,具体使用时需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其含义.
在古代文献中,“狡黠”一词常用于形容狡诈和狡猾的行为。例如,在《论衡》中,王充提到:“人有凭着奸狡猾而聚集徒众的,鸟也有凭着狡黠使群鸟跟从的”。这表明“狡黠”不仅用于描述人的狡诈行为,也用于描述动物的狡猾行为。
此外,《淮南子·览冥》中也有类似的用法:“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这里的“佼”即“狡”,表示狡诈的意思。
在古代文学中,“狡黠”、“机智”和“聪明”这三个词有着不同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另外,《圣经》中也提到狡猾,但未详细描述其特征,是提到了一些与狡猾相关的词汇和场景。
机智:
Thomas Hobbes在其著作中指出,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根据目标观察事物的关联,这种智慧被称为明智。而机智则是在公开场合或面对尊敬的人时,能够巧妙地使用言辞和策略。
聪明:
总结来说,在古代文学中,“狡黠”通常带有贬义,指不正当的手段和虚伪的行为;“机智”则是一种智力上的敏捷和创造力,常用于文学创作;
在现代汉语中,“狡黠”一词的贬义和褒义分别体现在同的语境和使用场合。
诡计多端,不可信任:通常情况下,“狡黠”被视为贬义词,与“狡猾”、“诡诈”等词相近,常用来形容对手或敌人的狡猾和不诚实。例如,在述一个人的狡猾行为时,可以说他“说话时,眼睛里还闪着狡黠的目光”,这里的“狡黠”带有贬义色彩。
奸诈、不诚实:在一些文献中,“狡黠”被用来形容那些心眼多、能言善辩的人,这种用法也带有贬义。例如,“你嘴巴狡黠,我说不过你”,这里的“狡黠”指的是心机深沉、善于辩论但不诚实的一面。
机灵、聪明:在某些语境下,“狡黠”可以作为褒义词使用,形容人古灵精怪、机灵。例如,当描述一个人的机智时,可以说“弟弟用狡黠的目光看着我并偷偷笑了”,这里的“狡黠”强调其聪明和机智的一面。
灵活应对复杂问题:在一些文献中,“狡黠”被用来形容那些聪明、灵活,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人。例,“这件事情做得不狡黠”,这里的“狡黠”表示处理事情的方法恰当、灵活。
“狡黠”一词具有双重含义,既可作为褒义词形容人古灵精怪、机灵,也可用作贬义词表示诡诈、狡猾。
“狡黠”一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包括其在古代文献中使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变化。
从古代文献来看,狡黠”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法苑珠林》和《唐语林》等古籍中,用以形容人的机灵和狡猾。在古代,这个词具有较为负面的含,通常指诡诈、狡猾的行为,甚至是一种犯罪行为。例如,在三国以前的朝廷律令劾文中,“狡猾”指的是一种惑乱主上、倾乱朝政、贪污受贿等具有“诡诈性”的犯罪行为。
在现代汉语中,“狡黠”一词的含义有所扩展,除了保留原有的狡猾、诡诈之意外,还增加了聪明、圆滑等正面含义。这种含义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对“狡黠”这一特质的不同评价标准。例如,有人认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狡黠的特性,这种特性深入骨髓,难以改变。
在西方语言中,“狡猾”一词也有类似的演变过程。例如,在英语中,“sly”一词源自中古英语,最初意为“猾的”或“诡密的”,其词源可追溯至古诺斯语中的“sloegr”,最终与原始日耳曼语基词slakh-、slag-和*slōg有关,这些词汇都与“击打”或“攻击”有关。在20世纪初,“sly”一词在北方方言中保留了“聪明”、“技巧性”的正面含义,但在其他地方则逐渐被“不诚实”的概念所取代。
此外,在捷克语中,“chytrost”(狡猾)一词的含义演变也值得注意。这个词源自波兰语,原为“速度”或“狡猾”,但在19世纪后期才赋予了与现代相近的含义:狡猾=聪明,没有明显的贬义色彩。然而,在20世纪初,文学作品中的狡猾仍然带有负面含,这在一些反面价值观的对比中可见一斑。
“狡黠”一词的历史演变过程体了其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多重含义和评价标准的变化。
在不同语境下正确理解和使用“狡黠”一词,需要考虑其在各种文化、语言和历史背景中的含义及其细微差别。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相比之下,“机智”(scaltro)指的是够巧妙地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的能力,通常带有正面含义。
文化和历史背景:
在现代英语中,“狡猾”(cunning)有时也被用来形容学识渊博、思想深刻人,尽管其主要含义仍倾向于欺骗和狡诈。
隐喻和比喻的应用:
在文学作品中,“狡猾的狐狸”常用来比喻表面上装作无动于衷,但内心充满智慧的人。
道德和伦理考量:
利普修斯在其关于“混合慎”的论述中,区分了三种“狡黠”,接纳一些小的狡黠、容忍一些中等程度的狡黠、排斥一些极为恶劣的狡黠,以缩小欺骗或狡黠在道德上的危害程度。
日常用法和例句:
总之,“狡黠”一词在不同语境下具有多重含义,从正面的机智和聪明到负面的欺骗和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