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布施的意思

shī

布施

拼音bù shī

1.布施常用意思: 向他人施舍财物;特指向僧道施舍财物。

词性动词
近义词 施舍 , 救济 , 赈济 , 周济 , 接济 , 施济 , 拯济 , 施助
反义词 剥削 , 化缘
例词布施行善

例句 1.他是个远近闻名的大善人,经常拿出钱来,布施行善。
2.陈老先生平日乐于布施,故有大善人的美誉。

布施引证解释

1. 施予;施舍。谓施恩惠于人。

1. 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于民矣,则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也。 《国语·周语上》
2. 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 《庄子·外物》
3. 使谷食如水火,虽贪吝之人,越境而布施矣。 汉 《论衡·定贤》 王充

2. 犹普施。谓普遍施予。

1. 布施天下而不病贫。 《荀子·哀公》
2. 风行令而一其威,雨布施而均其德。 汉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董仲舒

3. 佛教传入中国后,以“布施”为梵文Dana(檀那)的意译词,故特指向僧道施舍财物或斋食。

1. 太兴遇患,请诸沙门行道,所有资财,一时布施,乞求病愈,名曰散生斋。 《北史·元太兴传》
2. 夫人临行,尽出房中钗钏衣饰之类及所藏宝玩约数千金,布施各庵院寺观。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3. 〔唐三藏〕应声高叫道:“女菩萨,贫僧这里随缘布施些儿斋吃。” 《西游记》第七二回
4. 那当儿,腊八儿那天一大早就陪着祖母去广济寺举行什么大典,布施寺院大洋若干。 《吃主儿·应接不暇的早点》 王敦煌

4. 指施舍给人的财物或恩惠。

1. 不必化斋,我化布施去也。 元 《看钱奴》楔子 郑廷玉
2. 我不说你是为送符,倒像为我们化布施来了。 《红楼梦》第二九回
3. 我们的劳苦大众历来只被最剧烈的压迫和榨取,连识字教育的布施也得不到。 《二心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鲁迅

5. 公布施行;施行。

1. 先王之书,所以出国家、布施百姓者,宪也。 《墨子·非命上》
2. 黄帝问阉冉曰:“吾欲布施五正(政),焉止焉始?” 汉 《十大经·五正》

6. 施展。

1. 孙大圣布施手段,舞着铁棒,哮吼一声,𬤀得那狼虫颠窜,虎豹奔逃。 《西游记》第二七回

7. 把财物等施舍给别人。

1. 老僧是五台山僧人……今要往别处去走走,讨这些布施。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
2. 求你大舍慈悲,把书房布施与我。 清 《奈何天·逃禅》 李渔


相关词 斋僧布施

布施是什么意思

拼音:bù shī

词性:动词

解释:指佛教徒或善心人士向寺庙、僧人或有需要的人无偿捐赠财物或提供帮助,以积累功德或表达慈悲心。

例句:每逢节日,他都会到寺庙布施,帮助那些贫困的人。

近义词:施舍、捐赠

反义词:索取、吝啬

1. 布施的基本定义是什么?

布施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式,指的是自愿、无私地将自己的财物、时间或知识等赠予他人,以帮助他人或积累功德。布施不仅限于物质上的给予,还包括精神上的支持和关怀。通过布施,修行者可以减少贪欲,培养慈悲心,并促进社会的和谐与互助。

2. 布施在佛教中的重要性如何?

布施在佛教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属于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一。它的核心意义在于通过无私的给予,帮助修行者减少贪欲、培养慈悲心,并积累福德。布施不仅仅是物质的给予,还包括精神的关怀和智慧的分享。通过布施,修行者能够逐渐放下对自我的执着,迈向解脱和觉悟。因此,布施不仅是利他的行为,也是自我修行的重要手段。

3. 布施有哪些不同的形式或类型?

布施是佛教中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主要分为三种形式或类型:

  1. 财布施:通过物质财富帮助他人,如捐赠金钱、食物、衣物等,以减轻他人的困苦。

  2. 法布施:通过传授佛法或知识来帮助他人,如讲经说法、教导智慧等,以引导他人走向解脱之路。

  3. 无畏布施:通过给予他人安慰、保护和支持,帮助他们摆脱恐惧和不安,如救助危难、提供心理支持等。

这三种布施形式都是为了培养慈悲心、减少贪执,并积累福德。

4. 布施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布施对个人和社会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对个人的影响:

  1. 心理满足感:布施可以带来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增强个人的心理健康。

  2. 提升道德修养:通过布施,个人可以培养慷慨、同情和责任感等美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3. 增强社会连接:布施有助于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增强个人在社会中的归属感。

对社会的影响:

  1. 促进社会和谐:布施可以减少社会不平等,帮助弱势群体,从而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2. 激发公益精神:布施行为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公益事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3. 推动经济发展:布施资金和资源的流动可以刺激经济活动,特别是在慈善和非营利组织领域。

总的来说,布施不仅对个人的心理和道德有积极影响,也对社会的和谐与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5.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布施?

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布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1. 物质布施:捐赠食物、衣物、金钱或其他物品给需要帮助的人,或参与慈善活动。

  2. 时间布施:自愿为他人提供帮助,如照顾老人、辅导孩子或参与社区服务。

  3. 知识布施:分享你的技能或知识,如教授他人某项技能、提供职业建议或解答问题。

  4. 情感布施:给予他人关怀和支持,如倾听朋友的烦恼、鼓励他人或表达感激之情。

  5. 无畏布施:帮助他人摆脱恐惧或困境,如安慰处于困境中的人或保护弱者。

布施不仅限于物质上的给予,更重要的是怀着善意和无私的心态去帮助他人。

6. 布施与其他慈善行为有什么区别?

布施与慈善行为在本质上都是帮助他人,但在动机、方式和文化背景上有所不同。

  1. 动机:布施通常与宗教或精神修行相关,强调无条件的给予和慈悲心,目的是积累功德或净化心灵。而慈善行为则更多出于人道主义或社会责任感,旨在改善他人的生活条件或社会问题。

  2. 方式:布施通常是个人行为,可能是给予金钱、食物、衣物等,也可能是时间或精神上的支持。慈善行为则可能是个人或组织的行为,形式多样,包括捐款、志愿服务、建立基金会等。

  3. 文化背景:布施在佛教、印度教等宗教中有深厚的文化根基,被视为修行的一部分。慈善行为则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化和社会中,不特定于某一宗教或信仰体系。

总的来说,布施更注重内在的修行和无私的给予,而慈善行为则更关注外在的社会影响和实际帮助。

7. 布施的历史起源和文化背景是怎样的?

布施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宗教和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佛教、印度教、基督教等宗教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佛教中,布施(Dāna)是六度之一,指无私地给予他人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以积累功德和培养慈悲心。佛教经典《法华经》和《阿含经》中均有关于布施的教导,强调其作为修行的重要环节。

在印度教中,布施(Dāna)同样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行为,与达摩(Dharma)紧密相关,旨在维持社会和谐和个人精神成长。古代印度文献如《摩诃婆罗多》和《往世书》中也提到布施的重要性。

在基督教中,布施(Charity)是重要的美德之一,体现了对上帝和邻舍的爱。圣经中多次提到布施的意义,如《马太福音》中耶稣教导信徒要慷慨施舍。

文化背景方面,布施在不同社会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东南亚的佛教国家,布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信徒经常向僧侣提供食物和必需品。而在西方社会,布施更多地体现在慈善捐赠和志愿服务中。

总的来说,布施作为一种跨文化的道德实践,起源于宗教信仰,并在不同文化中发展出多样化的形式,核心价值在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个人精神提升。

8. 布施在当代社会中的实践案例有哪些?

在当代社会中,布施的实践案例主要体现在慈善捐赠、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中。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慈善捐赠:许多个人和企业通过捐款支持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例如,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通过巨额捐赠支持全球健康和发展项目。

  2. 志愿服务:志愿者通过无偿服务帮助社区和弱势群体。例如,许多人在灾难发生时参与救援行动,或定期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生活帮助。

  3. 公益活动:社会组织和非政府机构(NGO)经常发起各种公益活动,如“免费午餐”计划、环保活动等,旨在改善社会问题。

  4. 企业社会责任:许多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进行布施,如提供免费培训、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等。

这些实践案例展示了布施在现代社会中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体现了人们对他人和社会的关爱与责任。

9. 布施与心理幸福感之间有何关联?

布施与心理幸福感之间存在积极的关联。研究表明,进行布施或慈善行为可以提升个人的心理幸福感。这种关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积极情绪:布施行为通常会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满足感、喜悦和自豪感,这些情绪有助于提升心理幸福感。

  2. 增强社会连接:通过布施,个人可以与他人建立更紧密的社会联系,增强归属感和支持感,这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3. 减少负面情绪:布施行为可以帮助个体减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因为它提供了帮助他人的机会,使个体感到自己有价值。

  4. 促进自我实现:布施行为有助于个体实现自我价值,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从而提升心理幸福感。

综上所述,布施不仅对受助者有益,也显著提升了施予者的心理幸福感。

10. 布施的未来发展趋势或变化可能是什么?

布施作为一种传统的慈善行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或变化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字化和科技化: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普及,布施可能更多地通过在线平台进行,使得捐赠更加便捷和透明。区块链技术也可能被应用于确保捐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2. 社会企业的兴起:布施可能会与社会企业模式相结合,通过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模式不仅能提供资金支持,还能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社会创新。

  3. 全球化和跨界合作:布施的范围可能从本地扩展到全球,跨国界的慈善项目将更加普遍。同时,不同领域的组织(如政府、非营利组织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将更加紧密,以应对复杂的全球性问题。

  4. 个性化和精准化: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布施可能会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捐赠者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和效果选择支持的项目,确保资源的高效利用。

  5. 年轻一代的参与:年轻一代对慈善的参与方式和理念可能与前辈不同,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和众筹平台参与布施,并且更加关注透明度和影响力。

  6. 政策和法规的完善:各国政府可能会出台更加完善的慈善法规,规范布施行为,确保资金的合法使用,同时提供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

这些趋势和变化将使布施更加高效、透明和广泛,更好地应对社会和环境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