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躯壳的意思

qiào

躯壳

拼音qū qiào

1.躯壳常用意思: 肉体(对“

词性名词
近义词 肉体 , 身体 , 身躯
反义词 精神 , 灵魂

例句 1.他认为,即使是在丑陋的躯壳下,也可能包含一颗美丽的心。
2.这件事过后,他好像丢了魂儿一样,只剩下一副躯壳。


躯壳是什么意思

“躯壳”一词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主要指有形的身体,相对于无形的精神而言。在哲学和文学作品中,“躯壳”常被用来象征人的外在在或身体的外壳,例如在宋代孔武仲的《松上老藤》诗中提到:“蛇蟠筋脉壮,龙死躯壳在”,意指身体虽已消亡,但其力量和存在仍能延续。

在现代语境中,“躯壳”一词有时带有贬义色彩,给人一种轻视的感觉,通常用来形容失去精神实体的人或物体,仅剩下外在形式或外壳。例如,当一个人的灵魂离开后,只剩下躯壳时,可以用来形容这种状态。

此外,“躯壳”也可以指代坚硬的外皮,如蛋壳、贝壳等。在古代汉语中,“躯壳”还可以指身体的尸体,如《红楼梦》中的使用。

从文化角度来看,“躯壳”不仅是一个字词,还与多个近义词和反义词关联,用于描述身体、灵魂或抽象概念。例如,它可以与“灵魂”、“肉体”等词汇形成对比关系。

“躯壳”一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指有形的身体,也象征着精神的存在和力量。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描绘身体的衰老和死亡,同时也体现了身体与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

躯壳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躯壳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丰富多样,涵盖了从死亡、重生到精神层面的多重含义。

在许多文化中,骨骼和躯壳常常被视为死亡的象征。例如,在哥特式故事和艺术中,骷髅是常见的主题,象征着生命的终结和死亡的不可避免性。这种象征在宗教和艺术作品中也得到了广泛体现,如中世纪欧洲的宗教绘画中,髅常被用来提醒人们生命的短暂和死亡的临近。

然而,骨骼和躯壳的象征意义并不仅限于死亡。在一些文化中,它们还象征着重生和转化。例如,在墨西哥的亡灵节(Día de los Muertos)中,骷髅雕像被用来庆祝逝去亲人的生命,强调死亡并非点,而是生命循环的一部分。这种观念在其他文化中也有体现,如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神秘寺庙中,骷髅被视为通往神灵智慧的通道。

此外,骨骼和躯壳在精神层面上也有重要象征意义。在一些信仰体系中,骨被视为灵魂或精神的容器,代表身体短暂的本质。这种观念在梦境分析中也有所体现,骷髅常常象征着死亡、转化和存在的短暂性。

在民间传说和艺术中,骨骼和躯壳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在立陶宛的民间传说中,森林中的骷髅是一种发光的夜间生物。而在墨西哥,骷髅雕像与亡灵节紧密相连,成为节日庆祝的重要元素。

总之,躯壳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是多层次且复杂的。它不仅象征着死亡和生命的终结,还代表着重生、转化和精神层面的探索。

躯壳与灵魂、肉体在哲学上的对比关系如何被解释?

在哲学上,躯壳与灵魂、肉体之间对比关系被不同哲学家以多种方式解释。柏拉图认为灵魂和肉体是相互分离而各自独立存在的实体,灵魂是永恒不朽的,并且先于肉体而存在。他强调身体充满了肉欲和情色等使人分心的东西,因此成为思维和认识的障碍,而灵魂则能提供清晰思考,使我们感知事物本质。

亚里士多德则持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灵魂是生物的本体或本质,与身体是不可分割的。他通过解实验得出结论,认为草木和动物都具有灵魂,灵魂不能脱离物身存在。亚里士多德将灵魂与身体比喻为木匠和乐手的关系,认为灵魂的功无法脱离肉体实现。

穆拉萨德拉的“超越哲学”理论则提供了一种统一的解释,将身体视为灵魂的一个低度表现形式,同时强灵魂和身体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这种观点试图解决西方哲学中关于与灵身体魂如何相互作用的问题,通过直觉和经验两个方面证明身体和灵魂之间的关系。

此外,托马斯·阿奎那试图为“个人灵魂不朽”的教义提供一新的、“温和实在论”的解释,既反对忽视灵魂的非物质性与实体性,也反对将灵魂推向二元论的极端。

总的来说,躯壳与灵魂、肉体之间的关系在哲学上被解释为一种复杂的互动关系,不同哲学家根据其理论体系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柏拉倾向于二元论,认为两者分离且对立;而亚里士多德则主张一元论,认为两者不可分割;

在现代汉语中,躯壳一词的贬义色彩是如何形成的?

在现代汉语中,“躯壳”一词的贬义色彩主要来源于其与“灵魂”相对的概念,以及在特定成语的使用。根据,虽然“躯壳”本身并不直接是贬义词,但它让人产生了一种轻视的感觉,这可能是因为它强调了身体或外表而忽视了内在精神或灵魂。进一步解释了成语“行尸走肉”,该成语源自晋代王嘉的《拾遗记》,原意为会走动的尸体,比喻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后来引申为指庸碌无能、无所作为的人。在现代汉语中,“行尸走肉”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徒具形骸,缺乏生气,庸碌无为的状态,含有贬义色彩。

古代文学作品中躯壳的使用有哪些典型例子?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躯壳的使用有多种典型例子。例如,在孔武仲的《松上老藤》诗中,他写道:“蛇蟠筋脉壮,龙死躯壳在”这里的“躯壳”指的是龙的尸体或外在形态。另一个例子是李渔的《蜃中楼·传书》,其中提到:“如今躯壳虽在泾河,精灵实归柳氏”,里的“躯壳”同样指人的身体或外在形态。

此外,骷髅意象在古代中国文学中也有广泛应用。庄子的思想中就包含了对骷髅的思,表达对生命和死亡的哲理思考。在魏晋时期,关于骷髅的赋体文学作品表达了对自身命运和社会时局的哀伤与讽刺。

躯壳一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是什么?

在古代汉语中,“躯壳”一词主要指身体,尤其是对精神而言的身体部分。这一用法在多个古代文献中都有体现。例如,宋代孔武仲的《松上老藤》诗中有“蛇蟠筋脉壮,龙死躯壳在”的句子,这里“躯壳”指的是龙的身体。同样,在清代李渔的《中楼·传书》中也有“如今躯壳虽在泾河,精灵实归柳氏”的描述,这里的“躯壳”同样是指身体。

此外,“躯壳”一词还出现在其他古诗词中,如熊瑾玎的《闻端绶亦被捕》诗中提到:“躯壳原无用,精神自不磨”,这里的“躯壳”也是指身体。这些例子表明,在古代汉语中,“躯壳”主要用于指代人的身体或肉体,与精神相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