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我们规谏家里的长辈不要再信那些广告推销了。
1. 谓以正言劝诫谏诤。
引
1. 故上有以规谏其君长,下有以教顺其百姓。
《墨子·非命中》
2. 行圭性贪鄙,所为多不法,副使范延策为人刚直,数规谏之。
《新五代史·杂传·高行
3. 惟是幕友们耳目最长,见得如此,得便用言规谏,无奈贾政不信。
《红楼梦》第九九回
4. 红牡丹偶尔规谏,反遭毒手。
《歌女红牡丹》
洪深
“规谏”一词的意思是以正义之道劝人改正言行的不当之处。其拼音为guī jiàn,出自《墨子·尚同上》,原文提到“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在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规谏”常用于形容以善言相劝诫,例如在《红楼梦》中,贾政因宝玉性情乖僻而多次规谏他,但宝玉不听,贾政心中忧郁。
“规谏”的近义词有“劝阻”和“忠告”,反义词为“怂恿”。在古代,谏官制度中也包含规谏的职责,谏官通过直言规劝的方式对君主进行监督和劝诫,以减少决策失误,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规谏在古代中国政治中的具体作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纠正君主过失:规谏是君主治理国家、纠正过失、约束欲望、弥补缺失的重要手段。通过谏官的直言劝正,可以匡正君主的错误,避免决策失误,从而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监督和制约皇权:谏官制度的设立旨在弥补帝王独断可能对王朝根本利益造成的损害。谏官通过奏议和封驳等方式,对皇帝的决策进行监督和制约,确保政策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这种监督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维护了政治清明。
促进社会和谐:规谏不仅限于对君主的规劝,也包括对社会风气、道德规范的规劝,以及对国家政策的建议。通过规谏,可以促社会风气的改善和道德规范的提升,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谏官制度的设立和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属性,即君主制下的专制集权体制。通过谏官的直言劝正,可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减少政治决策失误。
培养参政议政意识:谏官制度不仅强化了德政仁政、开明专制的概念,还培养了社会全体成员参政议政与爱国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对于巩固君主专制社会政权、减少政治决策失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历史案例和人物: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谏官和他们的规谏事迹,如汉代张释之对文帝的规谏、贾谊对文帝的规谏等。这些事迹展示了谏官在不同朝代和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实践和影响,强调了规谏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总之,规谏在古代中国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有助于纠正君主过失、监督和制约皇权,还促进了社会和谐、维护了国家长治久安,并培养了参政议政意识。
谏官制度是中国古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发展和变迁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演变和权力制衡的探索。
谏官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当时设立了“保氏”等职位,负责规劝君主改正过失。秦朝首次以正式官职的形式确立了谏官制度,称为谏大夫,后改称谏议大夫,主要职责是论议设谏。汉朝沿袭并发展了这一制度,形成了专职谏官体系。
唐代是谏官制度展的顶峰时期。唐代建立了最为系统完备的谏官体系,包括左、右二散骑常侍,以及左右补阙、左右拾遗等职位,这些职分属门下、中书二省。唐太宗李世民时期,谏官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形成了成熟的谏官体系,确保了政治清明和社会和谐。唐代谏官的工作方式包括讽谏、顺谏、规谏、致谏和直谏,以确保谏言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宋代开始,台谏制度出现了显著变化。台官的主要职务纠弹官邪,而谏官则是侍从规谏。宋代台谏职能合一,台谏官既可规谏君主,也可监察政府。然而,宋代谏官制度逐渐衰落,北宋谏官独立为“谏院”,职能转向弹劾宰相。到了元明清时期,谏官制度被取缔,谏议系统与监察系统合并,谏官职能弱化,君主专制强化。
谏官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尽管其制约性有限,但不能不说是一个奇特而重要的历史现象。周代设“保氏”开始,各朝皆有谏官设置,尽管名称和作用有所不同,但谏议制贯穿始终。唐代是谏官制度发展的顶峰时期,建立了最为系统完备的谏官体系。
在现代语境中,规谏的概念和应用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和扩展。首先,规谏的含义从传统的劝告、训诫、责备等扩展到了更广泛的社会和政领域。例如,在古代,规谏主要指对君主或上级的劝谏,而在现代社会,规谏的应用范围已经扩展到对政府、企业、组织乃至个人行为的批评建议。
现代规谏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古代的规谏多以书面形式或直接面谈为主,而在现代社会,规谏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包括公开辩论、社交媒体、新闻媒体等。这种变化反映了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快速和广泛。
此外,现代规谏的实践也更加注重策略和技巧。古代的规谏方式较为单一,如讽谏、顺谏、规谏、致谏和直谏等。而在现代社会,规谏不仅需要考虑辞的恰当性,还需要考虑时机、对象和场合等因素,以达到最佳效果。
现代规谏强调民主和公开的原则。古代的规谏往往局限于少数官员或贵族,而在现代社会,规谏的主体更加多元化,包括普通公民、媒体、非政府组织。这种变化体现了现代社会对言论自由和民主参与的重视。
总之,现代规谏的概念和应用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和深化,不仅在形式和渠道上更加多样化,而且在实践方式和原则上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规谏在不同文化或国家确实存在类似的概念,但其理解和实践方式因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中国古代,规谏是一重要的政治文化现象。西周时期,规谏制度开始形成,并逐渐成为一种制度化的传统。这种制度不仅帮助统治者己、防民,还构成了士大夫规谏君主、疏导民情的正当途径。例如,《吕氏春秋·自知篇》记载了尧舜时期的诫形式,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这些工具用于收集和传达臣民对君主的批评和建议。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了各自谏议理论,如和同论、以道事君论、兼听论和疏导论等,这些理论进一步丰富了规谏的内涵。
在殷商朝,谏诤被视国家治理活动的一部分,巫师们借助上天和鬼神的名义对商王进行约束,谏诤逐步发展成为专门的官职,职责是直言谏诤,规劝商王改正过失。这种制度不仅限于巫师,而是由神权代言人走进了世俗政治的批评。
在西方社会,尽管没有直接的规谏制度,但谏诤的概念可能通过西周时期传播到西方,影响了近代欧洲的民主代议制和“三权分立”或“五权分立”机制。这种影响表明,规谏的思想基础和功能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尽管具体形式和实践方式有所不同。
总结来说,规谏在不同文化或国家中确实存在类似的概念,它们通过不同的制度和文化形式被理解和实践。在中国古代,规制度不仅是一种政治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了君臣关系中的沟通和道德约束。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关于规谏在当代社会的实际应用案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