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溶洞里奇形怪状的石笋和钟乳石都是天然形成的。
2.这块天然的玉石经过雕琢,已经变成了一件艺术品。
1. 自然赋予的;生来具备的。
引
1. 臣窃以为陛下天然之圣,宽仁之资,而诚以天下为务,则汤武之名不难侔,而成康之俗可复兴也。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2. 脸如莲萼,天然眉目映云环。
《水浒传》第四二回
3. 崔科后起之秀,目未见前辈典型,然有一种天然韶令之致。
清
《板桥杂记·丽品》
余怀
4. 严世期,会稽山阴人也。好施慕善,出自天然。
《宋书·孝义传·严世期》
5.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莤,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明
《牡丹亭·惊梦》
汤显祖
6. 萧疏是她的天然,倔强是她的个性。
《看盆栽的千年红梅》诗
刘大白
2. 自然生成的;自然形成的(区别于人工、人造)。
引
1. 夫铁石天然,尚为锻炼者变易故质,况人含五常之性,贤圣未之熟锻炼耳,奚患性之不善哉?
汉
《论衡·率性》
王充
2. 求于花石间,怪状乃天然。
唐
《五贶诗·太湖砚》
皮日休
3. 至所谓香炉峰者,极高峻。双峰左右立,天然如门。
清
《春在堂随笔》卷二
俞樾
4. 一条小路通向结了冰的池塘,那是我们天然的溜冰场。
《三匹“马”的冰车》诗
柯岩
5.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
李白
6. 不将朱粉施,自有天然态。
元
《雁儿落过得胜令·美色》曲
杜仁杰
7. 她穿着一身浅蓝的布衣布裤……也没有任何修饰,可是朴素天然、出落大方。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
周而复
3. 指诗文书画等的自然风致和情趣。
引
1. 昔人论宋文帝书,以谓其工夫不及羊欣而天然过之。
宋
《兰亭博议·临摹》
桑世昌
2.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金
《论诗》诗之四
元好问
3. 独云林古淡天然,米襄阳后一人也。
清
《倪云林十万图记》
侯方域
4. 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引
1. 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
鲁迅
2. 瑞丰觉得假若冠先生出头和东阳竞争,他天然的应当帮助冠先生。
《四世同堂》三二
老舍
“天然”(tiān rán)一词在中文中具有多重含义,要指自然赋予的、生来就有的、自然生成的或自然形成的事物。它强调事物未经人工干预或加工的状态,通常用于描述自然环境中的事物,如然气、天然港湾、天然放射性等。
“天然”还可以表示理所当然或自然而然的状态,例如在文学作品中用来形容人物的性或行为。此外,“天然”也常用于形容事物的本色,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意指事物保持其最真实、未经修饰的状态。
在哲学和文化语境中,“天然”有时被用来表达一种朴素、纯粹的品质,强调事物的自然状态和本真性。例如,在道家思想中,“天然”被视为万物自生自化的结果,而非人为所为。
“天”与“自然”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但“天然”更侧重于强调非人工干预的自然状态,而“自然”则涵盖更广泛的自然现象和状态。
在哲学和文化语境中,“天然与“自然”这两个概念虽然密切相关,但它们的含义和应用有所不同。
天然通常指的是未经人工干的、原始的状态或属性。它强调的是事物的自然属性和本质,即那些不依赖于人类活动或技术干预的特征。例如在生物学中,一个生物的天然特征可能包括其遗传特征、生理结构等,这些特征是其种群中固有的,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在文化语境中,天然也可以指那些未被人类文化改造的自然环境,如未开发的森林、未受污染的水源等。
自然则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涵盖了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的广泛领域。在哲学中,自然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类别:一是指个体生物的特性,如身高、智力或社交能力;二是指普遍的自然法则和原则,如物理定律和宇宙秩序。自然不仅包括物质世界,也包括精神世界,即我们整个经验世界。自然与人工的区别在于,自遵循内在的活动原则,而人工则由人类的有意活动产生。
在文化语境中,自然与文化的关系复杂而深刻。自然指的是未经人类活动干预的原始状态,而文化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语言、艺术、宗教、法律、科技等。自然与文化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例如,人类通过文化活动(如农业、建筑、艺术)与自然环境互动,既利用自然资源,又影响自然环境。这种互动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总结来说,天强调的是事物的原始和固有属性,而自然则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涵盖了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的广泛领域。
在道家思想中,“天然”(或称“自然”)具有深刻的含义和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天然”的具体含义和重要性:
“天然”指的是物的本然状态,即万物按照其内在的规律和本性自然生成和发展的状态。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提到:“道法自然”,强调“道”遵循“自然”原则,让物按其本性自然造化,从而各得其所。这种状态是宇宙万物依其本性天然如此、理应如此、势当如此的状态。
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认为,万物都按自己的天性自然而然变化,如果人为干预,就会破坏这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因此,“天然”强调的是“无为”的理念,即不强加于物,不违背自然规律,而是顺应自然,让万物自由发展。
回归本真:
庄子将“天然”内在化为人的真性情,强调顺应自然之情,实现心灵的自由境界。他认为,人应该去除雕饰、任其真性,达到一种素朴无为的自然境界。这种境界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适用于社会人事治理,主张统治者应减少干涉,人民自由发展。
和谐共生:
在道教看来,“天然”不仅是个人的为准则,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不要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只有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节奏,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审美观:
“天然”还体现在现代审美观中。道家提倡回归天然和自然的审美观,批评现代审美观中人为设定的美丑标准,认为最好的标准是天然和自然。这种审观强调个体的自性具足和多样性,每个个体应呈现自己的本性,实现“各美其美”,最终达到“美美与共”的和谐状态。
内丹修炼:
综上所述,“天然”在道家思想中不仅指事物的本然状态,还涵盖了无为而无不为、回归本真、和谐共生、审美观以及内丹修炼等个方面。
在现代科学和环保领域,“天然”一词的使用和意义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物基经济与生技术的影响: 随着生物基经济的发展,自然的概念正在不断演变。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我们正朝着一个再依赖化石燃料、更多采用“更自然”生产方式的社会迈进。然而,这种转变往往伴随着高度先进的生物技术和严格的市场竞争,这挑战了我们对“更自然”的理。科学家们将对自然的干预视为模仿而非资源的无节制消费,但这种转变也引发了争议,一些人认为这是工业世界对自然的控制和逃避,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对近期过度消费和剥削的批评。
食品标签中的“天然”定义: 在食品行业,FDA正在评估“天然”术语的合理应用。尽管FDA没有正式定义“天然”一词,但其长期政策认为,“天然”意味着没有添加任何人造或合成质,包括色素,不论其来源。然而,这一定义并未解决食品生产方法,如农药使用,以及食品加工和制造问题,如热处理、巴氏消毒或辐照。近年来,食品“标签误导”消费者诉讼案件增多,许多此类诉讼针对标有“天然”、“全天然”或“100%天然”的食品,但声称含有人工或合成成分。
绿色洗白与误导性: “天然”一词在严格意义上意味着对人类和地球更友好,但如果这个词被滥,就会演变成绿色洗白。在全球范围内,对“天然”一词的定义和监管存在严重不足,导致任何产品都可以被贴上“天然”标签,包括不健康或不环保的产品。例如,竹布或竹制衣物常被宣传为环保材料,但其生产过程涉及大量化学物质和合成材料。由于这些产品被标榜为天然”,消费者可能会购买更多,即使它们并不环保。
传统与现代科技的碰撞: “纯天”概念在现代社会中存在争议。从自然界的精妙矿石到人类对“纯天然”的迷信,再到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现代科技通过基因突变和人工干提升食物质量和安全性。文章指出,“纯天然”没有严格定义,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而变化,强调接受并适应这些变化。
自然概念的历史演变: 自然一词源自拉丁语“natura”,意为“本质特性”或“本性”,在古代意为“出生”。随着哲学的发展,自然的概念逐渐扩展,涵盖了整个物理宇宙。在现代科学方法兴起的几个世纪里,自然一词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当今的多种含义中,“自然”通常指的是地质学和野生动物,有时也指与无生命物体相关的过程,如地球的天气和地质。
在现代科学和环保领域,“天然”一词的使用和意义经历了从传统自然观到现代科技干预的转变。
在食品和化妆品行业中,区分“天然”和“人工合成”成分的方法涉及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人工合成成分:过化学反应在实验室中制造,与自然来源的物质化学性质不同。例如,合成成分可以来源于石化产品,如硅酮。
分子结构
人工合成成分:通过化学反应制造,可能涉及多个反应步骤。例如,合成成分的制造涉及多个反应,如脂肪聚氧乙烯醚、甘油和酒精等成分。
生产过程:
人工合成成分:通过化学反应在实验室中制造,如合成香料和乳化剂。
环和健康影响:
人工合成成分:虽然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刺激性杂质,但它们的稳定性和低杂质特性使其在某些化妆品中更适用。
消费者选择:
人工合成成分:尽管存在争议,但合成成分在某些情况下能比天然成分更有效,尤其是在清洁纤维或硬表面时。
标签和法规:
总之,区分“天然”和“人工合成”成分需要综合考虑来源、分子结构、生产过程、环境和健康影响以及消费者选择等因素。
“天然去雕饰”这一成语源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他的作品《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这句诗的意思是像刚出清水的芙蓉花一样,质朴纯洁,没有经过人工雕琢的痕迹,通常用来形容文学作品的自然清新和毫无雕琢之感。
李白在这首诗中通过赞美韦太守的文章风格,表达了自己对诗歌纯美自然风格的推崇。他强调文学创作应追求自然、质朴的美,反对过度的修饰和装饰。这种美学主张不仅体现在白的诗歌中,也影响了后世许多文人墨客。例如,宋代汪莘、明代杨基、唐顺之、清代弘历和周馨桂等人都在自己的诗词作品中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追求。
在书法艺术中,“天然去雕饰”的美学主张同样得到了体现。唐代书法家王羲的《兰亭序》就是这种美学的代表作之一。王羲之在书写时注重自然流畅,避免过度修饰,从而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效果。
此外,“天然去雕饰”这一成语还被用来形容人的内在美。例如,它被用来形容人的容貌或心灵的纯洁质朴,未加修饰。这种用法强调了人应保持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不需过多修饰或伪装,以保持真正的美丽和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