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这一座横亘在河两岸的拱桥,是居民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
2.这两个县交界的地方横亘着一座大山。
1. 绵延横陈。
引
1. 石脉尽横亘,潜潭何时流。
唐
《出郴山口寄张十一》诗
王昌龄
2. 两军皆阵,梁军横亘六七里。
《旧五代史·唐书·周德威传》
3. 太行之麓蜿蜒东注,横亘塞垣。
明
《长安客话·古榆关》
蒋一葵
4. 〔天山〕连绵几千里,横亘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
《天山景物记》
碧野
2. 横跨。
引
1. 仍以石梁横亘汤上,而莲花才出水际。
唐
《华清汤池记》
陈鸿
2. 有大石状若柳叶横亘其中为梁,水从梁下暗渡入于溪旁。
清
《暑雪亭记》
戴名世
3. 大渡河上横亘两岸架着铁索桥的形状,已是写得很鲜明的了。
《诗的比兴和形象思维的逻辑特征》
蔡仪
“横亘”一词的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地理上的横跨或横卧:通常用于描述桥梁、山脉等自然景观或建筑物横跨在某个地方的状态。例如,大桥横亘在广阔的水面上,山岭横亘在两县交处。
比喻意义上的阻碍或限制:在比喻意义上,“横亘”常用来形某种障碍、困难或阻碍,如意见不合、仕途受阻等情境。
此外,“横亘”也可以表示事物在空上或时间上的延续不断,如绵延横陈的状态。
总结来说,“横亘”既可以指具体的地理现象,也可以用于比喻抽象的障碍困难,具有丰富的应用背景和文化内涵。
在古代文学中,“横亘”一词具有丰富的应用和象征意义。首先,从基本含义来看,“横亘”指的是绵延横陈或横跨,如桥梁、脉等横跨在广阔的水面上或两县交界处。这一含义在古代诗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唐代王昌龄的《出郴山口寄张十一》诗中提到的“石脉尽横亙,潜潭何时流”,以及《旧五代史·唐书·周德威传》中描述的“两军皆阵,梁军横亙六七里”。
此外,“横亘”也可以表示横跨,如唐代陈鸿的《华清汤池记》中提到的“仍以石梁横亙汤上,而莲花才出水际”,以及清代戴名世的《暑雪亭记》中描述的“有大石状若柳叶横亘其中为梁,水从梁下暗渡入於溪旁”。这些例子展示了“横亘”在描述自然景观时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在象征意义上,“横亘”常用来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或宏伟的建筑,如苏轼《前赤壁赋》中对曹操的描写:“方其破荆州,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一个“横”字,活画出曹操当年横执长矛时雄踞天下、目空一切的威武雄姿。
此外,“横亘”还常用于表达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阻隔。例如,《广韵》中提到“旌旗亘千里”,形容事物连绵不绝,伸展开去。这种用法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如《北史·随本纪》中的“广数十亩,楼宇连亘”,以及《聊斋志异·狐嫁女》中的“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
“横亘”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演变过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包括其字源、词义变化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
从字源来看,“亘”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字形像月在天地之间,象征着“恒常”,引申为连绵不断。在甲骨文中,“亘”是一个象形字,形似旋的水流,后来在小篆中加上横画,变成从二,表示上下所求物也。这种演变反映了汉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形义结合的特点。
在词义上,“亘”字有多种含义,包括连绵不断、横贯空间、穷尽、终贯等。例如,在《广韵》中,“亘”被解释为“通也”,而在《北史·随本纪》中则有“旌旗亘千里”的记载,展示了其连绵和横跨之意。此,“亘”字还用于描述整个古代的历史,如“亘古未有”、“亘古奇闻”等。
在现代汉语中,“横亘”一词主要用来形容事物横跨或横卧的状态,如“横亘天际”、“绵亘数千里”等。这种用法体现了“亘”字在空间上的延续性和贯性。例如,在军事对峙中,敌军可能横亘在两县交界处的一座大山,或者在自然景观中,防护林体系可能绵亘千里。
此外,“横亘”一词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李白的诗中提到梦游天姥山时的心情,用“横亘”来表达阔大无边的意境,充分展现了自由自在的心境。
“横亘”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汉字的形音变化和文化内涵,还展示了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丰富应用。
要区分地理描述中的比喻使用和其字面意义,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语境分析:地理描述中的比喻往往依赖于特定的语境来传达其比喻意义。例如,在地质学术语中,某些词汇可能被用来比喻其他概念,以助理解复杂的地质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上下文来判断该词汇是否具有比喻意义。
词汇单位的意义对比:Pragglejaz Group 提出的方法强调了在分析语境中使用的词汇时,需要确定每个词汇单位的基本意义及其在上下文中的意义。如果存在差异,则可能为比喻性词汇。
认知工具的角色:根据Johnson和Lakoff的理论,比喻术语是概念理解的手段,是认知工具,用于理解抽象概念和进行抽象推理。因此,在地理描述中,如果某个词汇或短用于表达抽象概念或关系,则可能是比喻用法。
隐喻与比喻的区别:隐喻通常在同一概念域内建立映射,而比喻则是跨域的。在地理描述中,如果某个词汇或短语通过一个实体的名称来指代与其相邻的另一个实体,则可能是隐喻;如果涉及不同领域的映射,则可能是比喻。
间接解释方式:比喻的使用并非一种有意识的过程,而是逐步识别和分析导致间接解释的因素。在地理描述中,如果某个词汇或短语的使用导致了间接解释,则可能是比喻用法。
字面意义与比喻意义的重叠:在某些情况下,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可能有重叠的部分。在地理描述中,如果某个词汇或短语的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存在重叠,则需要进一步分析其具体用法。
“横亘”与其他类似词汇(如“横跨”、“横卧”)在使用上有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横卧:则描述物体横躺的状态,适用于睡佛、桥梁、山等静态物体,强调静止的姿态。例如,“睡佛横卧在山谷”。
画面感和视觉效果:
横卧:则强调物体的态状态,给人一种平躺、休息的感觉,适用于描述睡佛、桥梁等静态物体。
语境适用性:
“横亘”、“横跨”和“横卧”虽然在字面上都有“横”的意思,但在具体使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横亘强调的是物体的延伸和覆盖范围,横跨侧重于物体的支撑和连接功能,而横卧则描述物体的静态状。
在不同文化背下,“横亘”一词的含义和应用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文化背景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方式的不同。
从词义的角度来看,不同文化对同一词语的理解可能完全不同。例如,在汉语中,“横亘”通常指某种物体或现象在空间上占据横跨的状态,如山脉、河流等自然景观。然而,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会使用“span”或“ Stretch across”等词汇来描述。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词汇选择上,还反映在具体的语境和搭配上。
文化背景对词语的褒贬义也有重要影响。例如,“龙”在汉语中是褒义的,象征着尊贵和力量,而在英语中,“dragon”则常常带有贬义,象征着凶狠和邪恶。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中的不同情感色彩和使用频率。
外,词义的引申和延伸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例如,在汉语中,“手”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具有明显的文化依托性,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其伸词义的不同。同样,在英语中,“swag”一词的多义性也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下会有所不同。
因此,理解“横亘”一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和应用,需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