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按照正统,封建王朝的皇位应该由嫡长子继承。
例句
1.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是此学派的正统。
例句
1.他的观念与正统观念真是格格不入。
1. 旧指一系相承、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与“僭竊”“偏安”相对。
引
1. 膺当天之正统,受克让之归运。
汉
《典引》
班固
2. 秦于今世,继正统者九代,千余年兴亡之事,不可历数。
唐
《传奇·陶尹二君》
裴铏
3. 其时周太祖郭威在位,改元广顺。虽正统之尊,未就混一之势。四方割据称雄者还有几处,共是五国三镇。
《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4. 休争正统与偏安,国贼曹操论不刊。
《读史感赋》
吕志伊
2. 嫡系子孙。
引
1. 宣帝即位,由武帝正统兴。
《汉书·郊祀志下》
2. 中常侍江京、陈达等,得以嬖宠惑蛊先帝,遂使废黜正统,扶立疏孽。
《后汉书·崔瑗传》
3. 夫祭者必是正统相承,然后祭礼正,有所统属。
宋
《经学理窟·祭祀》
张载
3. 泛指学派、党派等一脉相传的嫡派。
引
1. 呜呼大厦倾,孰可任梁栋?愿公力起之,千载传正统。
宋
《喜杨廷秀秘监再入馆》诗
陆游
2. 我朝有天下数十年,望溪方先生出,其承八家正统,就文境核之,亦与熙甫异境同归。
清
《重刻方望溪先生全集序》
戴钧衡
3. 汉去古未远,《诗》《书》之传,犹深入人心,高文典册,必用相如,盖词翰之绝诣,乃文章之正统。
《源流》
姚华
4. 以前,曾经有过所谓文艺理论上的“普列哈诺夫正统”的呼声,这当然是错误的。
《现实》三
瞿秋白
“正统”一词在中文中有多种含义,其核心概念通常与传统、继承和权威性相关。以下是对其多重含义的详细解释:
欧阳修等历史学家对“正统”的理解进一步发展,认为它不仅涉及血缘上的继承,还包含道德和政治上的合法性。
学术和文化领域:
它也用于描述某种思想或信仰的起源、传承和权威性,强调其传统性和经典性。
宗教背景:
正统教会强调教义的正宗性和神秘仪式的重要性。
现应用:
在社会和文化认同中,正统观念也影响着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
词源和演变:
“正统”不仅是一个历史和政治概念,还涵盖了学术、文化和宗教等多个领域的内涵。它强调一种传统、威和合法性的结合,反映了对历史连续性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正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含义和演过程体现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先秦到现代,正统观念经历了多次变化和重塑。
在先秦时期,正统的概念主要围绕“天命”展开,中原王朝常以五帝感生为先祖,以获得统治合法性。例如,周天子作天下共主,各国平行竞争,但法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挑战,直到嬴政统一六国后,以郡县制重新定义法统。
进入秦汉时期,正统的定义进一步明确。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帝国,通过尊崇汉献帝为正统,以巩固中央集权。然而,随着王莽篡夺汉帝国头衔并更名为新帝国,正统概念变得复杂。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统问题更加复杂。曹魏和蜀汉对正统的定义差异导致不同的解释体系。例如,刘备政权虽自称为“汉政权”,但其并非嫡系正统地位存在争议。
隋唐时期,法统构建新的大一统,不同于汉魏法统,而是华夷一体、汉胡界模糊的法统。唐高祖创立唐帝国,进一步巩固了正统地位。
宋辽夏金时期,正统概念继续演。宋朝文化成就集中爆发,遥遥领先于辽、夏、金。金灭北宋后的南宋自居正统,明朝对辽金的矛盾态度,及清朝乾隆时期对辽金的重新认定,都反映了正统概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元朝提出“三国各自正统”的概念,明朝极力弘扬夷之辨与血统论正统,清朝乾隆年间主编《四库全书》提出“六朝正统并立”的观点。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展现了正统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正统的定义随时间演变,最初指占据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的政权,后来泛指汉族核心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一个政权是否合法,取决于它是否能代表中华文明,而不是其所属民族。
正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含义和演变过程体现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学术和文化领域,被认为是正统代表的学派或党派主要集中在儒家学派及其分支。以下是一些被认为是正代表的学派:
朱熹学派: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儒学学者,他的学说被后世认为是儒学的正统之一。清代的李光地、熊赐履等人继承了朱熹的学说,并在清代学术中占据重要地位。
乾嘉学派(考据学) :这个学派以考据学为主,强调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和解释。章太炎等人也属于这一学派,他们对儒学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贡献。
清学正统派:梁启超将清代的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和王引之等人称为“正统派”,他们以博闻强记和尊守家法为特点,对后世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浙东学派:傅斯年指出,程颐与朱熹代表的新儒学被认为是宋学的正统。浙东学派作为新儒学的一部分,也被视为儒学正统的延续。
王阳明学派: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儒学思想家,他的心学思想在后世被熊十力、牟宗三等人继承和发展,形成了新儒家学派,被认为是儒学正统的一部分。
华西学派:在朝鲜半岛,以朱子学为代表的宋代新儒学被认为是儒学的正统,并由李恒老等人坚守和传承。
基督教中的正统教义具体包括以下原则:
三位一体:正统基督教信仰上为三个位格的统一实体,即圣父、圣子和圣灵,他们共享同一本质(ousia),并永恒存在。
耶稣基督的双重性:耶稣基督完全有人性也完全神性,这被称为“道成肉身”,即上帝的儿子成为人类,以救赎人类。
圣餐(Eucharist) :通过圣餐仪式,信徒与上帝建立联系,共同成为基督的身体和灵魂,从而获得救赎。
圣传统:正统基督教认为圣经和圣传统是互补的,调圣经的权威性和圣传统的重要性。
七种圣事:包括洗礼、确认信、忏悔、圣餐、婚姻、执事和圣公,这些圣事象征着上帝与创造万物的关系及其活动。
救赎论:正统基督教认为人因罪而堕落,但可以通过救赎过程恢复与上帝的亲近。
教会观:正统基督教将教会视为基督的身体,是地球和天堂上的唯一头颅,是仰的宝库,是信徒的社区,也是圣事的分配者。
个人与教会的紧密联系正统基督教强调个人与教会的紧密联系,以及通过圣餐等仪式实现身体与灵魂的合一。
神秘主义:正统基督教认为某些现象或事件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如圣餐作为新约契约的象征,以及婚姻作为基督与教会之间联系的象征。
谦卑和爱的生命正统基督教强调谦卑和爱的生命,通过神在基督体内的灵性力量将我们转化为祂的荣耀形象(icon)。
在现代社会中,正统观念对社会和文化认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正统观念通过塑造一套行为和信念的标准,影响了社会的结构和个体的行为模式。例如,儒家正统观渗透于华夏民族的民族认同感,表现在以中诸夏为主体的民族中心主义上,这种观念建立在血缘亲疏的基础上,强调对中原诸夏生活方式、思维习惯、风俗制度和价值观点的认同。
然而,正统观念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例如,Bhabani Shankar Nayak指出,正统思想包括观念、信仰、传统、知识、制度、政策、流程和实践,它们将人们和球推向危险境地,使反动势力在政治、社会和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破坏了民主和世俗价值观。这种观点认为,正统思想通过创造和社交化清教徒主义和其他观念,同时促进知识传统与基于低级和高级知识、文化、社会、宗教、人民和国家的等级体系相伴随,从而复制权力、父权制和主导地位。
此外,正统观念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也经历了多次变化和发展。例如,从秦汉到隋唐的历史文化认同与民族交融过程中,正统观念得到了的发展。而在新民主革命后,民主共和得到了绝大部分中国人民的认可,成为当下的正统。这表明,正统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在文化传承方面,正统观念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民族荣誉感培养对于延续和发扬中华文化精神至关重要。然而,现代社会中,正统观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引起了人们的反思。例如,有学者指出,地方传统的歧异性可以是文化正统性认同标签的多样性。这意味着,正统观念并不是单一的标准化,而是需要在不同地域和历史背景进行具体分析和理解。
总之,在现代社会中,正统观念通过塑造行为和信念的标准,影响了社会的结构和个体的行为模式。然而,正统观念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需要在历史和社会变化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正统”一词的词源和最初使用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献《春秋》中。孔子在《春秋》中提出了“正统”的概念,认为只有达到“居正”和“一统”两个层面的国家才能称之为正统。这里的“居正”指的是国家的治理符合道德和礼法“一统”则指国家实现了统一和稳定。
最早的文献记录显示,“正统”一词出现在西汉王褒的作品《圣主得贤颂》中,其中提到“恭惟《春秋》五始之要,在乎审己正统而已”,这里的“正”字是作动词来用的。此外,《大戴礼记·诰制》中也有“至正之统”的记载,表明“正统”一词在早期已有使用。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皇帝制度,并将“正统”与皇权捆绑在一起,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概念。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三统”学说,将“正统”思想与神学相结合,加深了“皇权”即“正统”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