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受命的意思

shòu mìng

受命

拼音shòu mìng

1.受命常用意思: 接受命令或任务。

词性动词
近义词 奉命 , 衔命
反义词 任命 , 授命

例句 1.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力挽狂澜,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2.他受命为学校举办一场重要的活动。

受命引证解释

1. 受天之命。古帝王自称受命于天以巩固其统治。

1. 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 《书·召诰》
2. 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于天命哉! 《史记·日者列传》
3. 昔周之兴,文王、武王之国,不过百里,当其受命,四方之君长,交至于其廷,军旅四出,以征伐不义之诸侯,而未尝患无财。 宋 《策别十八》 苏轼
4. 名儒卢郑久周旋,正值黄星受命年。 明 《汉昭烈》诗 吴骐

2. 泛指接受任务、命令。

1. 筮人执策抽上韇,兼执之,进受命于主人。 《仪礼·士冠》
2. 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 《孟子·离娄上》
3. 沈实哭泣受命,不知沈刚母子在侧边,已是含恨了。 《型世言》第十五回
4. 太行山庞炳勋集团军是受命专门反共的。 《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二次国民参政会》 毛泽东

3. 特指受君主之命。

1. 石恶将会宋之盟,受命而出。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2.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 《史记·项羽本纪》
3. 伏惟阁下方以古之道治天下,而某之不肖,幸以此时窃官于朝,受命佐州。 宋 《上相府书》 王安石
4. 王魏为东宫之臣,受命于高祖也。 明 《林泉随笔》 张纶

4. 犹受教。

1. 公(齐景公)曰:“不幸有社稷之业,不择言而出之,请受命矣。” 《晏子春秋·谏上六》
2. 思受命于黄发,独含辞而采言。 南朝 宋 《白鹦鹉赋》 颜延之

5. 获得生命。

1. 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 《庄子·德充符》
2. 故极下之地,右手之尺,为受命之根本,如天地未分,元气浑沌也,既受命矣,万物从土而出,惟脾为先。 南朝 齐 《褚氏遗书·平脉》 褚澄

6. 授命;牺牲生命。

1. 〔张千载〕又密造一椟,文山受命日,即藏其首。 明 《读史·张千载》 李贽


相关词 临危受命 受命于天 受命不受辞

受命是什么意思

“受命”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shòu mìng,其基本含义是接受命令或任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境中,“受命”有多种解释和用法:

  1. 接受命令或任务:这是“受命”的基本含义,通常指在紧急情况下接受任务,如“临危受命”。

  2. 接受天命:古代帝王常自称“受命于天”,以表明他们是按照上天的旨意来统治国家的。这种说法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即帝王的权力是上天赋予的。

  3. 接受教导或指导:在某些情况下,“受命”也可以指接受教育或指导,例如“受教”。

  4. 获得生命:在一些哲学或宗教语境中,“受命还可以表示获得生命或新生。

  5. 听从号令:在军事或政治语境中,“受命”可以表示服从命令或指示。

  6. 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政治合法性:在商周时期,“受命”还涉及到政治合法性的问题,强调统治者必须通过接受天命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受命”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丰富的含义,主要围绕着接受命令、任务、天命、教导以及生命等主题展开。

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问题“受命于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是什么?”。

虽然多个证据提到了“命于天”这一概念及其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但我搜索到的资料之间存在矛盾和不一致之处。例如:

  1. * 和 * 到“受命于天”是古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地位,宣扬“君权神授”的重要理论之一,强调帝王是顺受天命的。
  2. * 和 * 则进一步解释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含义,认为这是古代帝王表达统治正当性和国家繁荣昌盛愿望的名言,体现了对天命的敬畏和皇权的神圣化。
  3. * 和 * 提到“受命于天”是古代统治者用来论证统治合法性的思想,强调皇权的神圣性和统治秩序的维护。
  4. * 和 * 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受命于天”的哲意义和历史传承。

商周时期受命概念如何影响了政治合法性?

商周时期的“受命”概念对政治合法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商代的天命观以帝为中心,天命即帝令,这种观念使得商代的统治者能够通过神灵体系上的至上神——帝来巩固其政治合法性。商代的统治者相信自是上帝的代理人,这种信念不仅增强了他们的权威,还使他们能够利用宗教信仰来维护政权的稳定和合法性。

其次,在西周时,天命观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皇天上帝”的观念。这一变化标志着天命的授予对象从单一的商王扩展到各级贵族和君王,形成了“王命”与“天命”比附的象。这种变化不仅扩大了天命观的适用范围,还使得天命观念更加民主化,为后来的政治合法性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此外,“受命于天”的观念在商周时期逐渐演变为一种包含政治责任预设的复杂概念。从最初的“畜众”责任到后来的“保民”责任,受命条件不断拓展,受命主体的德行也变得尤为重要。这种观念促使统治者更加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从而提高了政治合法性的内涵外延。

最后,商周时期的天命观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国家政治宗教和伦理宗教。周人将受命范围聚焦于政治领域,并与“德”相联系,形成了“以德配天”的思想。这种思想强调只有具备德行的统治者才能获得天命的眷顾,而为后世中国君主制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成为民众反抗暴政的思想武器。

在古代中国,受命一词是如何体现君权授思想的?

在古代中国,“受命”一词深刻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这一思想为,君主的统治权力是来自天命或神意的授予,而非源于世俗的力量或个人的野心。具体来说,“受命”意味着君主通过某种神圣的方式获得了统治的合法性。

董仲舒是汉朝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理论,强调“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种观点认为,君主的权力不仅来自于人民的拥护,更来自于天命的授予。因此,君主的行为和决策必须符合天,否则将失去统治的合法性。

此外,《春秋繁露》中也提到,受命改制的思想已有古意,但董仲舒对其进行了充实和发展。他结合阴阳五行及灾异学说,创立了新的受命学说,认为天命无常,但德为辅,天命必有符瑞显示。这进一步强了君权神授的思想,即君主的统治不仅依赖于天命,还需要通过德行来维持和彰显。

在《论语·季氏》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行久则国乱,五世之后,国无道,虽有命世之士不得举也。”这表明,在封建制度下,君主的言论和行为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

综上所述,“受命”词在古代中国不仅是一个政治术语,更是君权神授思想的重要体现。

受命在军事或政治语境中的具体应用和例子有哪些?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关于“受命在军事或政治语境中的具体应用和例子”的问题。我搜索到的资料主要集中在“受命”和“奉命”这两个词语的定义、用法和历史典故,但没有具体提到军事或政治语境中的应用和例子。

例如, 和 提到了“临危受命”这个成语,解释了其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的意思,但没有涉及具体的军事或政治例子。 和 则讨论了“受命”在古代文献中的含义,如《仪礼·士冠礼》和《孟子·离娄上》中的解释,但同样没有提供具体的军事或政治应用。

和 提到了“奉命”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包括政府、军事、法律和宗教等领域,但这些例子也没有特别强调军事或政治语境。 提到了光启在通州、昌平等地督练新军时撰写的军事著作和条令,但这部分内容较为简略,没有详细说明具体的军事应用。

因此,根据我搜索到的资料,无法回答问题。

受命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和含义有哪些变化?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问题“受命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和含义有哪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