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汹涌的意思

xiōng yǒng

汹涌

拼音xiōng yǒng

1.汹涌常用意思: 水势很大,猛烈地向上涌的样子。

词性动词
近义词 澎湃 , 滂湃 , 彭湃
反义词 平静
例词波涛汹涌
例词汹涌澎湃

例句 1.他不顾生命危险跳进了汹涌的激流中,救起了落水的儿童。
2.我站在礁石上,看着汹涌的海水不停地拍打着海岸。

汹涌引证解释

1. 见“洶涌”。


相关词 波涛汹涌 汹涌澎湃 汹涌湍急 澎湃汹涌

汹涌是什么意思

“汹涌”是一个形容词,拼音为“xiōng yǒng”,主要用来描述水流、气流等猛烈而激烈地奔涌流动的状态。具体来说,“汹涌”可以形容波翻滚、浪涛汹涌的情景,表示水势翻腾上涌,充满力量和声势浩大的样子。

此外,“汹涌”也可用来形容情感的强烈、激动或气势的盛大。例如,在文学作品中,“汹涌”常用于描绘波涛汹涌的大海或激流勇进的河流,给人一种力量强大、气势磅礴的感觉。在现代汉语中,“汹涌”不仅限于自然现象,还可以用来形容人群的活动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汹涌”一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含义,既可以描述自然界的水势翻腾,也可以用形容情感的激烈或气势的盛大。

“汹涌”一词的历史起源是什么?

“汹涌”一词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最早见于刘向的《九叹·逢纷》,其中描述了波浪汹涌、水势滂沛的景象。这一词汇在历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多次出现,如李白、黄滔、蒋光慈等人的作品中,用来描绘自然现象或社会动荡。

在不同文化中,“汹涌”如何被理解和表达

在不同文化中,“汹涌”这一概念被理解和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反映了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在西方文化中,”汹涌”常用来描述自然现象和情感的强烈波动。例如,在埃德加·爱伦·坡的诗歌中,“孤岛在汹涌的海中”这一短语营造出一种挣扎的氛围,表明叙述者内心的混乱和痛苦记忆。此外,”浪潮”(surge)在文学作品中也广泛使用,如Peder对Aline的怨恨如同波涛汹涌般在心中回荡,而他的喜悦则如同波涛般起伏不定。

在中文文化中,“汹涌”同样被用来形容强烈的情感和自然现象。例如,庄伟杰在其论文中提到,“水的涌怎及得上血的汹涌”,强调了情感的激烈程度。这种表达方式突显了中文文化中对情感强度的重视。

此外,跨文化交流中,“汹涌”也有不同的翻译和表达方式。例如,在游戏翻译中,“咤风云”和“翻云覆浪”都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名声或影响力,而这些翻译不仅保留了原意,还增加了文化内涵。

“汹涌”在不同文化中被用来描述强烈的情感波动、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现象。

“汹涌”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语境有哪些变化?

“汹涌”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语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汹涌”最初用于形容水势翻腾上涌、波涛汹涌的样子,如海浪、河流等自然水体的剧烈运动。这种用法在现代依然常见,例如描述台风来临时海浪汹涌澎湃,渔船纷纷入港躲避。

随着时间的推移,“汹涌”逐渐被用于比喻和借喻的场景中。例如,它可以用来形容人群活动声势浩大、不可阻挡,或者容情绪激烈、竞争场面激烈等。这种扩展使得“汹涌”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现象的描述,还涵盖了社会和情感层面的表达。

成语“汹涌澎湃”源自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原意为波浪翻腾,互相撞击,也可比喻声势浩大,不可阻挡。在现代汉语中,“汹涌澎湃”常用来描述海浪的壮观景象,或形容人十分凶猛的样子。这表明“汹涌”一词在文化内涵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

“汹涌”仅限于描述水势,还可以用来形容声音喧嚣、纷扰的状态。此外,在口语中,“汹涌”还用来形容战争中的狂热。这些多义性和应用场景的多样性使得“汹涌”成为一个非常灵活且广泛应用的词汇。

随着社会的发展,“汹涌”在现代汉语中的新义逐渐增多。例如,“波涛汹涌”有时用来形容激烈的竞争场面、危险的情状或不平静的内心等。这种新义的出现反映了语言的演变和适应性。

“汹涌”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并且其语境从最初的自然现象描述扩展到社会、情感和文化等多个层面。

如何区分“汹涌”与其他类似形词(如“澎湃”、“激荡”)的细微差别?

“汹涌”、“澎湃”和“激荡”都是形容词,用来描述水势或声势的浩大。它们之间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1. 汹涌:主要指水势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强调的是水的动态和力量。例如,描述江河的波涛汹涌,或者革命浪潮在湘东北地区的发展。

  2.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的声音,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它不仅强调声音的轰鸣,还包含波浪冲击的视觉效果。例如,描述朝阳、松柏、山峰或海洋的壮丽景象,以及李四光听到毛主席关于地质和石油指示时的激动心情。

  3. 激荡:可以有多重含义,包括煽动、汹涌、愤怒等,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而变化。它以用来描述江流的汹涌、人潮的起伏、内心情绪的波动等场景。

“汹”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有哪些经典例子?

“汹涌”在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应用,以下是一些经典例子:

刘禹锡在《浪淘沙》中用“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来形容钱塘潮的汹涌气势。这里通过“吼”和“触”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潮水的猛烈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白居易在《看潮诗》中写道:“阜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他借写潮去潮来,反复循环的情景,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这种描写不仅表现了潮水的汹涌,还赋予了其深刻的意义。

黄景仁在《白洋潮》中以“鹅毛一白”来形容潮水初起时的情景,看似轻巧,实则蕴藏着无穷的力量。这种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还通过吼雷鸣般的响声,进一步突显了潮水来势的突然与凶猛。

屈原的诗歌常被喻为地底下翻腾运行的岩浆地火,他的倾诉犹如火山喷发,具有猛烈和不可阻挡之势。这种爆发式的抒情在中国文学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李白的诗歌如《将进酒》、《行路难》等,常常以奔腾的语调和激烈的言辞来撼读者的心灵。他的诗歌爆发着重于力量和气魄,具有雄浑刚健之美,仿佛长河浩浩奔放,摧毁重重阻力。

北宋进士潘阆在《酒泉子》中写道:“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他描绘了弄潮儿在大潮到来时做出种种惊险动作的情景,令人心寒又赞叹他们的勇气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