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平静的水面上,只有几只小船在轻轻飘荡着。
2.面对众人的指责,他说话的声音仍然很平静。
1. 安宁;没有骚扰动荡。
引
1. 且新被兵革,方兴役力,劳怨既多,民不堪命,宜须平静,更议其事。
《后汉书·循吏传·王景》
2. 直到得干戈平静,仙客入京来访,不匡刘尚书被人诬陷,家小配入掖庭,从此天人路隔,永无相会之日了。
《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3. 表面看来平静无事,实际上问题很严重。
《批判大汉族主义》
毛泽东
4. 汪然平静,寂然澄清,莫见其形。
《淮南子·
5. 从此以后,他在表面上似乎很平静,然而内心的激动却是十分厉害。
《灭亡》第三章
巴金
“平静”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来描述一种没有不安或动荡的状态,无论是心情还是环境都可以用“平静”来形容。具体说,“平静”可以指心情平和、安静,也可以指环境的安宁和稳定。
在心理面,“平静”是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心无杂念、不激动、不喧闹,处于宁静、安详或和平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通过冥想、瑜伽、呼吸训练等方法培养发展。此外,“平静”还与内在的自我调节和控制有关,是一种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来实现的内在力量。
在环境层面,“平静”通常用来形容没有噪音、骚动或动荡的环境,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例如,平静的湖面没有被风吹过,表现出一种静态的安宁。
总之,“平静”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环境状态,它代表了一种安宁、稳定和无扰的状态,无论是在心情上还是在环境中都能感受到这种状态带来的宁静与舒适.
平静的心理状态可以通过冥想、瑜伽和呼吸训练等方法培养。首先,冥想是一种通过专注于呼吸或特定意象来达到内心平静的方法。在冥想过程中,身体需要保持放松,心灵则专注于呼吸或愉悦的意象,如美丽的花朵或清晨的鸟鸣。着冥想的深入,身体的稳定姿势和呼吸的逐渐平静会使呼吸变得非常细腻和有节奏,带来前所未有的绝对宁静感。
此外,呼吸练习也是培养平静心理状态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专注于呼吸,人们可以体验到前所未有的绝对宁静感,这是身体、呼吸和心灵共同创的结果。在冥想中,可以通过关注呼吸等平静的对象来稳定情绪,并通过智慧回顾感受过程,避免被情绪所困。
瑜伽作为一种结合了身体动作、呼吸控制和冥想的实践,也能有效培养平静的心理状态。通过瑜伽练习,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同时通过深呼吸和冥想来放松心灵,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
平静环境对人的理健康有多种积极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创造力和注意力:研究表明,安静的环境可以增强个体的创造力,并扩大其注意力范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能够更好地集中精力,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缓解负面情绪:平静的环境有助于有效缓解负面情绪,如压力和焦虑。例如,远离喧嚣和嘈杂的环境,可以让人感到身体放松,进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
改善知功能:安静的环境能够帮助大脑休息和恢复,从而提升认知能力。这包括更好的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整体的认知功能。
促进心理健康:研究显示,在自然环境中停留或接触自然景观能够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福祉。自然环境提供的安全感和稳定感有助于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
降低疾病风险经常接触自然环境可以降低抑郁症、心血管疾病等压力相关疾病的风险。绿色空间的存在显著降低了死亡率,并改善了空气质量、减少了音污染。
提供内在力量和慰藉:自然环境为生活充满挑战和困难的人提供了内在力量和对生的热爱。许多癌症患者和慢性疾病患者通过与自然的接触获得了继续前进的动力。
恢复内心平静:定期的休息和远离喧嚣有助于减轻压力,带来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这种状态尤其在从城环境过渡到自然环境中时更为明显。
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创造宁静、舒适的环境可以减少噪音带来的不适感和高血压等问题,同时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来实现内在的平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真实需求。通过冥想、阅读、写作等方法,我们可以进入一种更加平静和专注的状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自我思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内心需求,找到内心的平静。
冥想与正念:冥想和正念是实现内心平静的重要手段。通过静坐、观察内心的思想流,可以培养对心灵的意识,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满足、快乐和慈悲。冥想技巧如重复积极的感受也能促进自我反思和内心成长。
设目标与优先级:学会观察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识别问题的根源,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设定明确的目标和优先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挑战,找到内的平静与平衡。
保持乐观与坚韧:无论生活如何艰难,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力量至关重要。通过自我反思和内在对话,我们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和坚韧。
培养积极心态:认知行为疗法和正念冥想等心理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潜力,相信自己的未来,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寻求支持与帮助:在面对困难时,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交流沟通,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这不仅能缓解压力,还能让我们在困难面前保持坚强和乐观。
在心理学中,平静与焦虑、压力之间的关系是复杂且相互影响的。根据多项研究和文献综述,平静状态与积极的心理健康、较低的焦虑和压力水平密切相关。具体来说,平静能够帮助个体理负面情绪的产生和持续激发,从而减少抑郁、焦虑和压力等负面情绪。
平静状态可以通过多种式缓解焦虑和压力。例如,冥想和正念练习被证明可以有效减少焦虑和抑郁症状,并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这些练习通过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降低心率和血压,减少肌肉紧张,从而引发放松和平静的状态。
此外,寻求帮助和支持也能带来内心的平静感,这种感受可以促进长期的心理健康状态。在面对压力时,内心平静有助于抑制或减少攻性行为,因为高压力水平通常会引发攻击性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平静不仅个体的情绪调节有关,还与社会连接和目标导向有密切联系。研究发现,具有“安静的自我”概念的人往往拥有更高的社会连接和目标导向性这进一步降低了他们的焦虑和压力水平。
总之,在心理学中,平静与焦虑、压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通过冥想、正念和其他放松技巧,个体可以有效地管理压力和焦虑,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状态。
平静在不同文化中被理解和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反映了各自独特哲学、宗教和心理传统。
在东方文化中,如瑜伽、佛教和道教,平静被视为修行的核心目标。例如,在瑜伽中,尸体姿势(shavasana)是一种通过一系列体式练习使身体和心灵平静下来的方法。佛教中的平和(upekkha)则是一种达到内心平静和无分别状态的状态,与涅槃(enlightenment)的概念紧密相关。这些修行方法强调通过身体和心灵的放松来实现内的宁静。
在西方哲学中,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对平静的理解也有其独特之处。在古希腊,平静被描述为女性的美德,与智慧并存,并且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平静被定义为“善城”,是政治领袖的角色。而在古罗马,平静被视为理想的政治状态,即公民生活的和谐与一致。
此外,在基督教早期思想中,宁静的概念也得到了体现,通过埃瓦吉乌斯·庞蒂克斯和圣奥古斯丁的作品,以及东正教的修心传统和基督教神秘主义者如埃克哈特的著作中可见一斑。这些思想强调通过信仰和精神修行来实现内心的平静。
在代哲学和心理学中,平静被视作心理健康的一部分,有时被描述为情绪状态或情感,而在其他情况下则被视为一种情绪。例如,正念减压法的创始人乔恩·卡巴茨-辛恩强调,西方正念深受佛教传统冥想实践的影响。
在印度教、锡克教佛教和道教的经典文本中,内心平静与世界和谐的主题也被广泛探讨。例如,《薄伽梵歌》中提到,当人们遭受重大焦虑、疾病、家庭问题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时,如果他们能思考至高无上的存在,他们的身心将变得平静。道教的《道德经》中,老子阐述了“无为”之道,主张保持单、无欲无求的状态,这将带来内心的平静和世界的和谐。
在西藏文化中,“平静”被描述为一超脱、宁静的状态,是通过内心的平静和自我控制实现的。这与儒家、道家和佛教等古代教派在中国文化中的观点相呼应,这些教派都重通过控制欲望来保持内心的平静。
总之,平静在不同文化中的理解和表达反映了各自独特的哲学宗教和心理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