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官员的职位名称。旧时官吏的封号、品级及历任官职,统称为官衔。
引
1. 官衔之名,盖兴近代,当是选曹补受,须存资历,闻奏之时,先具旧官名品于前,次书拟官于后,使新旧相衔不断,故曰官衔,亦曰头衔。
唐
《封氏闻见记·官衔》
封演
2. 家产千金厚,官衔二品隆。
元
《宣慰孙公庆七十诗》
刘因
3. 她不知道政委是什么官衔,可是她知道大队长是领头的。
《铁道游击队》第十章
知侠
2. 官名。乳名、小字以外的正式名字。
引
1. 他的官衔是威严的威字,爹爹的官衔是经纬的纬字,音同字别。
清
《玉搔头·得实》
李渔
官衔是指官员在任职过程中所持有的正式职位名称或头衔,通常用于表示其在官僚体系中的身份地位、权力和待遇。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官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体现。
官衔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文官官衔、武官官衔、学官官衔等,每种类型的官衔都有其特定的名称和等级划分。例如,在清朝时期,文官分为九品十八级,而武官也有类似的等级划分。此外,官衔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职位称谓,它还反映了官员的资历、经历以及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表现。
官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当时开始形成较为系统的官衔制度。唐宋时期的官衔制度强调连续性和整体性,官员的个人品阶不会因职位的变动而中。这种制度使得官员在履历中能够清晰地记录其职业生涯的发展轨迹,并且通过官衔的变化来体现其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官衔在古代不仅用于正式场合,还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中。例如,《封氏闻见记》中提到“官衔”一词,意指官员的头衔或职名称。此外,官衔牌也是古代官员出行时的一种仪仗,上面会标明官员的职衔。
官衔不仅是官员身份的象征,也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官员在政治、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问题“官衔制度在唐宋时期是如何形成的,与之前的官制有何不同?”。
虽然我搜索到的资料中提到了唐宋时期的官衔制度及其特点,但没有详细描述其形成过程以及与之前官制的具体差异。例如, 提到了唐代正式形成衔制度,规定九品以上官员才有官衔,但没有进一步解释这一制度的形成背景和与隋朝官制的区别。 和 主要讨论了唐代和宋代的官衔制度及其应用,但样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来回答问题。
清朝的文官和武官等级制度是按照“九品十八级”来划分的。具体来说,每品分为正、从两个级别,共形成十八个等级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问题“官衔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如何描绘和使用的?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关于官衔牌的历史和制作材料的问题。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结构通过官衔制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是基于土地占有和人身依附关系形成的一种等级关系,高等级是帝王,帝王以下的封建主通过行臣服礼和受封采邑等手段结成君臣关系。这种等级制度在官阶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不同官阶等级享有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待遇,最高统治者通过严格的官阶等级划分,保证国家机器内部形成上下有别、高低有序、主从育分的统属关系。
封建社会的官衔制度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的特征,即“能拿就拿”,征服者通过武力夺取土地,并迫使农民分享收成,形成“地主”与“佃户”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封建社会中得到了法律的确认和维护,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是地主阶级统治广大农民阶级的工具,其特征包括肯定人身依附关系、确立封建等级制度、维专制王权以及刑罚酷严等。
封建社会的官衔制度还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古代中国实行封爵制度来奖赏忠诚的官员和贵,以巩固其统治。这种制度在西欧封建社会中也存在,但其特点在于“由官到爵”,即公、侯、伯、子、男等爵位最初主要表现的是官职的性质,随着王权分散与衰微,这些爵位逐渐成为王室官吏所持有,爵称演变为称谓。
封建社会的官衔制度不仅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的特征,还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