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祖父一心为公,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
2.我们做事要顾全大局,不要只考虑自己的得失。
1. 得与失。
引
2. 偏指失,过失。
引
1. 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
南朝 宋
《世说新语·德行》
刘义庆
2. 帝小有得失,潘则与杖。
《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
“得失”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基本意思是指得到与失去、成功与失败、利弊、好处与坏处等。在同的语境中,“得失”可以涵盖多个层面的解释:
成败:得失常常用来描述事情的结果,即成功或失败。例如,在历史事件或个人行为中,通过分析得失来判断其成败。
利弊:在决策过程中,人们常常权衡得失,考虑潜在的益和可能的风险。这涉及到对某一行为或选择的利弊分析。
名利得失:得失也可以指个人或集体在物质或精神层面的得与失,如收入、地位、健康等。
是非曲直:在德和伦理层面,得失还可以表示正确与错误、是非对错。
优劣好坏:在评价事物时,得可以用来表示好坏、优劣,即事物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表现。
过失:某些情况下,“得失”偏指失,即过失或失误。
此外,“得失”在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引用,杜甫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深刻理解。在哲学和人生观上,“得失”被视为一种人生哲学,强调在求目标的过程中,应保持一种淡然的态度,不应过于计较一时的得失。
“得失”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它反映了人们在对生活和决策时的复杂心理和态度,是理解个人行为及其后果的重要概念。
在历史事件分析中,得失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评估成败、利弊以及名利的得失等多个方面。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得失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得失可以指成败。例如,《管子·七臣七主》中提到:“故一人之治乱在其心,国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这表明一个国家的兴衰往往取决于其领导者的决策和治理能力。类似地,红军长征的成功就是通过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实行战略转移的结果,这也是在得失之间做出正确选择的典型例子。
得失也可以指利弊。唐代韩愈在《禘祫议》中提到:“如以为犹或可疑,乞召臣对,面陈得失,庶有发明。”这说明在决策过程中,需要全面权衡利弊,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此外,《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一书中详细分析了历代财政制度的得失,揭示了国传统政治兴衰与帝国财政状况之间的紧密联系。
得失还可以指名利的得到与失去。晋代陶潜的《祭从弟敬远文》中提到:“心遗得失,情不依世。”这反映了个人在面对名利时的态度和选择。而在现代经济变革中,《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系统总结了中国历史上十数次重大经济变革的措施和实践,阐述了每一次变革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此外,得失还涉及是非曲直、正确与错误的判断。唐代刘知几在《史通·称谓》中指出:“晋世臣党附君亲,嫉彼乱华,比诸群盗,此皆苟徇私忿,忘夫至公。”这表明在历史评价中,必须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得失在历史事件分析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成败、利弊和名利的得失,还为现代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在决策过程中有效权衡得失,需要综合考虑多因素,并采用系统化的方法来确保决策的全面性和合理性。以下是几个关键步骤和策略:
明确目标和价值观:首先,要明确在特定情境下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这有助于确定决策的方向和优先级。例如,在业选择上,可能需要在高薪工作与追求个人热情的工作之间做出权衡。
收集充分的信息和数:在做出决策之前,必须收集足够的信息和数据,包括市场调研、风险评估和成本效益分析等。这些信息将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基础。
列出所有可能的选择:将决策问题进行分解,列出所有可能的选择及其对应的利弊。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全面了解每个选择的优势和劣势,并在权衡之后做出合理的决策。
评估每个选项的优缺点:考虑每个选项的成本和收益评估其长期和短期影响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例如,在购房时不仅要考虑价格和还贷压力,还要全面评估未来居住的舒适性、安全性、保值性和租售潜力等多方面因素。
制定权重和评估指标:确定每个方案的核心要素,并设定相应的权重。例如,在论文发表杂志的选择中,需考虑高档次与快速发表之间的权衡。
进行风险评估和制定应对策略在评估选择方案时,需考虑潜在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以减少损失并提高决策成功率。
综合评价和决策:基于以上分析,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最符合个人优先级和价值观的决策。同时,也要学会接受决策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得失。
持续监测和调整:即使做出了正确的决策,也可能遇到不适应的情况,此时应直面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并及时调整决策。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决策中的权衡,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与生活平衡。
名利得失对个人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个角度进行分析:
心理健康的影响: 追求名利往往会导致个人失去自我,抛弃原则和底线,陷入欲望的陷阱,最终可能伤害神。过度追求名利可能导致焦虑、压力和失落感,让人迷失在虚荣和功利的迷雾中,忘记了生活的真谛和意义。此外,过分追求名利还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因此,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晰,不被名利所迷惑,保持对自己内心需求的认识和坚持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关系的影响: 追求名利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焦虑、竞争和压力,这些因素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在职场中,过于看重职位和名利的人可能会忽视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相反,不争名利可以让人心境更加宁静、平和,同时也能使自己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更加从容。这种心态也会促使我们更加注重真正重要事情,例如:与亲人朋友共度时光、发展兴趣爱好以及保持身心健康。
生活平衡的影响: 过分追求名利会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而放下名利,回归平淡,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文章通过两个故事阐述了过度追求名利会让人失去生活的乐趣和健康。因此,在得与失之间找到平衡,回归平淡,享受生活的真谛是非常重要的。
道德和价值观的影响: 过分追求名利还可能导致人们忽视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最终损害了自己和周围人的利益。我们需要正确看待名利,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心理健康。
之,名利得失对个人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得失在道德和伦理判断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得失的辩证关系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文章指出,真正的拥有和得到是有资格和条件的,否则即使勉强追求也难以持久。这意味着在道德判断中,得失不仅仅是简单的利益交换,而是需要考虑行为背后的道德准则和责任意识。例如,不劳而获是可耻的,得之要有度,贪得必有大失。这表明在道德判断中,得失需要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避免过度贪婪和无德无信的行为。
得失的权衡影响个人行为决策。文章提到,操控得失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这意味着在伦理判断中,得失不仅关乎个人利益,还涉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因此,在做出决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得失对自身及他人的影响,以确保行为的正当性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得失与德行的关系也体现了道德判断的核心。文章指出,人生的一切所得都是以德交换,是厚德载物。这表明在道德判断中,得失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交换,更是德行的体现。修好德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所得的根源在于德。因此,在面对得失时,应注重内心的修养和德行的提升,而不是单纯追求外在的利益。
得失的心态决定了幸福生活的质量。文章强调,得失是一种价值判断和选择,君子能够坦荡面对得失,而小人则常为得失所困。这意味着在伦理判断中,得失的心态反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超然得失才能拥有幸福生活,得失体现了大智慧。因此,在面对得失时,应保持坦然的心态,避免被得失所困扰,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得失在道德和伦理判断中的作用在于强调道德准则、影响个人行为、体现德行以及决定幸福生活的质量。
得失观念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和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在中国统文化中,得失观念往往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市场经济和西方思潮的冲击使得部分中国大学生过分强调个人得失,但传统的集主义价值观仍然占据重要地位。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价值和利益的优先性,这导致了对个人得失的过度关注,有时甚至忽视了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哲学思想的影响: 不同哲学流派对得失的看法也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孔子认为“人失之,人得之”,体现了仁爱思想,即关注他人而非仅仅关注个人利益。老则认为“有所失必有所得”,强调万物平等,而佛家则从更高层次上劝人勿问得失,追求空无境界。这些哲学观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得失的深刻思考和证理解。
文化背景与价值观: 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了对得失的不同理解和处理方式。例如,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文化分裂问题日益突出,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使得社会群体之间难以沟通,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协调性。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得失观念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选择,也影响社会的整体发展。
历史故事与名人事例: 历史故事和名人事例常常被用来阐述得失观念的复杂性和多维度。例如,《吕氏春》中的楚王失弓故事展示了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读,反映了个人眼光和境界对问题看待方式的影响。袁隆平放弃国家队队员和飞行员的机会,选追求杂交水稻的梦想,则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平衡。
现代生活中的得失观: 在现代社会中,金钱崇拜和物欲横流导致许多人生活在焦虑之中,但通过哲学思辨和豁达的态度,可以更好地面对得失。例如,文章指出现代人应学习圣人从自己所处的位置作出判断,并从宽而广的层面去领悟与面对事物,以获得心灵的自由。
总之,得失观念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和差异反映了文化背景、哲学思想、历史故事以及现代社会环境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