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历代的开明君王都懂得顺应民心、载舟覆舟的道理。
2.在海上、江河等水域中,覆舟是一种常见的事故。
1. 翻船。喻败亡覆灭。
引
1.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2. 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
《韩非子·安危》
3. 后之人主,亦知丘民之可畏,而覆舟之戒始信。
明
《陈涉论》
陈子龙
2. 复查舟船,以防罅漏。
引
1. 〔季春之月〕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备具于天子焉。
《礼记·月令》
“覆舟”在中文中有两层含义:
成语“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意为水可以承载船只,也可以颠覆船只,比喻民心向背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这个成语常用来提醒统治者要重视民心,否则可能会失去民众的支持,导致政权的覆灭。
在古代文献中,“覆舟”一词主要来比喻民众的力量可以决定国家的兴亡。这一概念源自《荀子·王制》中的名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句话通过比喻说明了民心向背的重要性,即民众如同水,既可以承载君主的船只,也可以倾覆君主的船只。
具体应用和例子包括: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句话强调了君主应当谨慎对待民心,因为民心的向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宋·周必大《东宫故事·淳熙二年十一月六日》 :“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不畏惧?’”这段话通过比喻进一步强调了君主与民心的关系。
姚雪《李自成》二卷三二章:“夫民犹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臣恐陛下一意孤行,必将使人心尽失。”这句话提君主要关注民心,否则会导致失去民心。
成语“载舟覆舟”在历史上的解释和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成语中的“载”意为承载,“覆”意为颠覆。形象地表达了君主如同舟船,民众如同水,君主若能顺应民心则如水载舟,反之则如水覆。
历史背景:
唐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引用了这一成语,进一步强调了民心向背的重要性,提醒统治者要深慎对待民众的怨恨和期望。
近义词与相关成语:
其他相关的成语有“孤舟独桨”,比喻单独行动,没人帮助。
应用与文化内涵:
在成语接龙中,顺接词有“舟楫济川”、“破釜沉舟”等,逆接词有“山公倒载”、“载歌载”等。
其他版本与变体:
在现代汉语中,“覆舟”一词的比喻意义与古含义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古代的“覆舟”主要指船被水倾覆,象征着失败或毁灭。例如,《礼记·檀弓》中提到“见若覆夏屋者矣”,这里的“覆”即指翻转、倾覆。
然而,在古代政治思想中,“覆舟”也常被用来比喻民心向背对国家兴亡的影响。《荀子·哀公》中提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里的“覆舟”比喻民众的力量可以推翻君主,反映了民关系的复杂性和两面性。这一比喻在后世被广泛引用,成为表达民众力量的重要成语。
在现代汉语中,“覆舟”的比喻意义进一步扩展,不仅限于物理上的倾覆,更多地用于形容事物的两面性。例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常用来说明一个事物都有利有弊,需要警惕其潜在的危险。这种用法体现了现代汉语对古代成语的继承和发展,使其在新的语境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覆舟”在现代汉语中还可以用来比喻失败的教训。例如,“覆舟之戒”就是指从失败中吸取训,避免重蹈覆辙。这种用法不仅保留了古代成语的核心意义,还赋予其新的现实意义。
总之,“覆舟”在现代汉语中的比喻意义与古代含义之间的联系在于其核心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与“覆舟”概念相关联的著名事件和人物主要有以下几个: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深刻理解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辩证思想。这一思想源自《荀子·哀公》,意指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没。唐太宗从隋朝的覆亡中汲取教训,认识到民心向背的重要性,从而成就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魏征的谏言: 唐朝初期,宰相魏征屡次谏言,明确指出“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强调君主应当深慎对待民心因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荀子的名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荀子的名言,出自《荀子·哀公》。荀子通过这个比喻阐述了君主与百姓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民心向背决定国家的兴亡。
吴大船自覆: 《汉书》记载了景帝三年吴大船自覆的事件,吴地的人们认为这是国家将亡的预兆。这一事件体现了“覆舟”概念在历史上的具体应用。
项羽的破釜沉舟: 虽然“破釜沉舟”与“覆舟”概念不同,但项羽在巨鹿之战中采取的破釜沉舟策略,展了他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的决心。这种决心和勇气可以看作是对“覆舟”概念的一种体现,即通过极端措施来激发士气,最终取得胜利。
在其他文化或语言中,“覆舟”这一概念确实有类似的表达,但具体含义和使用场景可能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相关的例子:
这个短语的意思是“两面性”,即同一件事情既可以带来好处,也可以带来坏处。例如,一个项目可能既有助于公司的发展,也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这与中文成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义相似,都强调了事物的两面性和不确定性。
法语中的“双刃剑”(Epée à double tranchant):
这个成语用来描述一种事物或情况,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例如,社交媒体可以促进信息的传播,但同时也可能导致隐私泄露。这与中文成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含义相似,都强调了事物的两面性和不确定性。
德语中的“Doppelschädel”:
这个词直译为“双头颅”,用来形容一种事物或情况,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例如,一项新技术可能既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可能增加了成本。这与中文成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含义相似,都强调了事物的两面性和不确定性。
日语中的“双刃”(双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