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除非他亲自告诉我,否则我是不会信的。
例句
1.他的笔记字体非常潦草,除非他,别人谁都看不懂。
1. 犹只有。表示唯一的条件。常跟“才、否则、不然”等连用。
引
1. 要觅长生路,除非认本元。
唐
《五言》诗之五
吕岩
2. 若要他嫁我甚黑子,则除非死了李玉壶。
元
《玉壶春》第二折
武汉臣
3. 除非少爷赏我个本钱,才可以回家养活母亲。
《儒林外史》第三二回
4. 除非被人驳得体无完肤,他决不轻易的放弃自己的主张与看法。
《四世同堂》三八
老舍
2. 表示不计算在内。
引
“除非”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和用法。在现代汉语中,“除非”主要用作连词,表示唯一的条件或不计算在内的情况。具体来说,“除非”可以表示“只有”、“惟有”,即只有在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某事;也可以表示“除了”,即某事不包括在内或不考虑在内。
例如,在句子“除非在这里修个水库,否则不能解决供水问题”中,“除非”表示只有在修建水库的情况下才能解决供水问题。此外,“除非”还可以用于强调结果的绝对性或普遍性,如“除非有两个证人作证明,否则此案不成立”。
在逻辑上,“除非”可以理解为一种否定的连词,引出一种假设条件,来推翻一种现在可能或不可能的事实,使可能的翻成不可能,不可能的翻可能。这种用法类似于英语中的“unless”,它通常用于表达条件句中的否定形式。
此外,“除非”还可以用于成语中,如“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强调干了坏事终究会暴露,强调道德责任的重要性。
在语法结构上,“除非”常与“才”、“否则”、“不然”等词搭配使用,形成条件句式,如“除非你亲自去调查,否则无法获得第一手资料”。这种结构强调了满足特定条件的必要性。
“除非”是一个重要的汉语词汇,用于表达唯一件或排除某些情况,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都与条件的必要性和结果的确定性有关.
在古代汉语中,“除非”一词的用法和含义主要体现在其作为连词的使用上,表示条件的唯一性和限制性。我们可以看到“除非”在古代文献中的应用及其演变过程。
“除非”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其基本义是表示只有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某种情况才会发生或成立。例如,在唐代吕岩的《五言》诗中提到:“要觅长生路,除非认本元”,意指要找到长生之路,必须回归本源。这种用法强调了条件的严格性和限制性,表达了一种很强的否定意味。
此外,“除非”还可以与“否则”或“不然”等词结合使用,形成结构如“除非X,否则Y”,表示在不满足某个条件的情况下将发生另一结果。例如“除非你努力学习,否则你不可能考上大学”。
在古代文献中,“除非”常用于表达强烈的条件和限制,如《左传·僖公十四年》中的故事,讲述管仲被封为大夫后,有人对他说:“除非天下再无贵族,否则你不配做大夫。”管仲回答说:“除非天下再无贵族,否则我不可能做大夫。”这个故事中的“除非”就是后来成为成语的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除非”一词在代汉语中的用法不仅限于否定词或疑问代词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思逐渐等同于“除了”,即表示除了某个事物之外还有其他事物。例如,在敦煌变文双恩记》中提到:“除非菩萨以能行,难可凡夫之去得”,意为除了菩萨能够做到的事情之外,凡夫难以做到。
在现代汉语中,“除非”与其他连词如“如果”、“只要”在使用上有明显的区别和联系。首先,“除非”通常用于表示唯一的条件,即只有在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才发生某种结果。例如,“除非你表现很好,否则老板不给你加薪”。这种用法强调了条件的唯一性和必要性。
相比之下,“如果”则表示一种假设或条件,可能包含其他影响结果的因素。例如,“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就去爬山”。这里的“如果”隐含着除了不下雨之外,还有其他可能影响最终决定的因素。
“只要”则表示最低或必要条件,通常不隐含相反的意义,而是隐含其他条件的意义,其后的条件一般包含说话人希望实现的感情色彩。例如,“只要明天不下雨,我们就去爬山”,这里的“只要”强调的是满足不下雨这一条件即可。
总结来说,“除非”用于表达唯一的条件,强调条件的必要性和唯一性;而“如果”和“只要”则用于表达假设或最低条件,可能包含其他影响结果的因素。
在不同方言中,“除非的表达方式和含义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在普通话中,“除非”通常用于表示条件,如“除非你努力下功夫,否则你将永远打不好网球”。而在粤语中,“除非”可能被翻译为“除非”,但具体用法和语境可能有所不同。
此外,英语中的“unless”也有类似的用法,例如:“This baby seldom cries unless he is tired.”(这个婴儿除在疲倦时很少哭)。这表明不同语言中对“除非”的理解和使用可能有相似之处,但具体表达和语境可能会所不同。
在法语中,“à moins que”和“sauf”也用于表示条件,如“他会来,除非他生病了”。这显示了不同语言中对条件表达的多样性。
在文学作品中,“除非”这一表达的应用案例非常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类似地,在其他文学作品中,“除非”常用于描述某种特定条件下才会发生的事情,比如“除非有意外事故,我会一定到场”。
转折关系的表达: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这种转关系被用来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如“除非我心底里发出来的痛苦呻吟,会像一重云雾一样把我掩过了追寻者的眼睛”。
假设句的运用:
这种假设句通常用于探讨某种假设条件下的结果,从而引发读者对现实世界的反思。
文学创作中的象征意义: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除非”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连词,而是具有象征意义。例如,卡罗尔·希尔兹的作品中,“除非”被用来揭示潜藏在混乱之下的秩序,象征着一种希望和善意。
名人名言和生活哲理:
综上所述,“除非”在文学作品中的用非常广泛,不仅用于表达条件句和转折关系,还具有象征意义和哲理深度。
在法律语言中,“除非”一词具有特定的用法和含义。它源自拉丁语“nisi”,意为“除非”或“如果不”,法律领域中用于表示某些事项必须在特定时间之前生效,否则将被修改或采取其他措施阻止其生效。
例如,在离婚案件中,“除非”命令通常以“除非向法院提出充分理由,否则应解除于(日期)之间AB和CD结婚,因(原因)”的形式出现。这为任何反对离婚的方提供了时间,使其能够提出反对。当双方均未提出反对时,自动解除生效。这种命令最初是“除非”命令,并在授予后六个月内不得变为绝对命令,允许任何人(包括女王的代理)在命令变为绝对命令之前向法院提出理由,说明由于未向法院提出重要事实,不应将命令变为绝对命令。
此外,“除非”还用于描述由单一法官和陪审团审理的民事案件的法庭程序。根据英惯例,如果事实问题被提出,它将被记录在案,并由来自案件发生地的县的陪审团在温斯顿进行审判,除非在指定日期之前,法官们必须到达相关县并在那里审理案件。
在国际贸易术语中,“除非另有规定”也常用于合同中,表示对主句约定内容的特别强调。例如:“除非合同另有约定、除非法律另有规定、除非双方另有商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