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盗取的意思

dào

盗取

拼音dào qǔ

1.盗取常用意思: 窃取;盗窃。

词性动词
近义词 窃取 , 偷盗 , 盗窃

例句 1.警方抓捕了一名涉嫌盗取他人财物的嫌疑犯。
2.他利用职务之便盗取公物,目前已被移送法办。


盗取是什么意思

“盗取”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ào qǔ,意思是窃取或掠夺。根据不同的文献和法律解释,“盗取”通常指的是以非法手段获取他人的财物或财产的行为。例如,在《汉书·田延年传》中提到“盗取其半”,表示非法占有了一部分财物。

在现代法律语境中,“盗取”与“盗窃”有相似的含义,都是指未经允许或同意,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涉及故意和意图永久剥夺所有者对财产的所有权。例如,如果某人误将他人物品当作自己的并保留下来,但没有欺骗和永久剥夺的意图,则不构成盗窃罪。

“盗取”也可以用于描述其他形式的非法获取,如通过欺骗、威胁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他人的财物或服务。在某些情况下,“取”还可以指代知识产权的非法使用或复制,尽管这在法律上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和处理。

“盗取”是一个涉及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术语,其核心在于未经允许或同意,并带有意图永久剥夺所有者权利的动机。

盗窃与盗取在法律上的区别是什么?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直接回答“盗窃与盗取在法律上的区别是什么?”这一问题。我搜索到的资料主要讨论了盗窃(Larceny)与盗窃(Theft)之间的区别,而不是盗窃(Stealing)与盗取(可能指盗窃)之间的区别。因此,我们无法基于我搜索到的资料来详细回答关于盗窃与盗取的区别。

然而,我们可以从我搜索到的资料中提取一些相关信息,以帮助理解盗窃与盗窃的区别:

  1. 定义
  2. 盗窃(Larceny)通常指未经所有者同意,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行为,其核心在于永久剥夺所有权。盗窃的范围可能扩展至包挪用公款和其他形式的金融欺诈。
  3. 盗窃(Theft)是一个更广泛的术语,涵盖了多种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行为,包括盗窃、入室盗窃、劫、贪污等。

  4. 涉及的财产

  5. 盗窃通常涉及有形财产,如珠宝、电子产品等。
  6. 盗窃可能涉及有形、无形或知识产权的财产。

  7. 法律要求

  8. 盗窃要求证明永久剥夺所有权的意图。
  9. 盗窃虽然也要求意图,但其应用范围更广,可能包括暂时剥夺或非法占有服务。

  10. 量刑

  11. 盗窃根据被盗物品的价值被分为大额盗窃和小额盗窃,具体取决于被盗物品的价值和数量。
  12. 盗窃的量刑考虑了可责性和危害,以及加重或减轻因素。

尽管这些信息有助于理解盗窃盗窃的区别,但它们并没有直接回答盗窃与盗取的区别。

盗取行为在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如何界定和处罚?

在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中,盗取行为的界定和处罚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对盗窃行为的定义和处罚方式:

  1. 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州)
  2. 根《1935年刑事综合法案》第134条,盗窃被定义为未经财产所有者同意,以不诚实的方式处理财产,并意图剥夺所有者对财产的所有权或严重侵犯所有者的财产权利。如果涉及机动车盗窃,基本罪行的最高刑罚为10年监禁,加重罪行的最高刑罚为15年监禁。

  3. 中国香港

  4. 根据《盗窃条例》第2条,盗窃的定义与英格兰和威尔士的《1968年盗窃法》几乎相同。然而,中国香港的“不诚实”测试已由最高法院的“伊维测试”取代。盗窃罪的处罚根据被盗物品的价值和性质分为不的罪行。

  5. “中华民国”

  6. 根据《“中华民国刑法》第320条,盗窃罪包括非法窃取他人动产或不动产,以及未遂犯。盗窃罪的处罚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7. 加拿大

  8. 根据《加拿大刑法》第327条至334条,窃被定义为未经授权占有、使用或处置他人财产,并意图永久剥夺所有者或合法占有者对财产或其使用权的意图。盗窃罪根据被盗物品的价值和性质分为不同的罪。

  9. 美国

  10. 美国各州对盗窃的定义和处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盗窃分为小额盗窃和大额盗窃,小额盗窃通常被视为轻罪,而大额盗窃可能被视为重罪。如,在密歇根州,价值150美元的珠宝盗窃构成小额盗窃,最高可判处90天监禁;价值超过1000美元的盗窃构成重罪,最低刑期为一年。

  11. 英国

  12. 根据《1968年盗窃法》,盗窃被定义为个非法占有属于他人的财产,意图永久剥夺该财产的所有权。任何因盗窃被判有罪的人将面临最高不超过七年监禁的刑罚。

  13. 苏联(前苏联)

  14. 在苏联,盗窃被定义为秘密窃取财产的行为。对于国家或社会财产的盗窃,惩罚比个人财产的盗窃更严厉。特别加重的情节包括重复盗窃、团伙盗窃、使用技术手段盗窃等。

  15. 德国

  16. 德国刑法典第248条第1款规定,意图不法获取电力,不符合规定的导线从电力设备或设施中盗用他人电力的,处五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

同国家和地区对盗窃行为的定义和处罚方式各有不同,但普遍要求行为人未经授权占有、使用或处置他人财产,并具有永久剥夺所有者或合法占有者对财产或其使用权的意图。

知识产权盗取的法律后果和处理方式有哪些?

知识产权盗取的法律后果和处理方式主要包括下几个方面:

  1. 民事责任
  2. 停止侵害:法院可以判决侵权者立即停止侵权行为
  3. 消除影响:要求侵权者采取措施消除其行为对权利人造成的不良影响。
  4. 赔礼道歉: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赔礼道歉,以恢复权利人的名誉。
  5. 赔偿损失:侵权者需赔偿权利人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经济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6. 没收违法所得:将侵权者因侵权行为所获得的非法收益予以没收。
  7. 销毁侵权复制品:销毁所有侵权复制的物品,如盗版光盘、书籍等。
  8. 罚款:根据具体情况,法院可以对侵权者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

  9. 行政责任

  10. 没收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对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设备和工具进行没收。
  11. 吊销营业执照:在严重情况下,相关部门可以吊销侵权者的营业执照,使其无法继续经营。

  12. 刑事责任

  13. 监禁:对于情节严重的知识产权盗取行为,侵权者可能面临监禁。根据具体情节,监禁时间可以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
  14. 罚款:除了监禁外,还可能处以高额罚款。例如,个人可能面临最高25万美元的罚款,公司首次犯罪可能面临最高500万美元的罚款,后续犯罪可能面临最高1000万美元的罚款。
  15. 其他处罚:包括财产的查封、扣押和冻结等措施。

  16. 特别严重后果的认定

  17. 根据刑法修正案(十一),如果知识产权盗取行为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因侵犯商业秘密违法所得数额在一定金额以上,将认定为特别严重后果。例如,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损失数额或者因侵犯商业秘密违法所得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或者直接导致商业秘密的权利人因重大经营困难而破产、倒闭的,应当认定为特别严重后果。

  18. 预防措施

  19. 注册法律保护:通过注册专利、商标和版权来获得法律保护。
  20. 实施安全措施:采用强大的网络安全措施保护字资产和敏感信息,如使用加密、安全网络和定期更新安全软件。
  21. 教育和培训员工:教育员工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建明确的政策和程序。
  22. 监控和执行知识产权权利:保持警惕,监控潜在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并利用法律补救措施来执行知识产权权利。

总之,知识产权盗取的法律后果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具体处罚措施取决于侵权行为的严重程度和造成的损失。

如何区分误拿与盗取在法律上的差异?

在法律上,误拿与盗取的区分主要体现在行为人的主观意图、行为方式以及财物的占有状态上。以下是详细的区分方法:

  1. 主观意图
  2. 盗窃: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他人财物。例如,张三将李四自行车挪至隐蔽角落,即使张三未实际控制占有自行车,也已转移了李四对自行车的占有,构成盗窃罪。
  3. 侵占:行为人在持有他人物后,明知是他人财产仍拒绝归还。例如,李女士把别人行李箱里面的财物据为己有,拒不返还的行为,就构成侵占罪。

  4. 行为方式

  5. 盗窃:行为人通过秘密手段获取他人财物。例如,盗罪的对象仅限于他人持有之动产,行为人在实施盗窃行为之前,尚未持有他人财物。
  6. 侵占:行为人在持有他人物后,采取欺骗、抵赖等手段使持有变为非法占有。例如,侵占罪的对象是“自己持有的他人之物”,行为人在实施侵占行为之前,已经持有人财物。

  7. 财物的占有状态

  8. 盗窃:行为人获取财物时,财物处他人的占有状态。例如,盗窃罪的对象是“他人持有的他人之物”。
  9. 侵占:行为人获取财物时,财物已经处于其控制之下。例如,侵占罪的对象是“自己持有的他人之物”,行为人在实施侵占行为之前,已经持有他财物。

  10. 具体案例分析

  11. 误拿他人电脑包知晓拒绝归还:如果行为人在误拿他人电脑包后,明知是他人财产仍拒绝归还,则构成侵占罪。
  12. 下飞机行李箱被错拿:如果行为人在下飞机时错拿了他人的行李箱,并且在发现后拒不归还,则构成侵占罪。

总结说,误拿与盗取在法律上的差异主要在于行为人的主观意图、行为方式以及财物的占有状态。

盗取行为的心理动机是什么?

盗取行为的心理动机是多方面的,涉及个人心理、社会环境和情感因素。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主要的心理动机:

  1. 虚荣心理:一些人为了满足虚荣心而盗窃,这种心理源于盲目攀比享受主义,与法治和道德标准背道而驰。

  2. 报复心理:嫉妒或报复心理驱动下,性格孤僻、不合群的人过盗窃来解气,以达到心理平衡。

  3. 侥幸心理:初次得手后,胆子变大,认为可以再次得手,这种心理使盗窃行为越陷越深。

  4. 虚心理:长时间的无聊和寂寞导致消极心态,缺乏人生目标和自信,容易走上违法道路。

  5. 偷窃癖:明确目标的盗窃行为,寻求刺激,源于变态心理,与环境因素有关,但个性品质是主要驱动力。

  6. 社会争夺心理动机:青少年渴望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认可,但因家庭不和谐、学业压力或社交困难等原因,自尊心受挫,心理压力增大。为了在同伴中获得更高地位和认知,他们可能选择盗窃,通过物质财富来满足社会地位和认可的需求。

  7. 物质需求心理动机: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成长阶段,对时尚、娱乐等需求日益增长,但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无法通过正当手段满足。因此,一些青少年选择盗窃来获取所需的物质财富,解决物质需求。

  8. 刺激和刺激追求心理动机:青少年渴望刺激和冒险,同时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盗窃行为提供了一种获得刺激和服困难的方式,同时也带来非法手段下的认可和赞赏。

  9. 缺爱表现:偷窃小物品可能是对关注和爱的渴望。与叛逆期孩子通过打架、逃课寻求父母关注相似,偷窃者也试图通过偷窃获得身边人的关注。

  10. 爱占小便宜:有些人心理上没有疾病,只是出于对小便宜的追求,即使物品对自己无用,也会选择偷窃。反映了道德上的缺陷,而非心理问题。

  11. 拜金主义和唯利是图:部分盗窃犯会因为盲目攀比后的落差造成的失落感,不惜通过犯罪的方式去寻求内在平衡。

  12. 缺乏责任感:部分窃者缺乏责任感,将他人财物视为可随意取用的资源。

  13. 心理障碍:具有偷盗心的人多在幼年或青年时期出现,每次偷盗后会感到满足和愉悦,但难以改过。这种行为并非为了金钱或明显目的,而是出于心理障碍。

  14. 情感触发:如成瘾或绝望,使个体为满足即时需求而采取盗窃行为。

  15. 外部环境因素:成长于盗窃被接受或犯罪行为普遍的环境中,或受到同伴压力影响。

盗取行为的心理动机复杂多样,涉及个人心理、社会环境和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