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窃取的意思

qiè

窃取

拼音qiè qǔ

1.窃取常用意思: 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

词性动词
近义词 夺取 , 盗取
例词窃取职位

例句 1.偷盗光缆是一种窃取国家财产的违法行为。
2.警方抓捕了一名涉嫌窃取他人财物的嫌疑犯。

窃取引证解释

1. 偷窃;偷取。

1. 大率是为君子设,非小人盗贼所得窃取而用。 《朱子语类》卷六六
2. 而欲一旦窃取其名,以欺后世,苟《春秋》不为正之,则世之为仁者相率而为伪也。 宋 《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论》 苏轼
3. 霸者之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己之欲。 明 《传习录》卷中 王守仁
4. 政党每一主张一政策,政府必立即窃取而实行之,以夺其翘异之标帜。 《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 梁启超

2. 谦辞。采用。

1. 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孟子·离娄下》
2. 先生之注《老子》,则可谓得其髓者矣,乃窃取先生之意而为之铭。 明 《吏部郎中薛西原墓志铭》 唐顺之
3. 敬才弱,不敢犯东坡,因颠倒其局用之;至变化则窃取子长,严整则窃取孟坚也。 清 《上举主陈笠帆先生书》 恽敬


窃取是什么意思

“窃取”一词在中文中通常指秘密地夺取他人的财物、地位或机会等。这个词语的拼音为“qiè qǔ”,是一个动词,其基本含义是偷窃或盗取。在法律上,“窃取”通常与盗窃罪相关联,指的是以非法占为目的,未经他人同意或违背他人意愿,秘密地将他人的财物转移为自己或第三者占有。

窃取的行为特征包括秘密性、非力性和违反财产占有人的意志。例如,盗窃罪中的窃取行为可以是秘密进行的,也可以是公开进行的,关键在于是否违背了财产所有者的意愿。此外,窃取不仅限于小件物品,也可以涉及重要文件、秘密情报等。

不同的法律体系中,“窃取”的定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法律体系中,盗窃罪可能被定义为秘密窃取,而在其他体系中,盗窃罪可能包括公然窃取。在中国刑法中,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包括未经授权占有或使用他人财产,并且有剥夺所有者或有权占有该财产的意图。

除了盗窃罪,“窃取”还可以用于描述其他非法获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如贪污、侵吞等。例如,在贪污罪中,“窃取”通常指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窃取”是一个涉及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广泛概念,不仅限于秘密行为,也可以是公开行为,关键在于是否违背了财产所有者的意愿和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窃取在不同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定义和区别是什么?

窃取在不同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定义和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定义上的差异
  2. 在英国,盗窃被定义为“故意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意图永久剥夺其有权”。而在美国,盗窃的定义可能因州而异,但通常分为大盗窃和小盗窃,大盗窃可能被视为重罪,而小盗窃通常被视为轻罪。
  3. 在加拿大,盗窃罪由《加拿大刑法》第9部分处理,根据被盗物品的价值和性质分为两种不同的犯罪。
  4. 在中国,盗窃罪的手段通常被认为是“秘密窃取”,即在财物占有人面前以平和方式取得财物。

  5. 构成要件的不同

  6. 盗窃的构成要件通常包括未经授权的占有、使用或处置他人财产,同时必须存在故意不诚实和永久剥夺所有者或合法占有者对财产或其使用权的意图。
  7. 在某些司法管辖区,盗窃与抢劫等财产犯罪行为同义;在其他司法管辖区,盗窃取代了抢劫。

  8. 法律条款和处罚的差异

  9. 在荷兰,盗窃被定义为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最高可判处4年监禁第五类罚款。
  10. 在爱尔兰,盗窃是一种法定犯罪,根据财产的价值和性质分为不同的罪行。
  11. 在罗马尼亚,盗窃罪的刑罚范围从1年到20年不等,具体取决于盗窃行为的严重程度和后果。

  12. 与其他犯罪的区别

  13. 盗窃与欺诈之间的界限有时模糊,因为欺诈可能包括通过欺骗他人拿走财产或金钱。身份盗窃和其他可能被称为网络犯罪的罪行通常由《2006年欺诈法》涵盖。
  14. 盗窃、入室盗窃和抢劫的区别在于:盗窃指在没有使用暴力的情况下拿走他人的财产;入室盗窃是指非法进入他人住所偷窃;抢劫是指使用暴力或威胁使用暴力从人身上偷窃。

  15. 立法历史和演变

  16. 盗窃罪起源于17世纪英国的普通法,随着时间的移,英国法院认识到需要扩大盗窃罪的概念,并根据盗窃的方式创造了新的罪行,如贪污罪和盗窃罪。
  17. 美国,大多数司法管辖区已经从法定代码中删除了盗窃罪,转而采用一般盗窃法。

综上所述,窃取在不同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定和区别主要体现在其法律条款、构成要件、处罚幅度以及与其他犯罪的区别上。

如何区分窃取与其他非法占有行为(如贪污、侵吞)的界限?

区分窃取与其他非法占有行为(如贪污、侵吞)的界限,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 犯罪对象
  2. 贪污罪:主要针对公共财产,即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3. 侵吞:同样涉及公共财产,但更侧重于行为人基于职务而管理、控制、支配、占有下的财物被非法占为己有。
  4. 窃取:通常指违反占有者的意思,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他人占有的公共财物转移给自己或第三者占有。

  5. 行为方式

  6. 侵吞:通常指监守自盗,即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自己合法控制的公共财物据为己有。
  7. 窃取:则可能涉及秘密获取并占有公共财物,如出纳员窃取自己管理的保险柜内的金钱。

  8. 占有状态

  9. 侵吞:行为人对财物有合法的占有权,但非法转归己有。
  10. 窃取:则涉及将他人占有的财物转为自己或第三者占有。

  11. 法律适用

  12. 贪污罪:适用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共财物的行为。
  13. 侵占罪:适用于代为保管他人财物并加以侵占的行为,其对象可以是公共财物也可以是私人财物。
  14. 盗窃罪: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财物在盗窃时不在行为人控制之下。

贪污罪、侵吞和窃取在犯罪对象、行为方式和占有状态上存在明显区别。贪污罪主要针对公共财产,侵吞侧重于行为人基于职务的非法占有,而窃取则涉及秘密获取他人占有的财物。

窃取罪的构成要件在中国刑法中具体包括哪些要素?

根据中国刑法,窃取罪(即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具体包括以下要素:

  1. 客体要件:盗窃罪侵犯的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能。所有权一般指合法的所有权,但有时也有例外情况,如盗窃违禁品。

  2. 客观要件:行为人必须有实际窃取数额较大或多次窃取的行为。窃取是指违反被害人意志,将他人占有的财物转移为自己或第三者占有。窃取行为可以是秘密的,但不能仅限于秘密窃取。窃取手段没有限制,即使使用骗方法,只要没有让被害人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也构成盗窃。

  3. 主体要件: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达到刑事责任年龄(1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能构成。新修改的刑法取消了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少年犯惯窃罪、重大盗窃罪的事责任规定。

  4. 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行为人明确意识到其盗窃行为的对象是他人所有或占有的财物,并对盗窃后果有预见。非法占有不仅包括自己占有,也包括为第三者或集体占有。

在现代法律实践中,窃取行为的证据收集和证明标准有哪些变化?

在现代法律实践中,窃取行为的证据收集和证明标准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证据类型和种类的多样化
  2. 直接证据包括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现场痕迹、证人证言、派生证据和视听资料等。
  3. 间接证据在无直接证据时起到决定性作用,如监控录像画面可作为控告犯罪嫌疑人的有效证据。
  4. 新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笔录以及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等多种证据类型。

  5. 证据收集的规范性和合法性

  6. 司法机关应根据刑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规范证据收集工作,确保证据的及时、准确、全面和合法。
  7. 对于通过信息网络窃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需要合犯罪嫌疑人供述、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着重审查证明犯罪嫌疑人侵入信息网络、数据库时的IP地址、MAC地址、侵入工具、侵入痕迹等内容的现场勘验检查笔录以及涉案程序(木马)的司法鉴定意见等。

  8. 证据标准的细化和统一

  9. 不同地方开始制定不同罪名案件在立案、逮捕或起诉时的证据标准,服务一线办案。例如,福建省永安市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统一细化“盗窃、故意伤害、抢劫、交通事、诈骗、贩毒罪”证据标准后,对六类案件涉及定性定罪问题的认识趋于统一,提高了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
  10. 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先后制定刑事案件审查捕指引、刑事公诉案件证据指引,明确了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的证据标准。

  11. 证据的综合分析判断

  12. 在审查起诉阶段,需要构建证据链条,审查犯罪事实、查明作案人员、作案手段、犯罪金额、赃物去向、作案动机及预谋情况等。
  13. 电子数据与嫌疑人身份及其行为的关联性审查也是重要环节。

  14. 疑罪从无原则的应用

  15. 若难以确证监控录像等证据,则应从有利于被告的角度,遵循疑罪从无原则。

窃取行为心理动机和社会影响有哪些研究或案例分析?

窃取行为的心理动机和社会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问题,涉心理学、社会学和法律等多个领域。以下是对相关研究和案例分析的详细探讨:

心理动机

  1. 探索欲望与控制欲望: 偷窥者可能出于对他人隐私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此外,偷窥者可能感到对他人的控制欲望,通过偷窥行为来获取一种权力感。

  2. 自卑感与自尊心: 偷窥者可能具有自卑感,通过偷窥行为来提升自己的自尊心和满足虚荣心。这种心理点可能导致他们在社会中感到不安全或被排斥,从而采取偷窥行为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3. 精神健康问题: 偷窃女性衣物的行为可能与恋物癖或盗窃癖等心理障碍或异常性癖相关。恋物癖者对非生命物体产生强烈性兴趣,而盗窃癖患者无法抗拒偷窃冲动,即使物品无实际价值,偷窃行为能带来短暂心理满足。

  4. 经济困境与社会压力: 经济困难是偷窃的常见动机之一,但其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文章分析了偷窃行为的心理和社会影响,包括个人在经济困境下的诱惑、对权和控制的渴望、以及社会规范和期望的影响。

  5. 同伴压力与社会疏离感: 同伴压力可能导致从简单的恶作剧到更严重的犯罪行为,如吸毒和盗窃。社会疏离感也可能促使个体通过盗窃行为来寻求归属感或认同感。

社会影响

  1. 侵犯隐私权: 偷窥行为是一种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不仅对被偷窥者造成了伤害,也反映了偷窥者的心理动机和社会影响。被偷窥者可能感到恐惧、羞耻和困惑,严重时甚至导致理创伤。

  2. 破坏社会信任与秩序: 偷窥行为对社会秩序和社会信任产负面影响,可能导致法律纠纷和社会矛盾。这种行为破坏了个体的隐私权,也破坏了社会的信任和安全感。

  3. 法律后果与道德观念: 在中国,偷窥行为可能面临刑事处罚。法律明令禁止此类行为但仍有人因各种原因涉足此类违法活动,侵犯受害者隐私权,引发公众对个人安全与公共秩序的担忧。

  4. 社交媒体的影响: 社交媒体时代的偷窥文化导致人们对隐私问题的淡漠,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这种文化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和监管,以保护每个人的隐私和安全。

预防与应对措施

  1. 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公众对心理疾病的认知与理解,有助于减少误解与偏见,为患者营造更友善的社会康复境。通过教育和支持项目来培养诚实的价值观,提供财务援助和心理支持,帮助个体克服经济挑战,减少偷窃风险。

  2. 社区支持与安防措施: 社区应强化安防措施,定期排查安全隐患,共同营造安全生活环境。公众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选择封闭且监控设施完备的区域晾晒私人物品,发现可疑行为立即报警。

  3. 法律制裁专业治疗: 对于偷窃行为,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来解决这一复杂问题,创造一个更安全、更公平的社会。疗贪污癖通常涉及心理治疗,包括团体治疗、家庭咨询和与治疗师的咨询,以帮助患者识别不健康的盗窃信念,并学习放松和压力管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