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看到他苦苦哀求的样子,我不忍拒绝他。
2.看到他睡得那么香,我实在不忍叫醒他。
1. 不忍心。指感情上觉得过不去。
引
1. 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弟不忍即位也。
《
2.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
《史记·项羽本纪》
3. 族人不忍,谓俟小祥追荐亡者,而后公议立继。
明
《原李耳载·女变男形》
李中馥
4. 金竹轩在整个过程中一句话没说,可看到别人咬牙切齿指着鼻子批判他,总觉着有点不忍。
《双猫图》
邓友梅
2. 不能忍耐;不能忍受。
引
1.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
2. 陈留阮士瑀伤于虺,不忍其痛,数嗅其疮,已而双虺成于鼻中。
晋
《搜神记》卷十二
干宝
3. 不忍药石之苦、针砭之伤,一旦流而入于骨髓,则愚恐其苦之不止于药石,而伤之不止于针砭也。
宋
《休兵久矣而国益困策》
苏轼
3. 不抑制;不收敛。
引
1.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楚辞·离骚》
2. 高论尧舜之道,不忍桀纣之性,生为世笑,死为愚鬼,不亦哀乎?
汉
《为幽州牧与彭宠书》
朱浮
4. 不愿意。
引
1.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史记·
2. 久游不忍还,迫迮冠盖场。
宋
《昆山慧聚寺次孟郊韵》
王安石
3. 〔妻子〕到于庵门,见学究疾病,不忍见之,用手掩口鼻,斜身与学究饭吃。
《三国志平话》卷上
5. 舍不得。
引
1. 宁见朽贯千万,而不忍贷人一钱;情知积粟腐仓,而不忍,贷人一斗。
《后汉书·王符传》
2. 洪州向西顾,不忍暂忘君。
唐
《再到洪州望西山》诗
曹松
3. 九妈见了这锭大银,已自不忍释手。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4. 予初阅时,不忍释卷。
清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
李渔
5. 此刻呀,他还不忍和同志们告别。
《木瓜树的风波》诗
郭小川
“不忍”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bù rěn”,主要表示在情感上无法忍受或不愿意看到某种情况发生。具体来说,“不忍”有以下几个含义:
不忍心:指在情感上觉得过不去,例如看到小动物受伤时的内心感受,或者不愿意伤害他人。
不能忍受:表示对某种情况、行为或决定感到困扰、痛苦或不愿意接受。例如,在《孟子·离娄下》中提到的“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舍不得:表不愿意放弃或离开某人或某物,如“不忍释卷”形容舍不得放下书本。
不忍耐:指不忍受,如《论语·卫灵公》中提到的“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不忍直视:形容某种情况或场景太过糟糕、尴尬或令人不适,以至于人们无法直接面对或观看。
从儒家思想的角度来看,“不忍”是仁爱的重要体现,孟子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这是人性中善良的一面,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特征之一。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对他人苦难的同情上,还体现在对自然和生态的保护上,儒家强调在生态伦理中也要保持“不忍之心”。
此外,“不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应用,比如在描述令人痛心或悲惨的情景时,常用成语如“惨不忍睹”、“目不忍视”等来表达。这些成语展示了“不忍”在表达同情和道德感方面的丰富内涵。
不忍”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和道德内涵的词语,体现了人们对痛苦和不幸的敏感和同情,同时也反映了人类社会互助和同情心的重要体现。
孟子在儒家思想中强调“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人性中固有的善良和同情心。孟子认为,每个人天生都具备怜悯体恤他人的心情,这种情感是主体自身的非功利性的纯道德良心。他指出没有恻隐之心、无羞恶之心、无辞让之心、无是非之心的人并非真正的人,这些情感的存在具有先天性和普遍性,是与生俱来的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孟子进一步阐述,同情心、羞耻心、谦让心和是非心是人性的四种基本发端,它们分别对应仁、义、礼、智的范畴。他认为,人若缺乏这四种发端,就不是真正的人。孟子的推导基于人性的前提,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此为基础推导出仁政理想。
孟子还强调,古代圣王正是基于这种怜悯之心,制定了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使得治理天下变得容。他指出,用这种心来治理国家或地区,就像在手掌心运转东西一样容易。孟子鼓励人们要扩大充实这种心,就像火刚燃起、泉刚涌流,如果能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扩充,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孟子通过描述人们在看到幼童即将落入井中时的恐惧和同情,来说明这种不忍心之心并非出于对幼童父母的结交或追求名声,而是发自内心的善良和同情。他指出,先王正因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行不忍人之政,便是恩于人的良政。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在儒家思想中具有核心和始基的意义,是孟子心学体系中的理基石。他肯定了“善根”人皆有之,扩充以此“善根”为肇始的四端,充分显现人的善性。
在现代汉语中,“不忍直视”这个成语的具体应用和例子广泛而多样。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其具体应用:
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现象面前,我们可能会感到无法接受,这种无法接受让我们无法直视这些现实。
认知层面:
在某些轻松愉快的场合,人们可能会用“不忍直视”来形容一些令人捧腹的趣事,这种用法使得这个成语具有一定的幽默感。
道德层面:
当面对一些不道德不合法的事情时,我们可能会感到愤怒、失望,这种情感让我们无法直视这些事情。因为我们知道,作为有道德感的人,我们有责任去谴责这些不道德的行为,有务去维护社会的正义。
网络流行语:
网络上,“不忍直视”常用于形容因为情景特别尴尬或者奇怪,而使人无法正眼看待的情况。例如,当一个严肃的领导在全公司的人面前出丑时,人们会说“那场面真是不忍视啊”,表达的是那个严肃的领导出了丑,所有人都看到了,真是太尴尬了。
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忍”这一情感的表达非常丰富,涵盖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离别的哀愁、对爱情的渴、对亲情的思念、对道德的坚守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下是一些经典例证:
林逋的《相思令·吴山青》:“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争忍有离情。”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离别的不舍。
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孟子还在《梁王章句上第七节》中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这句话反映了君子对生命的尊重和不忍心看到生灵受苦的情感。
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在《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节》中,孟子提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强调了通过苦难来锻炼人的意志和品德的重要性。
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强调:
孟子在《告子章句下第十五节》中还提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同样强调了通过苦难来锻炼人的意志和品德的重要性。
对亲情的思念:
将“不忍”的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特别是在生态保护和社会互助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培养感恩和意识:首先,我们需要克服自然剥夺症”,与周围的世界建立联系,恢复身心健康。即使是在废弃的荒地上发现一丛野草,也要花时间观察、思考和欣赏自然。同时,关注环保组织的动态,了解本地环境问题,并参与改善社区生活质量的行动。
承认和处理负面绪:面对生态焦虑和悲伤时,我们需要承认并管理这些负面情绪,避免气候否认,并激发更大的动机去参与环保行动。通过与志同道合的人连接,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能量共享,参加当地环保团体或气候咖啡馆,可以帮助处理情绪和振兴精神。
采取具体行动行动赋予我们力量,将愤怒转化为积极的行动。我们可以研究社会如何改变,参与适应气候变化的项目,学习土地管理技能,追求社会或生态正义,寻找情绪处理的空间,调整职业以符合价值观,创造个人宁静空间,并采取实际行动减少对地球的影响。
社区支持和合:社区是适应这个可怕新世界最强大的因素。通过共享脆弱性进行哀悼,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意识到自己并不孤单。团队合作是拯救地球的关键,我们需要志同道合的人,拥有不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来共同构思和实施可持续的想法。
教育和沟通:与那些不关心环境的人进行有意义的对话是有帮助的。尝试与他们交谈,询问他们的信仰和是什么让他们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你可以表达你的观点,不一定强迫他们立即改变。通过提出事实和可信来源来与他们辩论,在交谈时保持开放的心态。
志愿服务和社区参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净滩行动或保护母亲河的活动,可以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弘扬志愿精神,营造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不忍”与其他类似情感词汇(如“同情”、“怜悯”)的区别和联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析。
从定义上看,“不忍”通常指对他人痛苦或不幸的深切同情和无法忍受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对人的同情上,也适用于对动物的怜悯。例如,在孟子的哲学中,“不忍人之心”就是指不忍害人,也不见他人受害,这实际上是一种怜悯心和同情心。
相比之下,“同情”更多地强调将他人的不幸视为自己的不幸,从而产生同感理解。例如,当看到朋友因考试失败而沮丧时,我们可能会感到同情,因为我们会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处于同样的境遇。而“怜悯”则更多地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出发,对他人所处的困境表示同情。
在使用上,“同情”常用于表达对他人不幸的深切理解,如对考试落榜的朋友表示同情;而“怜悯”则常与“怜悯的目光”、“怜悯之情”等词组合使用,如对被上司责备的同事表示悯的目光。
此外,“不忍”在孟子的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四端”之一的“恻隐之心”,是基于人类意识之觉而产生的真正同情。这种情感不仅限于特定场合,而是能够超越场合限定,被自觉推扩。
总结来说,“不忍”与“同情”和“怜悯”的区别在于其更加强调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和无法忍受的心痛,而“同情”和“怜悯”则分别侧重于同感和从旁观者的角度表达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