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习气的意思

习气

拼音xí qì

1.习气常用意思: 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或坏作风。

词性名词
近义词 习惯 , 习性
例词不良习气

例句 1.他总是改不了这种公子哥儿的习气。
2.你必须努力克服身上的这些不良习气。

习气引证解释

1. 佛教语。谓烦恼的残余成分。佛教认为一切烦恼皆分现行、种子、习气三者,既伏烦恼之现行,且断烦恼之种子,尚有烦恼之余气,现烦恼相,名为“习气”。

1. 摧伏众魔及诸外道,灭除一切烦恼习气,入菩萨地,近如来地。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2. 汝三毒习气未尽,以是故,汝影覆时,恐怖不除。 《大智度论·释初品》

2. 习惯;习性。后多指逐渐形成的不良习惯或作风。

1. 东坡习气除未尽,时复长篇书小草。 宋 《再和潜师》 苏轼
2. 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气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 清 《明夷待访录·财计》 黄宗羲
3. 滚它的吧,市侩哲学,庸人习气,懦夫行径。 《秋歌》 郭小川


相关词 右军习气

习气是什么意思

“习气”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指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或作风,常带有负面含义。例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用“官僚习气”、“流氓习气”等来形容某些人的行为模式。在佛教语境中,“习气”则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它指的是烦恼的残余成分,即在断除烦恼的现行和种子后,仍残留的烦恼余气,表现为现烦恼相。

佛教认为一切烦恼由现行、种子和习气三者构成,即使断除了烦恼的现行和种子,习气仍会以习惯性的方式表现出来。唯识宗将习气视为种子的名,认为它是现行熏习之气分,具有产生思想、行为及其他有为法的能力,藏于阿赖耶识中。习气分为三种:名言习气、我执习气和有支气,分别对应不同的作用和类型。

在修行过程中,去除习气被认为是达到内心清净和解脱的重要步骤。只有佛才能彻底断除习气,而二乘罗汉仍有习气存在。因此,修行者需要通过忏悔、修行和改变来消除不良的习气。

此外,“习气”在历史文献中也常用于描述逐渐形成的不良习惯或作风,如官僚主义、市侩哲学、庸人习气等。这些不良习惯往往难以改变,需要通过持续的努力和修行才能逐步克服。

“习气”不仅指个人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或作风,也涉及到佛教中关于烦恼残余成分的概念。无论是在个人修养还是在宗教修行中,了解和克服习气都是重要的课题。

佛教中习气的具体定义和分类是什么?

在佛教中,”习气”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由过去的行为和思想形成的内在力量,影响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习气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具体定义和分类如下:

  1. 名言习气:这是依名言熏成的种子,是各种有为法产生的直接原因。名言习气与语言和概念相关,例如共面同对水时,人自然生起水的境相,并赋予水的名言概念。

  2. 我执习气:这是依我执熏成的习气,是现实生活中分别你、我等别的原因。我执习气涉及对自我和他人的执着。

  3. 有支习气:这是由有支熏成的善恶业种子,是后世获得不同果报的原因。有支习气与三界之因相关。

此外,习气还可以分为等流习气与异熟习气,或名言种子与业种子等的分别。唯识宗将习气为种子的异名,是现行熏习之气分,具有产生思想、行为及其他有为法的能力,藏于阿赖耶识中。

在修行中,菩萨修行的十种习气包括菩提心习气、善根习气、教化众生习气等,这些习气有助于菩萨远离烦恼,达到涅槃的境界。通过积累熏习气分,最终可以断伏烦恼。

如何通过修行和忏悔有效去除个人的不良习气?

通过修行和忏悔有效去除个人的不良习气,首先需要认识到修行并非高不可攀,而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修行的关键在于消除不良习惯,因为不良习气会造下各种业障,导致魔考折磨人生,使命运充满苦厄和烦恼。因此,要励志修行,先需要明白真相,进行正确的修炼。修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毅力和恒心,通过修正、修改和修洗自己,最终完善人格。

在佛教中,忏悔被视为菩萨四大法门之一,其重要性不亚于小乘佛法中的忏悔。忏悔的目的是为了消除过去的业障,改过自新,避免未来再造恶业。通过诚恳地礼佛、念佛、称念佛号,向佛菩萨发露罪业,发誓不再重犯恶行。忏悔不仅能化解今生的过错,还能逐渐减轻乃至消除过去世的不善业。

梦参老和尚在开示中强调,修行的法门多样,如禅修、净土信仰或大乘经典的学习,需持之以恒,持续不断。对于过去生中有大善根的人即使暂时随顺恶法,通过猛烈的忏悔心,七日即可忏清净。这种“猛烈”指的是不惜生命,一心战胜敌人,无其他杂念,即使受伤也不知直到被提醒才知。

修行者可以通过读诵经典、供养佛菩萨、布施法界众生,善行功德逐渐消减罪业,清净心灵,重归正道。修止观是调伏心念的智慧法门,通过止息杂念,回归寂静,以及以慧观因,洞察根源,找到解脱的方法,从而转迷为悟。

名言习气、我执习气和有支习气在佛教修行中的具体作用和区别是什么?

在佛教修行中,名言习气、我执习气和有支习气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具有显著的区别。

  1. 名言习气: 名言习气是指依名言熏成的种子,是各种有为法产生的直接原因。它分为表义名言和显境名言两种。表义名言能够诠释义理之音声差别,而显境名言则能了别境界之心、心所法。名言习气主要涉及语言和概念的认知,是理解世界的基础。

  2. 我执习气: 我执习气是由我执熏成的习气,令有情等起自他差别之种子。它分为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两种。俱生我执是与生俱来的执著,见道可断;分别我执则是由第六识意识的分别作用所起的我执,修道可断。我执习气使众生感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是导致烦恼和生死轮回的重要因素。

  3. 有支习气: 有支习气是指能感召三界异熟(即“苦”果)的业种,此业种能引生善恶报的异熟果。有支气分为有漏善和诸不善两种,前者能招感善报,后者能招感恶报。有支习气是超感三界果报的业种子,使众生的转生或得善趣或得恶趣。

总结来说,名言习气关注的是语言和概念的认知,我执习气关注的是自我意识和分别心,而有支习气则关注于业力和果报。这三种习气在佛教修行中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众生的行为和结果。

在现代心理学中,如何解释和处理类似佛教中提的“习气”现象?

在现代心理学中,处理类似佛教中提到的“习气”现象,主要通过自我观察、正念冥想和为改变等方法。这些方法旨在帮助个体识别并改变那些影响情绪控制和行为模式的内在倾向。

  1. 自我观察与觉察:正如所述,通过十年的觉察力训练,作者认识到观察习气的重要性,以开阔视野和避免危险。这与佛教的自我反省和觉察心性相呼应,强调了通过自我观察来识别和理解自己的习气。

  2. 正念冥想:中一行禅提到,通过正念呼吸觉知习气,可以避免犯下同样的错误。正念冥想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方式,已被科学证实对心理疾病和健康有积极影响它帮助个体以一种非评判的方式观察自己的思维和情感,从而逐步改变内心的习气。

  3. 行为改变:指出,性格和习气都是通过不断地重复而形成的习惯。因此,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是处理习气的关键。这需要体有意识地选择新的行为模式,并通过持续的实践来巩固这些新习惯。

  4. 心理治疗:提到,佛学与心理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正念禅修或静观已被科学证实对心理疾病和健康有积极影响。这表明,心理治疗师可以利用这些方法来帮助患者处理习气,促进心理健康。

  5. 认知行为疗法(CBT) :虽然直接证据较少,但CBT是一种基于心理学的治疗方法,它通过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来处理问题行为。这种方法与佛教中强调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相契合,旨在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来达内心的平静和高效。

现代心理学提供了一系列工具和方法来处理类似佛教中提到“习气”现象,包括自我观察、正念冥想、行为改变、心理治疗以及认知行为疗法等。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修行者成功克服了特定的不良习气,并分享了他的经验?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修行者成功克服了特定的不良习气,并分享了他们的经验。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毕陵伽婆蹉阿罗汉:他曾经因骄傲轻慢的性格而激怒水神,但最终在佛陀的教下向水神道歉,从而克服了这一不良习气。

  2. 喇拉曲智仁波切:他严格遵守戒律,不食用不净肉,坚持午不食,并且在任何特殊情况下也从未开过午进餐的先例。他还通过闭关修行金刚橛一百天,获得了些许成就。

  3. 虚云老和尚:他强调严持戒律、扫除习气的重要性,并鼓励修行者放下诸缘、时加觉照、起妄莫续,以达到妙明真心现前的界。

  4. 照元长老:他中年出家后,深悟持戒的基础对于修行的重要性,严持清净禁戒,一言一行都在示现正法修行。

  5. 米拉日巴尊者:他遵从上师的教导,经历了极端苦行,最终获得了精神上的解脱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