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们好像经历了一场血战,浑身伤痕累累。
例句
1.我们做好了要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准备。
1. 指非常激烈的战斗。
引
1. 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唐
《送灵州李判官》诗
杜甫
2. 是役明以万余人当我数万众,虽力屈而覆,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
清
《圣武记》卷一
魏源
3. 看情形,明天要有一场大的血战啦。
《李自成》第一卷第六章
姚雪垠
4. 中原士庶,与贼血战,肝脑涂地,十室九空。
《旧唐书·萧遘传》
5. 你随我血战多年,功劳很大。
《王昭君》第三幕
曹禺
拼音:xuè zhàn
词性:名词
解释:指非常激烈、残酷的战斗或斗争,通常伴随着大量的流血和牺牲。
例句:在这场血战中,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近义词:激战、恶战
反义词:和谈、和解
血战通常指双方在战斗中进行极其激烈且残酷的对抗,往往伴随着大量的伤亡和破坏。这种战斗通常持续时间较长,双方都不愿意轻易退缩或放弃,导致战斗异常惨烈。血战在历史上常被用来描述某些关键战役或持久战中的极端情况。
历史上著名的血战包括:
滑铁卢战役(1815年):拿破仑与英普联军的决战,标志着拿破仑帝国的终结。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与德国之间最惨烈的战役之一,转折点之一。
诺曼底登陆(1944年):盟军在二战中登陆法国诺曼底,开启了西线反击。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大规模战役,秦军获胜。
索姆河战役(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联军与德军的血战,伤亡惨重。
中途岛海战(1942年):太平洋战争中美国与日本的关键海战,美国取得决定性胜利。
葛底斯堡战役(1863年):美国内战中的决定性战役,北方联盟取得胜利。
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二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战,苏联击败德国。
这些战役因其规模、影响和惨烈程度而被历史铭记。
血战在军事战略中通常是指双方在战场上进行的激烈且代价高昂的战斗。其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消耗敌方资源:通过血战,可以大量消耗敌方的兵力、武器和后勤资源,削弱其持续作战能力。
心理震慑:激烈的战斗可以对敌方士兵和指挥官产生心理压力,影响其士气和决策。
争夺关键目标:血战往往发生在争夺关键战略要地或资源时,目的是为了获得对战争进程具有重大影响的优势。
政治影响:在战争后期或关键战役中,血战的结果可能对双方的政治立场和谈判筹码产生重要影响。
历史意义:某些血战可能因其规模或影响而被载入史册,成为战争史上的转折点。
然而,血战通常伴随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资源消耗,因此现代军事战略更倾向于通过其他手段(如信息战、经济制裁等)来实现战略目标,减少直接冲突的代价。
血战对参战双方的心理影响通常是非常深远的。对于参战的士兵来说,经历激烈的战斗和目睹大量伤亡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表现为焦虑、抑郁、失眠和闪回等症状。他们可能会对暴力产生麻木感,或对日常生活失去兴趣。此外,士兵还可能面临幸存者内疚,尤其是当他们在战斗中失去了战友时。
对于指挥官和决策者来说,血战可能导致沉重的心理负担,特别是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决策直接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时。他们可能会陷入自我怀疑和道德困境,甚至影响其后续的决策能力。
总体而言,血战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冲击,还可能对整个军队的士气和凝聚力造成长期负面影响。
血战在现代战争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威慑:血战展示了一方军队的决心和牺牲精神,能够对敌方产生心理威慑,削弱其战斗意志。
战略拖延:通过激烈的血战,可以拖延敌方的进攻节奏,为己方争取时间进行战略调整或调动增援。
政治影响:血战往往能够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可能影响外部势力的介入或支持,从而改变战争的政治格局。
士气激励:对于己方军队和民众,血战可以激发士气和民族精神,增强对战争的信心和凝聚力。
历史象征:某些血战可能成为历史的重要节点,具有象征意义,影响未来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
然而,现代战争更倾向于通过高科技和精确打击来减少人员伤亡,因此血战的意义和发生频率相比传统战争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