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遗民的意思

mín

遗民

拼音yí mín

1.遗民常用意思: 亡国之民或大灾大难之后幸存下来的百姓。

词性名词
近义词

例句 1.这些都是前朝遗民的习惯,所以显得特殊。

2.遗民常用意思: 改朝换代后仍眷恋前朝不肯归顺的人。

词性名词
近义词

例句 1.明朝灭亡后,仍有很多明朝遗民进行“反清复明”的活动。

遗民引证解释

1. 亡国之民;前朝留下的老百姓。

1. 司马致邑,立宗焉,以诱其遗民,而尽俘以归。 《左传·哀公四年》
2. 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 《史记·周本纪》
3. 遗民暗忆名都会,尚绕湖唇唱大堤。 元 《钱塘春感》诗之六 王逢
4. 胜国遗民在,贞心匪石坚。 清 《读顾亭林集二十四韵》 唐孙华
5. 〔秦国〕害怕六国的遗民反抗,叛乱,在武力控制之下,执行全面的文化杀戮,焚书坑儒。 《论中立》 吴晗
6. 遗民沦左衽,何由雪烦冤? 宋 《感兴》诗 陆游

2. 指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

1. 其二老(指伯夷、叔齐)乃答余曰: 吾殷之遗民也。 汉 杜笃
2. 陈石堂名普……以宋遗民不受元聘,隐居授徒,岿然为后学师表。 清 《归田琐记·鼓楼刻漏》 梁章钜
3. 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 鲁迅

3. 指劫后余留的人民。

1. 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 《左传·闵公二年》
2. 当今千里无烟,遗民困苦,陛下不善留意,将遂凋弊不可复振。 《三国志·魏志·卫觊传》

4. 后裔;后代。

1. 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2. 莫与吴俗尚,吴俗多文身。蛟龙刺两股,未变此遗民。 宋 《寄题苏子美沧浪亭》诗 梅尧臣
3. 予观于土风,巴之人有好古乐道之诗焉。今其遗民犹有存者。 清 《父诰》 钱谦益

5. 指隐士。

1. 招取遗民赴僧社,竹堂分坐静看心。 唐 《招客游寺》诗 张登
2. 梁溪陈卿茂,字本符,予未识其人,曾于友人处见其诗笺一幅,玩其词意,亦今日之遗民也。 明 《天香阁随笔》卷二 李介
3. 张遗字瑶星,金陵遗民也。居栖霞一小庵,数十年不入城市,著书十余种。 清 《香祖笔记》卷八 王士禛

6. 泛指老百姓。

1. 伏乞俯加矜恻,特赐奏闻,许令就今年致仕。渔樵故物,复还山泽之癯;耕凿遗民,永被乾坤之造。 宋 《再申省状》 叶
2. 因叹承平遗民,虽妇人犹能如此。 宋 《胡夫人吕氏墓碣铭》 陈亮


遗民是什么意思

“遗民”一词在中文中有多种含义,主要指以下几种情况:

  1. 亡国之民:指在一个国家灭亡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民。例如,在宋朝灭亡后,元朝建立时,那些仍然效忠宋朝的人被称为“宋遗民”。

  2. 改朝换代后的不仕者:在王朝更替时,一些人选择不为新朝效力,而是继续忠于旧朝。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尤为明显,如明朝灭亡后,许多士大夫选择隐居或拒绝为清朝效力,被称为“明遗民”。

  3. 劫后余生的人民:在大动乱或战争之后,幸存下来的人民也可以被称为“遗民”。

  4. 隐士或百姓:有时“遗民”也泛指普通百姓或隐士。

  5. 文化遗民:在文化或政治变革时期,那些仍然坚持旧有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人群,也可以被称为“文化遗民”。例如,在清末民初,一些文人不满新政权而选择保持旧有的文化立场,被称为“文化遗民”。

  6. 历史上的具体人物:在历史文献,“遗民”一词常用于描述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群体,如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的遗民。

“遗民”词不仅指代具体的个人或群体,还反映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现象。它常常与忠诚、文化认同和历史变迁紧密相关,是研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概念之一。

遗民在宋朝灭亡后的社会和文化影响是什么?

宋朝灭亡后,遗民在社会和文化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民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兴起,以文天祥、谢枋得为代表的遗民文人通过诗文创作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异族统治的抗议,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容,并对后世的民族意识产生了深远影。这些遗民不仅在文学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还在理学思想上继续发展,尽管一度受到压制,但其核心思想逐渐渗透到元朝的统治阶层中,并在明清时期重新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主导。

此外,遗民群体在元初杭州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网络,通过密集的交流活动,他们宣泄着世事无常的喟叹,抒发着家破国亡的悲痛,坚定着为大宋和华夏文明守节的信念。这些遗民大多都是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他们隐于丘壑不愿出,自然也是元廷的损失。他们的存在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士人的忠诚,也对元朝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艺术方面,南宋的灭亡并未阻止其艺术成就的传承。虽然政权最终都没能长久存在,但他们的活动为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提供了新的渠道。南宋的历史教训和文化积淀也成为后世中国人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明朝灭亡后,遗民如何影响了清朝初期的政治格局?

明朝灭亡后,遗民对清朝初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遗民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明朝的忠诚和对清朝的不满。他们或隐居山,或出家为僧,或继续进行反清复明的活动。例如,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在昆山起兵抗清,傅山在晋东、河南武安组织策反清活动,黄宗羲结寨四明山,组“世忠营”以抗清,王夫之起兵于湘南。这些行动虽然最终失败,但显示了遗民们对清朝统治的强烈反抗。

其次,遗民们通过吟诗作赋、研经著史等形式抒发政治情怀,寄托政治理想。他们对明朝官制、兵制、赋税制、科举制等进行了剖析,指出其对明朝覆亡的影响。这种学术上的反思和批判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思想界,也为后来的历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此外,遗民们在清朝统治下的生活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康熙时期,清廷开始采取攻心策略,保护明朝皇陵,制定崇儒重道的文化政策,放松文字禁锢,改善与明朝遗民的关系。随着南明政权的失败和康熙皇帝的怀柔政策,明朝遗民对清朝的态度开始松动和分化部分遗民出仕为官,逐渐分化。例如,黄宗羲不仅遣子从公(指徐元文),还向徐元文荐其孙。

然而,尽管有些遗民选择了妥协和合作,但仍有极个别坚贞骨鲠的遗民,如王夫之、吕留良,苦节不渝。这些遗民的存在和他们的行为,成为清廷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影响了清朝初期的政治格局。

总之,明朝灭亡后,遗民通过各种方式影响了清朝初期的政治格局。他们或继续抗清复明,或通过学术反思影响思界,或在清朝统治下逐渐分化。

在大动乱或战争之后,遗民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过程是怎样的?

在大动乱或战争之后,遗民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过程是复杂且多样的。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心理适应过程

  1. 忠心与现实的冲突
  2. 辛亥革命后,大量遗民在上海租界避难,他们效忠于清朝,视租界为最后的“净土”。这些遗民中,有的坚持保留辫子,不采用民国纪年法,以旧历纪念,表达对民国的反抗。这种行为反映了遗民们内心的矛盾和对旧时代的忠诚。
  3. 遗民们组建了多个社团,如“超社”、“逸社”等,既有政治目的,也有文学和社交功能。他们试图借助武装势恢复清朝统治,但最终失败。这表明遗民们在心理上难以接受新的政权,但又缺乏建设新国家的勇气。

  4. 对新政权的适应与抵抗

  5. 遗民们逐渐认清了国内局势,意识到皇帝的存在已不再可能。然而,他们仍然坚持清朝名分,导致国家动乱。例如,溥仪被日方扶植为傀儡,遗民们未能认识到这是分裂国家的行为。
  6. 周作人对遗民文化的解读显示,遗民们在乱世中表现出坚韧的生命情趣和对生活的珍惜留恋。这种态度反映了他们在心理对新政权的适应与抵抗并存。

社会适应过程

  1. 社会地位与角色的转变
  2. 殷商遗民在周朝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主要体现在入朝为官、收编军队和举族迁移等方面。这些措施帮助殷商遗民逐渐融入周朝社会,恢复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3. 周对殷商遗民的安置政策有效,除了周初发生的武庚叛乱外,西周没有产生大规模的旧朝遗民动乱。这表明通过合理的安置和融合政策,遗民们能够逐步适应新社会环境。

  4. 经济与政治权力的保留

  5. 殷商旧贵族在周代仍然保留有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权力。这种权力的保留有助于遗民们在新的社会结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继续发挥影响力。

  6. 文化与思想的传承

  7. 遗民们通过文学和社交活动表达对清朝的忠心和遗憾。这种文化传承不仅帮助他们保持对旧时代的记忆,也促进了新旧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总结

在大动乱或战争之后,遗民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他们一方面坚持对旧时代的忠诚和记忆,另一面又不得不面对新的政治和社会环境。通过合理的安置政策和文化传承,遗民们逐渐适应了新的社会环境,恢复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文化遗民在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在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中,文化遗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在政治上保持了传统的忠君思想,而且在文化上坚守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具体来说文化遗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文化传承与学术贡献: 文化遗民在学术上展现出强烈的依力、自觉性和延续性,集道统担当、学统承续与文化整理于一身。他们通过研究和整理传统文化,为现代学术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例如,王国维、刘声木、章梫等个案人物的研究丰富了对“文化遗民”特征的理解,并加深了对“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中国”品性的认识。

  2. 情感与精神史: 清遗民在面对社会转型时,经历了从“遗民”到“弃民”的角色转变,成为国家“脱节的部分”。他们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了对逝去时间、变迁人事的感喟,通过诗社雅集等形式寻找新的身份认同和文化生活习惯的延续。

  3. 政治参与与社会影响: 清遗民在清帝逊位后留在北京,参与了袁世凯称帝、张勋辟等政治谋划活动。他们保留满清官服、长袍马褂、发辫等象征,表达对清朝的眷念。尽管有些遗民如郑孝胥投伪满洲国,但他们的行为更多是出于对传统道德理想的坚持。

  4. 文化立场与身份认同: 在政治文化转型过程中,遗民群体面临守旧与新潮、华夷之辨、国体之争等多重困境。他们的文化立场和身份认同成为新旧交替群体研究的重要命题。例如,樊增祥作为非典型性遗民,在晚年摇摆出处,反映了旧士人在政治文化急剧转型时期的多样选择。

  5. 家国情怀与诗词创作: 清末民初的遗民词人通过诗词创作表达了对家国的深切情怀。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也体现了对旧文化的挽留和对新文化的适应。例如,沧海遗音集》中的遗民词人通过诗词创作展现了他们的主体身份和家国情怀。

总之,文化遗民在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中,通过学术研究、文学创作、政治参与等多种方式,既坚守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又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寻找自身的定位和价值。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遗民人物,他们的故事和影响是什么?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遗民人物,他们的故和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以下是一些著名的遗民人物及其故事和影响:

  1. 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原名郑森,福建南安县石井乡人,是明朝末年的重要军事领袖。他在明朝灭亡后,领导抗清斗争,并于1662年收复中国台湾省,建立了郑氏政权。郑成功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对国台湾省的开发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谢枋得: 谢枋得(1226-1289),南宋遗民、文学家,字君直,号叠山,出生于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他在元朝统治下拒绝投降,隐居福建建宁府建阳县,并最终绝食而死。他的忠诚和不屈精神成为后世敬仰的对象,门人私谥文节,世称谢文节公。

  3. 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被誉为“文妖”。他在元朝灭亡后隐居山林,拒绝为新朝效力。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批判,影响了后世许多文人。

  4.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清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是遗民诗人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保持民族气节,拒绝入仕为官,用诗歌揭露清兵暴行,颂扬抗清英烈,坚持民族气节,寄托故国哀思。

  5. 吕潜: 吕潜(1613-1673),明代遗民,精于诗歌、书法和绘画。他在明末清初这一动荡时期,以遗民身份隐迹山林,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他的独立人和画风在清初诗书画坛中卓尔不群,赢得了同期以及后来者的景仰与效法。

  6.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1626-1705),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其山水画作品深受遗民心态的影响。他通过艺术表达对故国的怀念和对实的不满,展现了遗民强烈的道德操守与不屈的反抗精神。

这些遗民人物不仅在各自的时代中展现了高尚民族气节和不屈的精神,还通过文学、艺术等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