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及第的意思

及第

拼音jí dì

1.及第常用意思: 科举考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称。明清两代殿试考取前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也简称及第。

词性动词
近义词 登第 , 登科 , 高中
反义词 落榜 , 落第 , 不第
例词状元及第

例句 1.这个孩子眉目清秀,将来定会三元及第,有所做为。
2.他天资聪慧、少年及第,将来必定前程无量。

及第引证解释

1. 科举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

1. 其后一二年,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 唐 《与祠部陆员外书》 韩愈
2. 汉之取士,其射策中者,谓之高第。隋唐以来,进士诸科,遂有及第之目。 宋 《事物纪原·学校贡举·及第》 高承
3. 编修以乾隆壬辰第二人及第。 清 《瑟榭丛谈》卷下 沈涛
4. 算命的却一口咬定,按卦象判断命该及第。 《水浒乱弹·大相国寺》 虞云国


相关词 三元及第 状元及第

及第是什么意思

拼音:jí dì

词性:动词

解释:指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获得进士资格,也泛指考试或选拔中取得优异成绩。

例句:他十年寒窗苦读,终于在今年科举中及第。

近义词:登科、中举

反义词:落第、落榜

1. 及第在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及第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指的是考生在殿试或乡试、会试等考试中取得合格成绩,从而获得相应的功名和官职资格。具体来说,殿试中的及第分为三个等级: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及第意味着考生成功通过了科举考试,具备了进入仕途的资格。

2. 及第与进士、状元等科举称号有什么区别?

及第、进士和状元都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称号,但它们的含义和等级有所不同。

  1. 及第:及第是指考生在科举考试中通过了某一级别的考试,获得了相应的资格。一般来说,及第可以泛指通过乡试、会试或殿试的考生,但具体级别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2. 进士:进士是通过会试和殿试后获得的最高级别的科举称号。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三甲若干人。进士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通常意味着考生已经具备了进入朝廷任职的资格。

  3. 状元:状元是进士中的第一名,即一甲第一名。状元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通常被视为全国最优秀的考生。

总结来说,及第是一个较为宽泛的通过考试的称号,进士是通过最高级别考试后的称号,而状元是进士中的第一名。

3. 及第在现代教育中是否还有类似的评价体系?

在现代教育中,虽然“及第”这一古代科举考试的概念已经不再使用,但类似的评价体系仍然存在。现代教育主要通过考试、评分和学位授予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术表现和能力。例如,高考、大学期末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都是现代教育中常见的评价方式。此外,学位证书、成绩单和荣誉奖项也是评价学生学术成就的重要依据。这些评价体系虽然形式不同,但其核心目的与古代科举考试的“及第”相似,即通过标准化考核来选拔和认可人才。

4. 及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是什么?

及第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指的是通过科举考试并获得功名的成就。其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当时科举制度被确立为国家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科举考试分为多个级别,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考生通过层层选拔最终获得进士、举人等功名。

及第的文化意义深远。首先,它代表了个人的学识和才能,被认为是社会地位的象征。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人不仅能够进入仕途,还能提升家族的社会地位。其次,及第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教育和知识的重视,鼓励人们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命运。最后,科举制度及其及第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千年,对中国的教育、政治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及第对古代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及第,即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流动:及第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2. 文化普及:为了及第,许多人努力学习经典文化,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教育的发展。

  3. 政治稳定:通过科举选拔官员,确保了官僚体系的相对公正和高效,有助于维护政治稳定。

  4. 社会风气:及第被视为极大的荣誉,激励了人们勤奋学习、追求功名,形成了崇尚学问的社会风气。

  5. 思想控制:科举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统治者通过科举加强了对思想的控制,巩固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6. 经济影响:及第者往往获得丰厚的俸禄和特权,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也可能导致财富集中和腐败问题。

总的来说,及第在古代社会既是个人成功的标志,也是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