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为官者应当以天下苍生的福祉为己任。
2.他虽然只是个小小的芝麻官,但却心系苍生。
1. 草木丛生之处。
引
1. 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
《书·益稷》
2. 指百姓。
引
1. 苍生更始,朔风变律。
《文选·史岑〈出师颂〉》
2. 往者灾犹降,苍生喘未苏。
唐
《行次昭陵》诗
杜甫
3. 儒者纸上之语,使之当国,岂不误苍生乎?
明
《李光弼中
杨慎
4. 有害尽苍生的党,有确能为大众谋幸福的党。
《经历》三二
邹韬奋
3. 骂落第秀才的话。
引
1. 状元真大才,衙门面向两扇开。你还不曾会读书,苍生还相见,休要来。
宋
《张协状元》戏文第三五出
“苍生”一词在中文中具有多重含义,主要指代百姓或黎民。其最早的出处是《尚书·益稷》中的“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意为草丛生之处,后来引申为百姓的意思。在古代文献中,“苍生”常用来形容普通民众的疾苦,如杜甫的诗句“往者灾犹降,苍生喘未苏”。
“苍生”也可以理解为所有生命体或众生,包括人类和其他生物。在一些文学作品和成语中,“苍生”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关注和关怀,如“兼济苍生”意指救济天下百姓。
在不同的语境下,“苍生”还可以用于讽刺落第秀才。此外,在现代汉语中,“苍生”常被用来形容普通民众的苦难,如“苍生涂炭”。
“苍生”一词不仅指代百姓,还蕴含着对广大普通百姓的尊重和关怀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民生的关注和对生命的整体关怀。
在《尚书·益稷》中,“苍生”一词的含义和背景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首先,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苍”指的是草色,而“生”则象征着草木生长的状态。因此,“苍生”的本义指草木丛生的地方。
然而,在《尚书·益稷》中,“苍生”一词的使用具有深层次的意义。原文提到:“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这里的“苍生”不仅指代广袤的自然环境,还隐喻了百姓和一切生灵。这种用法表明了古代文献中对普通百姓的关怀和尊重,尽管在其他文献中,“苍生”常被用来形容百姓,如《文选·史岑<出师颂>》和杜甫、李商隐的诗作中均有提及。
此外,“苍生”一词在文学作品中也带有凝重之意,象征着灰白色和植物天空的颜色。这种文艺色彩使得“苍生”在诗人笔下有了更多的悲天悯人的感怀,因为它代表了苍天下的民众。
杜甫诗句“苍生喘未苏”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这一诗句出自杜甫的《行次昭》一诗,具体描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
从历史景来看,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安史之乱(755-763年)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场叛乱不仅导致了国家政权的动荡,还引发了大模的战争和饥荒,使得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杜甫在诗中提到的“往者灾犹降”,即指的就是这场灾难。
杜甫的诗句“苍生喘未苏”中的“苍生”指的是百姓,这句诗表达了他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同情。杜甫一生心系苍生,关注民生疾苦,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百姓生活的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例如,在《春望》中,他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反映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在《北征》中,他描述了战乱中的悲惨情景,如“连夜逾逃走的老翁、荒野中痛哭的百姓、饿死的人”。
此外,杜甫的诗句还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念和对和平理想的希冀。他在诗中多次表达了对国家中兴的期望,如“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希望国家能够复兴,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杜甫诗句“苍生喘未苏”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特别是安史之乱带来的巨大灾难和百姓的苦难。
“兼济苍生”这一成语的历史来源和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案例如下:
“兼济苍生”这一成语源自《庄子·列御寇》。庄子在文中提到:“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敝精神乎蹇浅,而欲兼济导物。”这里的“兼济”指的是使天下民众、万物咸受惠益。此外,《隋书》唐代韩愈的《争臣论》中也有引用,表示圣人贤士并非有求于闻用,而是以兼济天下为己任。
白居易的诗作: 白居易在其诗作《桂布》中表达了“兼济天下”的思想。他写道:“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反映了大丈夫应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做利国利民之事,不能只顾独善一身。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与“兼济天下”的思想相呼应,体现了家国情怀和对百姓的关怀。
鲁迅的言论: 鲁迅曾说过:“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他弃医从文,投入救国的战争中去,用他的笔去书写振聋发聩的呐喊,体现了“兼济天下”的精神
古代言情小说: 在一些古代言情小说中,“兼济天”也被用来描述主人公的高尚品质和理想抱负。例如,在《青狐阿碧与谢时先生的传奇故事》中,有学生问及“兼济天下”的含义时,解释为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要洁身自好,在得志显达的时候可以帮助更多需要的人。
“兼济苍生”这一成语不仅源自《庄子·列御寇》,还在多个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强调了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结合,倡导普遍救济,使天下苍皆受益。
在现代汉语中,“苍生”常用来形容普通民众的苦难,具体例子和用法如下:
苍生涂炭:这成语形容百姓陷入极度痛苦之中,如同陷入泥坑或火坑。例如,《三国演义》第九三回中提到:“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这句述了百姓因战乱而遭受的苦难。
衣被苍生:虽然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广施恩惠于百姓,但其本义也含了对百姓的关怀和保护。例如,“把衣服给百姓穿上或披上”,意味着为百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悲悯苍生:这个短语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和哀伤。例如,“悲悯苍生”意味着替百姓哀伤,同情他们所遭受痛苦。
苍生今有待,霖雨早滂沱:这句诗出自杨公远的《咏煤炭》,表达了对百姓等待救济的期望和对及时雨的渴望。
苍生惶惶无处处:这句诗描述了姓在动荡时期无处安身的困境,反映了百姓的不安和恐惧。
时新荐玄祖,岁足富苍生:这句诗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关注和对丰收的期望,反映了对百姓福祉的重视。
“苍生”一词在不同朝代的文化和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演变和多重含义。最初,“苍生”一词出自《书·益稷》,意指草木丛生之处,象征着广袤的自然和生命。在古代文献中,“苍生”逐渐演变为指代百姓、一切生灵的词汇。例如,《文选·史岑<出师颂>》中提到“苍生更始,朔风律”,刘良注释为“苍生,百姓也”。唐代诗人杜甫在《行次昭陵》诗中也使用了“苍生喘未苏”来描述百姓的苦难。
在文学作品中,“苍生”一词常被用来表达对百姓生活的关注和同情。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苍生百姓”一词被用来形容对天下众生的统称。此外,“苍生”还被用作骂落第秀才的话,如宋代无名氏的《张协状元》戏文中提到“你还不曾会读书,苍生还相见,休要来”。
在现代文学中,“苍生”一词依然被广泛使用,但其含义更加丰富和多元。例如,浩然的小说《苍生》以冀东农村为背景,讲述了田成业一家的苦熬死受的故事,展现了新时期农村众生相。这表明“苍生”一词不仅承载了对百姓生活的关注,还反映了社会变迁和历史发展的深刻内涵。
总之,“苍生”一词在不同朝代的文化和文学作品中经历了从自然界的广袤生命到百姓生活的关注,再到现代文学中的社会变迁和历史发展的多重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