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们都觉得上了年纪的人说话太絮叨了。
例句
1.祖母经常絮叨,让我多穿衣服注意保暖。
1. 见“絮絮叨叨”。
引
“絮叨”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xù dāo”,主要用来形容说话啰嗦、唠叨不休。这个词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在说话时反复讲述同一件事情,或者不停地谈论一些琐碎无关紧要的话题。例如,当某人总是重复说同样的话,或者在对话中不断絮叨一些细节时,我们就可以用“絮叨”来形容这种行为。
此外,“絮叨”也可以作为动词使用,表示来回地说,例如老人絮叨个没完。这个词常用于形容那些喜欢说话啰嗦的人,或者用来表示某人说话冗长、不简洁。
“絮叨”的近义词包括“唠叨”、“啰嗦”、“叨唠”等,而反义词则有“简洁”、“明了”、“扼要”等。
“絮叨”一词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汤显祖的《紫箫记·胜游》。在该作品中,描述了一个人夜里与李郎絮叨到四五更鼓,番来覆去,让人难以入睡的情景。这个成语形容说话啰嗦、唠叨,不停地重复一些不重要的事情,让人感到烦躁。
此外,有证据表明,“絮叨”一词可能与古代文化传统有关,特别是在礼仪之邦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在不同场合、不同人物面前使用不同语言表达自己,这种文化传统可能导致了更多的绵绵无尽的言辞。
“絮叨”一词在不同地区的使用频率和语境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瑞典,俚语的使用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与朋友的日常对话中。然而,关于瑞典不同地区(南部与北部)的俚语使用率,证据并未提供具体数据,但指出南部地区可能更频繁地使用俚语。
在中,”絮叨”一词的使用场景更为广泛,涵盖了从家庭成员间的闲聊到工作中的烦恼,甚至涉及政治家和批评者等群体的讨论。此外,”絮叨”词在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中也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如《春芜记》、《聊斋志异》等古籍中的用法。
在马来西亚,英语城市俚语对青少年的口头和书面交流产生了影响,例如使用拟声词和重复拼写来增加文本消息的幽默感。这表明在来西亚,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絮叨”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如通过短信或社交媒体进行的频繁交流。
要有效地应对或减少絮叨行为,可以参考以几种方法:
与家人合作:与家人合作,让他们帮助你改正唠叨的习惯。例如可以设定一些惩罚措施来激励自己减少唠叨。
只讲一遍就忘掉:训练自己在表达意见或要求时只说一遍,然后就不再重复。这样可以避免唠叨给对方带来的压力和烦恼。
使用温和的方式达成目的:在沟通时尽量保持温和的态度,避免激烈的争吵和指责,这样可以更容易地达成共识。
培养幽默感:通过幽默来缓解紧张的气氛,使沟通更加轻松愉快,从而减少唠叨的可能。
冷静讨论重大不愉快事件:面对重大不愉快事件时,保持冷静,性地讨论问题,而不是情绪化地唠叨。
学习人关系的艺术: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感受,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减少不必要的唠叨。
学会说“不” :经常被唠叨的人通常不会说“不”,因此要学会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和建议,以避免唠叨行为的发生。
给对方空间和时间:在与人沟通时,给予对方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有精力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这样可以避免因急于表达而唠叨。
以身则:父母不要对孩子唠叨,而应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激励孩子。
管理唠叨感觉:如果感到难以摆脱的“唠叨感觉”,可以通过时间来帮助自己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并尝试管理这些感觉。
在文学作品中,絮叨的描绘和使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首先,从西方文学的角度来看,蒙田被认为是絮语散文的开创者,他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和亲切随和的语气纵谈人生感悟和日常杂事,赋予每一件所谈事物以全新的意义。这种独特的写作方式不仅体现了一种自由的文学形式,还营造了一种与读者促膝而谈的对话情境。这风格在19世纪被兰姆等作家进一步发扬光大,他们通过与读者闲谈的方式娓娓道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絮语文体。
在中国文学中,胡梦华率先将“Familiar essay”译为“絮语散文”,并确认其如家人絮语般和颜悦色地唠叨。鲁迅也受到这种絮语精神的影响,将其应用于自己的杂感文创作中,强调随意而谈的风格。周作人则偏爱平和冲淡的随笔小品,他认为这种文字虽然看似随意,却能深切地显示出爱惜惆怅之情。
此外,在现代散文中,絮叨也被用来表达个人化的主观感受。例如,在阎连科的小说《受活》中,作者通过一种别出心裁的“絮言”形式叙述受活庄的历史和传说,这些絮言部分构成了说的主体,并展示了受活庄独有的地方语汇和历史背景。这种絮言方式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还突显了历史断片的本质。
在绘画创作中,郑屿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状态比作一个絮絮叨叨的少妇,对生活中的细节不厌烦地描绘,从而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这种艺术创作中的絮叨同样体现了对细节的关注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总体而言,絮叨在文学作品中的描绘和使用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还通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絮叨”与其他相关词汇如“唠叨”和“啰嗦”在中文中都描述了说话频繁或重复的行为,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细微的区别和联系。
啰嗦:则强调说话冗长、重复,缺乏重点,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例如,在英汉百科翻译大词典》中提到,“啰嗦”有“絮叨”的意思。
情感色彩:
啰嗦:通常带有明显的负面情感,表示说话者过于冗长和重复,缺乏重点。例如,《英汉百科翻译大词典》中提到,“啰嗦”有“絮叨”的意思。
语境与使用场景:
“絮叨”、“唠叨”和“啰嗦”虽然都描述了说话频繁或重复的行为,但它们在情感色彩、语境和使用场景上有所不同“絮叨”更强调负面情感和厌烦感;“唠叨”则可能带有善意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