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黎庶的意思

shù

黎庶

拼音lí shù

1.黎庶常用意思: 黎民。

词性名词
近义词 民众 , 百姓 , 黎民
反义词 官宦

例句 1.我们的任务就是拯黎庶于水深火热之中。
2.在这些立碑者中,不仅有墓主的门生故吏之类,同时也不乏黎庶平民。

黎庶引证解释

1. 黎民。

1. 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2. 黎庶涂炭,靡所控告。 《晋书·刘元海载记》
3. 国侵则害加黎庶,德败则祸起萧墙。 宋 《奏上时务书》 范仲淹
4. 上慰圣心,下安黎庶。 《红楼梦》第一一四回


相关词 黎庶涂炭

黎庶是什么意思

“黎庶”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民众或百姓。具体来说,“黎”字最初指奴隶社会中的奴隶身份的劳动者,后来泛指平民大众;而“庶”字则起初指奴隶社会中的自由人,后来也用来指平民或百姓。因此,“黎庶”合起来就是指普通民众、平民大众。

在不同的文献中,“黎庶”常被用来形容国家的民众和普遍行为。例如,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描述了“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的情景,意指百姓安居乐业。在宋朝范仲淹的《奏上时务书》中,“黎庶”被用来比喻国家的祸患和灾难。此外,在《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学作品中,“黎庶”也多次出现,用来表达对百姓的关怀和对普遍行为的描述。

“黎庶”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表示普通民众或百姓的词语,常用于表达对国家民众的关注和对普遍行为的描述。

黎庶在古代汉语中的历史演变是如何的?

“黎庶”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具体身份到泛指平民的过程。

最初,“黎”字在奴隶社会中指代奴隶身份劳动者,而“庶”字则指代自由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词逐渐融合,共同指代平民大众。例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提到:“騶衍 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及黎庶矣。”这里的“黎庶”已经泛指普通民众。

此外,“黎庶”一词在不同的文献中也有不同的别称,如“黎民”、“黎民”、“黎甿”、“黎烝”、“黎首”等。这些别称进一步丰富了“黎庶”的内涵,使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而是包含了对普通民众的关怀和爱护。

在文学作品中,“黎庶”一词也常被用来表达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例如,《红楼梦》第一一四回中写道:“上慰圣心下安黎庶。”这表明“黎庶”一词在文学作品中也被广泛使用,以表达对普通民众的关怀。

黎庶在不同朝代的文学作品中有哪些具体的使用例子?

黎庶在不同朝代的学作品中有许多具体的使用例子,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

  1. 唐代
  2. 白易在《自咏五首》中写道:“迎接宾客懒,鞭笞黎庶难。”
  3. 李隆基在《送李邕之任滑台》中提到:“黎庶既殖,临之劳近臣。”
  4. 杜甫在《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中写道:“朔方气乃苏,黎首见帝业。”
  5. 姚合在《寄绛州李使君》中提到:“黎庶应深感,朝廷亦细闻。”

  6. 宋代

  7. 苏轼在《与叶淳老、侯敦夫、张秉道同相视新河,秉道》中写道:“农使者非常人,一言已破黎民骇。”
  8. 柳永在《其二》中提到:“甘雨车行,仁风扇动,雅称安黎庶。”
  9. 杨万里在《送罗春伯大著提举浙西》中写道:“山狱动摇增气色,诏书宣布舞群黎。”
  10. 邵雍在《首尾吟》中提到:“火在内而刑寡妻,风行外而令庶黎。”

  11. 明代

  12. 钱嵘在《悯黎咏》中写道:“黎人多良田,征歙苦倍蓰。”
  13. 钱嵘在《悯黎咏》中提到:“吏怒反索金,黎民那有此。”
  14. 钱嵘在《悯黎咏》中写道:“黎儿愤勇决,挺身负矢。”

  15. 东汉

  16. 班固在《幽通赋》中提到“上圣迕而后拔兮,虽群黎之所禦。”
  17. 张衡在《西京赋》中写道:“流悬黎之夜光,缀随珠以为烛。”

  18. 西晋

  19. 潘岳在《西征赋》中提到:“愿黔黎其谁听,惟请死而获可。”
  20. 陆机在《桑赋》中写道:“岂民黎之能植,乃世武之所营。”

  21. 隋末唐初

  22. 袁朗在《和洗掾登城南坂望京邑》提到:“玄风叶黎庶,德泽浸区宇。”
  23. 张九龄在《奉和圣制谒玄元皇帝庙斋》中写道:“曾是福黎庶,岂唯虚玄。”

黎庶与古代其他表示民众的词汇(如黎民、庶民)有何区别和联?

在古代汉语中,“黎庶”与“黎民”、“庶民”等词汇都用来指代普通民众,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联系。

区别

  1. 词源和含义
  2. 黎民:最初指平民百姓,后来成为对所有奴隶的总称。在早期,“黎”通“黧”,意为黑色,最初指平民百姓,后来成为对所有奴隶的总称。
  3. 庶民:泛指普通平民,即百姓。在周代,“庶人”、“庶民”就是农奴的意思。
  4. 黎庶:是“黎民”和“庶民”的合称,指平民大众。

  5. 社会地位

  6. 黎民:最初指奴隶,后来逐渐成为自由劳动者,被称为“黎民”。
  7. 庶民:指一般的民众,身份比奴隶高但低于贵族。
  8. 黎庶:涵盖了“黎民”和“庶民”的社会地位,指的是更广泛的普通众。

联系

  1. 历史演变
  2. 随着宗族制度的破坏和土地私有制的兴起,庶子虽不能继承领地,但可以获得非领地财产,被称为“庶民”,他们也成为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被称为“黎民。
  3. 随着姓氏的合二为一,庶子或被解除奴隶身份的庶民、黎民甚至有些奴隶也有了姓,“百姓”相互平等,最终“黎民”和“百姓”走向了“统一”,即“黎民百姓”。

  4. 文化背景

  5. 在古代文献中,“黎民”常被用来形容百姓,如《孟子·梁惠王上》中的“黎民不饥不寒”。
  6. “庶民”在《论语·子》中也有使用,表示众人,即普通的民众。

  7. 词汇的并用

  8. 在古代,“黎民”和“庶民”常常并用,如《尚书·尧典》中的“黎,众也”。
  9. “黎庶”则是这两个词汇的合称,进一步扩大了对普通民众的称范围。

总结

“黎庶”是“黎民”和“庶民”合称,涵盖了更广泛的普通民众。

在现代汉语中,黎庶一词是否仍然被使用,以及它的现代含义是什么?

在现代汉语中,“黎庶”一词仍然被使用,但其使用频率和场合相对较少。“黎庶”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民众或姓,具有“众民”或“民众”的含义。然而,在现代汉语中,这一词汇的使用主要限于文学、历史或古文研究的语境中,日常生活中较少见到应用。

黎庶在古代政治和社会思想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全面回答黎庶在古代政治和社会思想中扮演的角色。然而,可以从部分证据中提取一些相关信息:

  1. 黎庶昌的角色
  2. 黎庶昌是晚清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提倡“酌用西法”,突破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中西文化的交融。他的政治思想超越了洋务范畴,属于维新改良主义体系。他不仅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还重视民俗民风所反映的国民心理。

  3. 唐太宗对“黎庶”的看法

  4. 唐太宗在贞观十八年(644年)的一次讲话中,将“人君”比喻为“舟”,将“黎庶”比喻为“水”,指出“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这一言论深刻地论证了吏民与皇权之间的主要矛盾关系,表明唐太宗认识到吏民在承载和颠覆皇权中的重要作用。

  5. 其他相关人物的角色

  6. 李斯在秦朝时期作为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化改革者,推动了法律和文化的统一。他的政策和改革对秦朝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虽然我搜索到的资料主要集中在黎庶昌和唐太宗的观点上,但可以看出,在古代政治和社会思想中,“黎庶”(即百姓)的角色高度重视,他们既是承载皇权的基础,也是颠覆皇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