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纲目的意思

gāng

纲目

拼音gāng mù

1.纲目常用意思: 大纲和细目。

词性名词
近义词 纲要 , 提要 , 纲领
反义词 细则

例句 1.他按照老师提供的纲目来准备,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纲目引证解释

1. 大纲和细目。

1. 是以先王制六乡六遂之法,所以维持其民而为之纲目也。 汉 《中论·民数》 徐
2. 时齐明帝躬亲细务,纲目亦密。 《南史·文学传·
3. 顾以年祀悠远,载籍浩博,非一日二日所能遍阅而周知;所宜提其纲目,撮其精英,然后可以见治乱存亡之大略也。 宋 《乞令校定〈资治通鉴〉所写稽古录札子》 司马光
4. 部中更有一段新词,名《洛神记》,小子略陈纲目,大家齐按宫商。 明 《洛水悲》 汪道昆

2. 犹法网;法度。

1. 刘公干以失敬罹罪,文帝问曰:“卿何以不谨于文宪?”桢答曰:“臣诚庸短,亦由陛下纲目不疏。” 南朝 宋 《世说新语·言语》 刘义庆
2. 赏罚不正,枉直失措,陷于比周,隳我纲目。 唐 《贬韩朝宗洪州刺史制》 张九龄


纲目是什么意思

“纲目”一词在中文中具有多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1. 概要或细则:在一般语境中,“纲目”指的是大纲和细目,即对某一主题的详细大纲或细则。例如,《本草纲目》是一部中医药学巨著,其内容以纲目体系编排,涵盖了中药的分类、药性、用途等详细信息

  2. 历史文献体例:在历史学领域,“纲目”是一种特殊的文献体例,由宋代学者朱熹所创。这种体例采用“大书提要,分注备言”的形式,即通过纲要概括事件要点,再通过注释详细说明。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是这一例的代表作,它模仿了《春秋》和《左传》的结构,将大事记以纲目形式呈现。

  3. 生物分类学中的等级:在生物学中,“纲”和“目”是生物分类的重要等级。纲是比门低一级的分类单位,而目则是纲下的一个更具体的分类级别。例如,在植物分类中,苔藓植物被分为苔纲和藓纲,每一种纲下又分为若干目。

  4. 法律与治理:在法领域,“纲目”有时也指法网或法度,即法律制度或治理原则。

  5. 其他应用:在古代文献中,“纲目”被用于书籍编纂、地方志编写等领域,通常指按照层次结构排列的内容体系。

“纲目”既可以指一种详细的目录或大纲,也可以指特定的文献体例或生物分类等级,具体含义需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明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他自幼对医学和药物感兴趣,并在南京求学期间泛涉猎文献,研究医学和药物。

《本草纲目》的主要贡献和影响如下:

  1. 药物分类与系统性: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首次采用纲目体例分类药物,将药物分为16部、60类,共52卷,约190万字,收录了1892种药物,并附有1100余幅药物形态图。这种分类方法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对后世的药物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内容丰富与科学性:全书不仅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医药学知识,还收录了一些民间药物和外来药物,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书中详细描述了每种药物的名称、产地、性味、功能、功效、配伍等内容,体现了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3. 医学与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涉及了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多个学科,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4. 国际影响:《本草纲目》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对世界各地的医学和药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而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它为“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

  5. 文化与历史地位:《本草纲目》不仅是中国医药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对世界人类的宝贵财富和智慧结晶。它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草木、矿物、动物等自然物质,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古代中药的发展和普及。

宋代学者朱熹创制的“纲目”文献体例具体是如何操作的,与《资治通鉴纲目》的具体内容和结构有哪些特点?

宋代学者朱熹创制的“纲目”文献体例,是在《资治通鉴》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新的结果。具体操作如下:

  1. 体例特点
  2. 纲与目:朱熹在《资治通鉴》的基础上,参考了《资治通鉴目录》、《举要历》以及胡安国的《资通鉴举要补遗》等权威史书,进行了删正订补。他创立了一种新的史书体裁——纲目体。其中,“纲”仿《春秋》,即每年度事作大字提要标目(纲);“目”仿《左传》,即每标目之下再加注言(目),说明来龙去脉。
  3. 大字提要与小字叙事:全书采用“纲以提要,目以备详”的方式,大字简述史事梗概为“纲”,小字详叙史事本末为“目”。这种体裁既便于快速浏览,又便于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4. 具体内容和结构

  5. 时间跨度:《资治通鉴纲目》记述了从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
  6. 卷数:全书共五十九卷,是《资治通鉴》的五分之一,适合广大民众的需求。
  7. 编写原则:朱熹撰有周密详尽的《凡例》,分为统系、岁年、名号、即位、改元、尊立、崩葬、篡贼、废徙、祭祀、行幸、恩泽、朝会、封拜、征伐、黜、罢免、人事、灾祥等十九门,门下有目,目下有类,凡一百三十七条。这些凡例详细规定了《资治通鉴纲目》的编写原则和书法义例。

  8. 影响与特点

  9. 简明易读:由于采用了“纲以提要,目以备详”的方式,使得《资治通鉴纲目》条理清楚,简明易读,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10. 史料价值:尽管《通鉴纲目》基本取材于《通鉴》,其史料价值有限,因为它是改编之作。
  11. 思想内容:朱熹在编撰此书时,不仅从体上仿效《春秋》经文,还从写法上仿效《春秋》笔法,行文讲究褒贬进退,贯彻理学家的正统思想观念。

总之,《资治通鉴纲目》通过“纲目”体例的创新,既保留了编年体的条理性,又增加了提要和注释的详细程度,使得历史事件的记载更加清晰和易于理解。

在生物分类学中,“纲”和“目”的具体定义及其在现代分类系统中的应用情况如何?

在生物分类学中,“纲”和“目”是两个重要的分类级别,它们在现代分类系统中有着明确的定义和应用。

纲(Class)

纲是生物分类法中的一级分类单位,位于门和目之间。纲的拉丁文为“classis”,复数形式为“classes”。纲的定义基于生物的形态、生理、生态和发育学特征,将地球上的各种生物进行分类,反映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纲的划分标准主要依据生物的共同特征,如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态习性等。

例如,在植物界,双子植物纲(Magnoliopsida)包含所有双子叶植物,这些植物被进一步分为不同的目,如蔷薇目(Rosales)、桑目(Rrosales)等。在动物界,哺乳纲Mammalia)包括所有哺乳动物,如啮齿目(Rodentia)、灵长目(Primates)等。

目(Order)

目是生分类法中的二级分类单位,位于纲和科之间。目是把纲内的生物再详细地分类,其上可分总目,其下可分亚目,亚目还可再分下目。例如,奇蹄目(Perissodactyla)和百合目(Liliales)分别属于不同的纲和目。

目在分类系统的作用是进一步细化纲内的生物种类,使其分类更加精确。例如,在动物界,猫科(Felidae)和犬科(Canidae)都属于食肉目(Carnivora),这表明们在进化上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现代分类系统的应用

现代生物分类系有八个主要层级,从最包容到最排他性依次为:域、纲、门、目、科、属、种标识符。每个物种都有独特的种标识符,与之在进化树上越接近它将被归入更包容的群体中。这种分类系统不仅适用于植物和动物,还适用于微生物等其他生物类别。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物种进化关系的理解,现代分类系统不断更新,以实现更准确的分类。例如,近年来更侧重于DNA等基因物质特点进行分类。

结论

在生物分类学中,“纲”和“目”是两个关键的分类级别,分别位于门和科之间。它们的定义和应用反映了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史。

法律领域中“纲目”一词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以及它在古代法律制度中的作用和影响?

在法律领域中“纲目”一词的具体含义是指法律制度或法律体系中的大纲和细则。根据《汉语词典》的解释,“纲”通常指事物的主干部分,而“目”则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即网眼。因此,“纲目”可以理解为法律制度的总体框架和具体条款的结合。

在古代法律制度中,“纲目”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首先,它体现了法律的系统性和条理性。过将法律分为“纲”和“目”,可以清晰地展示法律的结构和层次,使法律条文更加明确和易于执行。其次,“纲目”也反映了古代法律对伦理道德的重视。例如,在封建社会中,“三纲五常”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伦理关系的重要原则,这些原则被纳入法律体系中,成为“纲”,而具体的法律条文则作为“目”。

此外,“纲目”在古代法律制度中还具有治理和管理的功能。通过设定“纲”,可以确立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方向,而“目”则提供了具体的执行细则,确保法律能够有效地实施和执行。例如,汉代的律制度强调“纲纪有序”,即通过“纲”来维护社会的法则与秩序,而“目”则具体规定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总之,“纲目”在古代律制度中不仅体现了法律的系统性和条理性,还反映了对伦理道德的重视和对治理功能的强调。

古代文献中使用“纲目”进行书籍编纂和地方志编写的具体子有哪些,这些例子展示了哪些独特的编纂技巧或原则?

古代文献中使用“纲目”进行书籍编纂和地方志编写的具体例子包括:

  1. 《大明一统志》 :明代从省到府、州、县各个层级的志书大体都认真贯彻执行了《大明统志》的体例和修纂范式,多采用纲目体,纲举目张,便于翻检利用。

  2. 《阙里志》 :明代孔氏家族《阙里志》效法《大明一统志》体例,采取纲目体,分纲列目。例如,卷二“世家”下分“世表”、“姓谱”、“本姓”、“史记世家”、“历代授官恩泽”、“闻达子孙”共计六个子目;卷五“门弟子”下分“弟子列传”、“弟子行”、“配享从祀”三个子目;卷十二“奏表”分“奏疏”和“表章”两个子目。

  3. 《资治通鉴纲目 :南宋朱熹根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改写成《资治通鉴纲目》,采用纲目全列的编年纪事体裁。前面的“纲”是历代史实的提纲,文字精简扼要,具有标题的作用;后面的“目”是对“纲”所举史事的详述。

  4. 《皇编年纲目备要》 :南宋陈均的《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和《中兴两朝编年纲目》在编修过程中,具体制定了十五条《凡例》,注重选用宋国史纪来拟定《凡例》,对后世同类史书的编修产生了接影响。

这些例子展示了以下独特的编纂技巧或原则:

  • 纲举目张:通过设置纲目结构,使内容层次分明,便于检索和理解。例如,《大明一统志》和《阙里志》都采用了这种结构,使志书内容条理清晰。

  • 借鉴已有史籍:在遵循传统体例的基础上,借鉴已有史籍的编年体和纲目体形式,形成独特的编纂风格。例如,《广平府志》取法“《春秋》《纲目》《一统志》”。

  • 分类细致:通过在原有的并列平目之下展开分类,进行更为细致的区分与记载。例如,赤城志》设地理门、公廨门、秩官门等15门为纲,各门下设细目。

  • 吸收纪体:在结构上吸收纪传体,有纵有横、纵横结合、协调完整。例如,《弘治兴化府志》定吏、户、礼、兵、刑、工为六纪,每纪提其要以为纲,叙其事以为目。